前言:在撰寫給水排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BIM在醫院給水排水工程設計中的應用
1BIM協同化工作的優勢
協同化工作,包括設計時的能量分析、碰撞檢查、成本計算;施工時的進度跟蹤、現場安全;使用時的運營管理、維修管理;以及建筑使用后的翻新、改造、拆除等等。如此,BIM能夠有效地綜合所有建設項目所涉及到的部門,為建設項目的每個過程提供精準化服務。在二維設計中,通常先由建筑專業向其他各個專業提出最初的建筑條件,隨后各個專業根據自身需要向建筑專業反提條件,如此反復直到設計工作最終完成。在這樣的傳統設計過程當中,因軟件及技術的局限性,各部門設計人員難以實現協同化工作,必然引發溝通不足與非必要性修改等問題,由此極大地影響了設計團隊的工作效率。而在BIM技術協同工作中存在一個共享平臺,即信息模型。各個專業設計人員可同時對此信息模型進行設計,將各自所需要的設備構件、管道信息設置于模型中并賦予參數,各專業的設計人員即可在第一時間了解其他專業的設備參數、設計進度、交叉碰撞情況。
2BIM三維可視化的應用
BIM的三維視圖和可視化是不能分割的,三維視圖的出現就是為了通過視覺效果,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了解建筑。在BIM的三維視圖中,軟件不再是一種畫圖的工具,更是一種設計的手段,基于BIM的三維可視化特點,設計人員的設計構思能夠得到實時性呈現,不再局限于通過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的想象。BIM的三維視圖不僅能夠實時呈現設計構思,同時還允許設計人員任意角度觀察、繪制及修改模型,使整個設計過程變得鮮活流暢。包括外部的建筑顏色、日照分析、場內的功能劃分等,建筑效果一目了然。同時BIM的漫游功能,能夠模擬設計人員親臨建筑內部,通過內部的視覺效果了解擬建建筑物的功能性、合理性、安全性及舒適度等問題。通過漫游功能模擬的內部走廊中管道布置狀況、管道高度、消火栓位置、墻體、門窗材質、顏色等,整個擬建建筑的內部設計都盡收眼底。對于給水排水專業,由于所有管道、設備均被參數化,可視化的三維效果,能夠準確的了解到每一根水管的走向、坡度、與設備的連接方式、是否有利于檢修以及能否與室外管線銜接等各種問題。在運用BIM技術進行設計時,所有的設備構件都與實際的尺寸一致,在設計時,就能夠合理的布置設備、確定管道走向、管徑大小、管道材質及管道連接方式等。以排水管道為例,與洗手盆連接的排水立管管徑為d75,排水橫干管管徑為d100,排水坡度為1.2%,排水橫干管在梁下敷設,所有設計效果均能準確呈現。在普通的CAD繪圖中,當任意管道或設備要修改時,相對應的其他圖紙均需要自行修改,系統圖更需要設計人員通過空間想象來繪制。而在運用BIM進行給水排水設計時,設計人員可利用多窗口、多角度、多剖面進行同時觀察、同時設計;并且在任一窗口進行的設計修改,結果會實時反饋到其他窗口,這對于空間管線布置及設備連接有很大幫助,也避免了人為疏忽造成的錯誤或遺漏。同時BIM能夠自動生成系統圖(即三維視圖),保證了系統圖與平面圖的完全一致,不僅減少了繁瑣的工作量,更減少了錯誤的出現。,利用BIM的可視化功能對平面、剖面、三維視圖同時設計的衛生間給水管道,
3BIM管道綜合的應用
一消防水源
消防用水可由市政給水管道、地下建筑內外水源井、消防水池和天然水源供給。當采用市政給水管道直接供水,消防用水量達到最大時,其水壓應滿足室內最不利點滅火設備的用水要求。當采用天然水源時,應確保枯水期最低水位的消防用水量。
二消防水池
1)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設消防貯水池:①室外給水管道和天然水源不能滿足消防用水時;②市政給水管道為枝狀或地下建筑只有一條進水管時(室內消防用水量之和不超過10L/s時可不設)2)消防水池容量,按1小時消防用水量計算。在發生火災時能保證連續向水池補水的條件下,計算消防水池容量時,可減去1小時內連續補充水量,但水池的最小容量不應小于36m3。這主要是考慮到地下建筑的特點,即1小時后如火災仍不能撲滅,則貯水量再大也無濟于事。3)消防水池的補水時間,不應超過48小時。4)消防用水與機械、生活、空調用水合并的水池,應有確保消防用水不被他用的技術措施。
三水泵接合器和室外消火栓
設有消防給水的地下建筑,當消防用水量超過10L/s時,應在外部設水泵接合器。距水泵接合器40m內,應設有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和室外消火栓的數量應按建筑內消防用水量計算確定。每個水泵接合器的流量應按10~15L/s計算。水泵接合器和室外消火栓應設在便于消防車使用的地點,距地下建筑出入口不宜小于5m,以便于地下建筑內人員疏散和消防隊員操作。室外消火栓距路邊不宜大于2m,以便于消防車直接從消火栓取水。室外消火栓給水管直徑不應小于100mm。水泵接合器和地下式消火栓應有明顯標志。
一、BIM技術具備的特點
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就是在建筑工程項目中運用三維數字技術,將各種相關的工程數據組成數據模型。該技術能夠使項目管理信息化,從而能夠提升工程效率、提高工程質量、縮短工期以及降低建筑成本。目前總的來說BIM技術總共具備五個方面的特點,主要是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以及可出圖性。二、BIM技術在給水排水工程設計中的運用在建筑行業的給水排水設計中,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起到了更為廣泛的改善和作用,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可視化的設計
