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蘋果園藝論文:間伐方式對果樹影響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結果與分析
1不同間伐方式對果園群體結構的影響
1)不同間伐方式對枝類比的影響
由表1可見,不同間伐處理對枝類比的影響較大。處理A和處理B樹體間隔大,光照充足,枝梢停長早,短枝比例相對較高,2009年分別比CK高3.7%和4.1%,2010年分別高7.8%和8.8%,2011年分別多6.9%和9.8%;處理A和處理B的葉叢枝比例也都顯著高于處理C和CK。處理C和CK郁閉程度較大,徒長枝比例高,2009年分別達到了39.3%和33.1%,2010年為34.7%和28.3%,2011年為29.8%和23.4%,均顯著高于處理A和處理B。各間伐處理間,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葉叢枝和短枝的比例呈下降、徒長枝比例呈上升趨勢。處理A、處理B、處理C中枝比例均小于CK,而長枝比例均大于CK。說明間伐處理后,果園通風透光狀況的改善,優化了果樹的枝類比,新梢生長發育正常,停長早,從而有利于花芽分化和質量的提高。
2)不同間伐方式對樹冠交接率、覆蓋率和每公頃枝量的影響
由表2可見,不同間伐處理對樹冠覆蓋率的影響較大,各處理均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處理A最小,2009年為65.5%,比CK小29.7%。處理B次之,比CK小19.1%。處理C比CK小9.6%。2010年和2011年處理A、處理B和處理C的樹冠覆蓋率均比2009年有所增加。說明間伐降低了果樹的樹冠覆蓋率,改善了果園的整體通透條件。行間交接率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處理A由于是隔行去行,行間空間增大,連續3年的行間交接率均小于65%。處理B、處理C和CK行間均有交接,且行間交接率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2011年CK達141.1%。處理B為隔株去株,株間空間增大,所以株間交接率較小,2009年為90.7%,2010年和2011年略有增長,分別為95%和97.8%,均無交接。由于處理A、處理C的株間空間與CK的差別不大,故間伐后的交接率仍達140%以上。說明隔行間伐和隔株間伐分別解決了行間交接和株間交接過大的問題,明顯改善了果園的通風透光條件。不同間伐方式對每公頃枝量影響較大,有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的趨勢。CK的每公頃枝量連續3年超過了150萬條,單位面積枝量過大。而間伐處理減少了單位面積的株數,從而使每公頃枝量降低到120萬條左右,并在以后2年的時間里處理A、B均達到較為合理的水平。由于處理C間伐程度過輕,第3年的每公頃枝量又恢復到間伐前的水平。說明適當的間伐可使單位面積枝量達到合理水平,對改善果園的群體結構意義較大。
3)不同間伐方式對葉面積系數、葉片大小和百葉厚的影響
葉面積系數過大,說明無效葉的比例增大。過多的葉片數也會導致葉片質量的下降,進而降低光合效率。由表3可見,不同間伐處理對葉面積系數、百葉厚的影響較大。葉面積系數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處理C與CK的葉面積系數較大。2009年CK的葉面積系數分別比處理A、處理B和處理C大0.71、0.64和0.36。處理A與處理B之間差異不顯著,且間伐處理3年內均處在適宜的水平。不同間伐處理對百葉厚度的影響較大,百葉厚有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呈下降的趨勢。處理A的最大,達到4cm以上。CK的最小,僅為3.2cm左右;處理B與處理C的居中,且二者之間差異不顯著。葉片大小也有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下降的趨勢,處理A與處理B的葉片較大,且二者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C與CK的葉片較小,二者之間差異不顯著。上述指標變化說明,適當的間伐改善了光照條件,使葉片的大小和厚度均有所增加,從而提高了葉片的質量。
2不同間伐方式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1)不同間伐方式對果實外觀品質的影響
