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電子信息類專業持續改進機制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工程專業認證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的重要途徑,要貫徹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和持續改進三個基本理念。工程教育認證的目的是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專業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在分析電子信息類專業認證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專業在工程教育認證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持續改進機制,建立內部和外部評價機制,最終實現“評價-反饋-改進”的有效閉環系統。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電子信息類;持續改進;質量保障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華盛頓協議》主張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簡稱OBE,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2013年6月,我國被接納為《華盛頓協議》簽約成員,2016年6月成為正式成員,成為第18個正式成員,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質量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1.專業持續改進和質量保障機制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三個基本理念,即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和持續改進。認證標準是緊緊圍繞這三個基本理念設計的,認證標準的中心指標就是“學生”,“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和“支持條件”都是緊緊圍繞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達到“畢業要求”、進而達成“培養目標”而配置的。而指標“持續改進”,是為了確保“學生”達到“培養目標”的達成而設置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目的不在于認證本身,它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專業的持續改進與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認證的專業建立一種具有“評價-反饋-改進”反復循環特征的持續改進機制,能夠持續地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畢業要求,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教學活動,以保障其始終與畢業要求相符合。具有“評價-反饋-改進”反復循環特征的持續改進機制的建立,包括校內、校外兩個循環:校內循環主要是對畢業要求的改進,是通過適時評價畢業要求的達成度與符合度,從而不斷改進教學活動,修正畢業要求,以實現對畢業要求的持續改進;校外循環主要是對培養目標的改進,是通過適時評價培養目標的達成度與符合度,從而不斷改進畢業要求、調整培養目標,以實現對培養目標的持續改進,專業持續改進和質量保障機制如圖1所示。
2.電子信息類專業認證現狀分析
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227所高等學校的1170個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認證,分布于機械、化工與制藥等21個工科專業類。電子信息類覆蓋專業點數1862個,目前通過認證專業數為102個,通過率5.48%(向華盛頓協議承諾認證通過率為20%-30%)。電子信息類專業每年的受理數都在顯著地增加,2017-2020年度電子信息類專業受理數的增長趨勢如圖2所示,2018-2020年度每年均有20個專業的增幅。電子信息類專業2016-2019年度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數如圖3所示。對比受理數和通過數,2017年度通過率為18.2%,2018年度通過率為29.6%,2019年度通過率為39.2%,通過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提交了2020年度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申請,并得到受理,依據《工程教育認證辦法》和有關文件要求,需要認真開展自評,切實通過參加認證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在自評報告的撰寫過程中,通過梳理專業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教學質量監控管理文件、教學過程監督與評價、畢業要求達成評價、持續改進等內容,專業在工程教育認證的實施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雖然有教學質量的監控組織,但質量監控的職責不明確、監控形式單一,未能覆蓋質量全過程和參與質量活動的全體人員;在學校層面,建立了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并有相應的教學質量監控管理文件,但部分文件不符合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缺乏針對性;教學過程的監督與評價停留在聽課、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傳統形式上,沒有完全形成基于OBE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對于工程教育認證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于課程目標、畢業要求評價存在方法簡單,缺乏相應的持續改進措施,沒有形成PDCA的閉合循環。在全面評估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基礎上,針對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工程教育認證中存在的問題,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使學校、學院、系形成閉環的持續改進機制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3.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持續改進實施方案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持續改進實施流程如圖4所示,由培養目標的持續改進和畢業要求的持續改進兩部分組成,培養目標的評價是由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評價,畢業要求的評價是通過教學活動完成,通過持續改進,最終形成質量保障的機制。