在原來傳統的設計模型之下,土建筑專業主要是在傳統的CAD平臺上給排水專業提資的時候,平常都用平、立、剖的三視圖方式進行展示和表達,與此同時,還需要結合整個工程的位置和結構梁高的信息情況,因此,在遇到比較復雜和工期比較緊的工程項目時,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容易造成三維信息的割裂和失真,從而造成重大的差錯。
2、綜合管線的設計
所在的三維視圖上顯示的建筑空間結構,設備管道系統以及結構的梁柱體系,能夠為設計人員提供準確和直觀的空間信息,有利于設計人員及時了解建筑的空間構成以及管線的布設,最主要的是進行三維碰撞檢測的時候,能夠實現專業內以及其他專業的自主碰撞,從而減少因為碰撞引起的后期修改,以及避免發生難以彌補的錯誤,進而減少由于后期修改影響工程質量。
1建筑給水排水標準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對于建筑給水排水設計的標準有幾百多條,根據標準制定原則的不同,可以將建筑給水排水標準體系分為四級,可以將建筑給水排水標準體系分為國家、地方、行業和企業標準。前兩者具有強制性的特點,也就是說我國建筑給水排水設計必須按照前兩者中的具體規定進行,而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同樣為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提供了參考和建議。目前從我國建筑給水排水標準的設計情況來看,經常存在或者發生以下的問題:首先,在設計過程中經常漏泄相對比較重要的相對比較重要的規范;其次,在實際的設計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技術混亂,進而導致各個標準的混淆;再次,在規范的參考中,參考了與對應的建筑工程無關的規范標準;最后,所參考的編寫規范不是最新的體系標準,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另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對最新的標準體系的理解不正確或者出現偏差,導致這個設計混亂。
2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體系
我國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的設計必須依據相關的標準體系,目前我國將建筑給水排水設計體系標準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既基礎、通用和專用三個標準。這些標準是目前我國建筑給水排水設計的主要依據。
2.1基礎標準基礎標準是整個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體系的基礎部分,同時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體系的專用標準和通用標準提供基礎。為整個建筑給水排水標準體系提供了基本的框架。目前我國家建筑給水排水設計常用的基礎標準有《房屋建筑制圖統一標準》(GB/T50001—2001)和《給水排水制圖標準》(GB/T50106—2001)等。這些標準體系對于我國建筑工程給水排水設計的質量以及我國建筑工程的質量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2通用標準通用標準是建筑給水排水設計體系標準中針對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類方面所制定的覆蓋面較廣的標準,顧名思義通用標準就是建筑給水排水中使用范圍最關,涉及面最多的標準。通用標準也是制定建筑給水排水專業標準制定的基礎。目前最常用的通用標準主要是針對通用的安全、衛生與環保要求,通用的質量要求,通用的設計、施工要求與試驗方法,以及通用的管理技術等。通用標準主要有《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2009年版)、《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年版)等。
摘要:超高層建筑工程項目的出現,為給排水系統施工技術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結合具體工程實例,對超高層建筑給排水系統技術要點進行分析,以保證給水排水管道的安全使用。鑒于此,本文根據筆者多年從事建筑設計的工作經驗,簡單的對超高層綜合樓給水排水系統設計作出以下探討。
關鍵詞:超高層建筑;給水排水設計;安全;設計
引言
超高層建筑是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集中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建筑行業施工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通常情況下,超高層建筑由地下車庫、人防工程、商業區、辦公區、住宅區以及酒店等多種功能組成,建筑高度超過100m,并在40層以上。超高層建筑的高度超限,給水排水系統縱向有別于普通的高層建筑,所以要求設計人員熟悉各個系統的優缺點,并針對不同的建筑,采用相對科學的設計方案。
1生活給水系統
1.1市政直接供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