由表4可見,不同間伐處理對連續3年果實的整齊度、果形CK的病蟲果率比處理A的高2.1%,比處理B的高1.7%,比處理C的高0.9%。處理A和處理B差異不大。這是因為密閉程度越大,通透條件越差,濕度越大,果實病蟲害的發生率就會越高。縱橫徑有植株隨密度的增大而減小的趨勢,但差異不顯著,果型指數也有同樣的表現;單果重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下降,2009年CK的比處理A的小13.8g,比處理B的小13.4g,比處理C的小5.9g,處理A和處理B的單果重較大,且二者差異不大。說明適宜的間伐處理,可增大果實體積,提高果實的外觀品質。
2)不同間伐方式對果實內在品質的影響
由表5可見,除2009年的果實質地外,不同間伐方式對果實內在品質的影響較大。連續3年各處理的果實滴定酸含量均不同程度的低于CK,有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趨勢。連續3年的果實去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固酸比、糖酸比及風味均有隨植株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的趨勢。2009年CK的去皮硬度比處理A的小2.9kg/cm2,比處理B的小2kg/cm2,比處理C的小1.9kg/cm2,處理B和處理C差異不顯著。2010年和2011年處理A和處理B的去皮硬度較大且差異不顯著,處理C和處理CK的差異不顯著,但處理A、B與處理C、D之間差異極顯著;2009年CK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處理A的小2.6%,比處理B的小2.3%,比處理C的小0.9%。處理A和處理B的較高且差異不大;處理A和處理B的風味較好且相近,CK的風味較差;相同年份處理A和處理B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及固酸比均明顯高于處理C和處理CK的。說明適當的間伐處理,增加了光合產物和其他物質的積累,從而顯著提高了果實的內在品質。
討論
筆者從改善郁閉果園的群體結構入手,預期結果良好且與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成齡蘋果郁閉園采用間伐技術,調整了群體結構,直接降低了果樹的單位面積總枝數[7],使果園的單位面積枝量達到合理的水平。田海成等[13]報道,間伐能顯著增加長枝和中枝的數量。間伐改形后,蘋果的枝類組成得到了優化,樹冠結構趨于合理[7]。筆者試驗結果表明,間伐增加了短枝和長枝的數量,降低了徒長枝的比例,但中枝的變化并不顯著;隔行間伐處理后,由于行間過大、株間過小,使得行間交接率、樹冠覆蓋率等指標大幅度下降,導致果樹的葉面積和光合面積不足,果樹的光合能力下降;行間隔3去1的間伐方式過輕,間伐后會很快恢復到間伐前的水平,同樣影響果樹的光合效能;只有隔株間伐的交接率、覆蓋率等下降幅度較為適宜;各間伐處理的葉面積指數、百葉厚和葉片大小均優于對照。有研究[7]認為,間伐改形后,蘋果果實的平均單果質量、著色指數、果形指數、光潔指數等均有明顯提高;張強等[14]認為長枝(梢)數量與果實單果質量、硬度呈正相關,短枝(梢)數量與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正相關,與可滴定酸含量呈顯著負相關;李宗德等[15]介紹,樹形改造和間伐后的著色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等明顯優于未改造或未間伐的果園。筆者的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均相一致。除此之外,間伐后果園果實的可溶性糖、滴定酸、糖酸比和固酸比等指標均優于對照,并且間伐后的果實病蟲果率明顯下降,光潔度也有所提高。
結論
綜上所述,3個間伐處理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了郁閉果園的群體結構,提高了果實的外觀品質和內在品質,但如果間伐程度過輕,則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隔行間伐(處理A),短期果園群體結構指標恢復較慢,但通透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對果實品質有較好的影響;隔株間伐(處理B),近期果園的群體結構參數恢復較快,不僅改善了通透條件,對果實品質的提高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行內隔3去1間伐(處理C),雖然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但由于間伐程度太輕,對改善果園的群體結構和通透條件以及提高果實的品質作用不是很明顯。從綜合效果和我國現在農民的承受能力來看,以隔行間伐(處理B)的方式較為適宜。這種方式既符合中國蘋果生產的實際,容易被接受,又有利于蘋果優質高效生產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