3.1內部評價機制建立。3.1.1課程體系設置與合理性評價機制研究。基于社會需求,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根據畢業要求的變化及畢業要求達成情況,以及歸納和總結任課教師、應屆畢業生、往屆畢業生、用人單位及行業企業專家等的意見與建議,進行修訂,修訂后的課程體系經學院教指導委員會討論、審查后,再報學校審查通過后執行。課程體系合理性評價工作的責任機構由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系教學工作組組成,評價周期與培養目標、教學計劃相適應,一般周期為4年,教學運行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可以修訂,評價依據收集的內容來自于任課教師、應屆畢業生、往屆畢業生、用人單位及行業企業專家等的意見與建議,通過發放問卷調查表、開座談會、走訪等形式來完成,評價工作由學院就業辦和系統一組織實施,通過對評價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由任課教師、課程組負責人、系教學工作組提出課程體系的修改意見,并明確課程體系與課程關系矩陣之間的支撐關系,通過同行專家審議,報請院校兩級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核,審核通過后予以執行。3.1.2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和審查機制研究。課程教學大綱與人才培養方案相統一,圍繞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進行教學活動,明確規定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教學重點、教學進度、時間安排、教學方法、課程考核方法、評分標準等內容;課程大綱需收集各方意見,通過任課教師討論,明確本門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明確學生達到的能力要求;教學大綱由課程組制定,并由課程組負責人和主管教學副院長批準,最后上報學校教務處審核、編輯成冊;教學大綱在執行中不得輕易變動,如需變更,須經過課程組討論認可后提出申請,報專業和院系負責人審核、批準,并報教務處備案。3.1.3課程教學過程監控檢查機制研究。整個監控包括教學檢查和教學監控兩個部分。教學檢查包課堂教學檢查、實踐教學檢查和教學資料檢查;監控機制包括督導組聽課、學生評教、教師評學、領導干部聽課以及同行評教等。校、院兩級教學過程質量監控組織對課程教學過程實施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控與檢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守的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授內容緊密圍繞課程目標及畢業要求指標點;教師講授的概念要準確,能突出重點,抓住難點,并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及復雜工程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方法;教師能合理運用教具、模型及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積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研究設計教學方案;授課教師須備有教材、教案及課件、教學大綱、教學設計。3.1.4課程(教學環節)考核方式和內容審查機制研究。課程(教學環節)考核在教學學期內進行,課程(教學環節)考核內容、考核方式依據教學大綱之規定執行,考核方式和內容的合理性審查。所有課程都必須嚴格按照學校規定由開課學院安排系里組織命題,各課程組組織實施。命題應按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目標及畢業要求指標點的對應關系,全面考核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命題要有較大的覆蓋面、多種類型、適當的難度和區分度。試題需經課程組負責人審核簽字,經院學教學院長審批后,方可進行考試。試卷應有齊全的評分標準及標準答案,教師評閱應嚴格按評分標準評閱。教師要認真核實考試成績,在考試結束后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成績,認真進行試卷分析,將試卷、學生記分冊和試卷分析報表等送交系里存檔。3.1.5課程的教學目標達成評價機制研究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小組(由課程組組長、專業負責人、教學院長等組成)組織實施,課程責任教師負責完成評價依據整理,以選擇該門課程的全體學生為評價對象,依據課程大綱開展的面向產出的評價。通過對評價結果的分析與判斷,給出改進的措施與意見,進一步強化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質量監控,促進教師教學反思并采取多種措施改進提升教學質量,從而進一步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并最終達成畢業要求,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專業的課程目標達成評價采用內部評價(診斷式評價,包括課程成績直接評價、學生自評、教師自評及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小組評價,在每學期課程結束后進行)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3.2外部評價機制建立。向用人單位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用人單位對專業辦學定位、培養目標、畢業生能力及素質培養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作為培養目標的修訂依據。通過企業專家座談、發放調查問卷:充分利用學院教師與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專家的人際資源,了解企業專家對專業定位、培養目標、畢業生能力及素質培養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為評價專業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和持續改進提供依據。往屆畢業生反饋:對畢業5年左右的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征求專業畢業生對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培養目標、能力及素質培養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為評價專業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和持續改進提供依據。
4.結語
通過研究電子信息類專業認證的現狀,分析專業在認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利用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培養目標進行評價,改進教學活動與畢業要求相符合,通過持續改進,最終形成質量保障機制,形成“評價-反饋-改進”的有效閉環,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專業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作者:張占強 紀松波 王秀玲 荀延龍 戚偉世 李棟 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