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職電子技術應用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手機變成個人的數字信息終端,移動互聯網與教學內容正在重新有機結合。本文研究中職電子技術應用教學通過微信平臺,創新中職專業教學模式。教師基于微信公眾號設計線上線下結合的專業教學平臺,學生關注公眾號將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有機結合,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有效拓展。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教學模式;創新
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手機連接著世界,相比電腦和PAD,更多的人在大部分時間里選擇用手機與外界互動。在此背景下,中職學生的閱讀和學習方式無形中發生改變。他們習慣于使用手機閱讀和學習各種渠道的圖文信息和多媒體信息等。移動互聯網與教學內容正在重新有機結合,引導中職生使用手機APP進行專業學習變為可能。如何有效引導和培養學生將手機應用到學習上順應了技術發展與教學的融合趨勢。本文對中職學生使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專業學習開展研究。
一、微信公眾平臺申請通過
在微信公眾號官網注冊,個人和企業可以打造一個自己的訂閱號或服務號。本研究是教師個人申請的微信公眾號“玩轉電子”。成功申請后,可以生成二維碼。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者在微信APP中查找公眾號名稱的方式可以關注“玩轉電子”微信公眾號。教師通過公眾號后臺可以向關注的學生推送教學資料。公眾號提供了一整套的后臺內容管理應用,可以群發文字、圖片、語音三個類別的內容(每天限一條)。
二、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成效
1.模式的創建。下圖是基于微信公眾號的中職電子技術教學模式。它是在泛在學習和混合學習理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策略體系和結構框架的設計。泛在學習要求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的學習。混合學習要求傳統教學和移動學習進行整合。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設計必須既要滿足泛在學習的特征,也要符合混合學習的要求。尤其是混合學習作為首要的考慮點,因為平臺設計的最原始目標是提高中職在校學生的學習成效。本模式具有4個功能,分別是輔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泛在學習、教師交流。輔助課堂教學作為第一目標排在首位,要求平臺能夠實現將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反饋進行線上和線下的整合。輔助課堂教學可以實現翻轉課堂。拓展延伸部分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來設計的,一堂課時間有限,教學內容必須考慮整體學生的層次進行設計。能力強的學生存在“吃不飽”問題,有一些課程新的技術發展方向內容不適合在課堂上展開。針對這個情況可以在平臺上設計這樣一個功能。第三個功能是泛在學習,學生在閑暇時間進入平臺學習課程內容,能夠自主有效的推進學習進度,是設計上的主要考慮點。因此,整個課程內容編排和呈現上需要充分考慮。第四個功能是教師交流,所有關注平臺的教師可以觀看課程內容,從教師教學的角度解析教學設計、內容設計甚至是平臺,提出改善的途徑。2.模式的運用。微信公眾號的主要關注者從多到少依次是學生、教師、社會人員。所有的關注者構成了四種功能總和。學生同時要滿足前三個功能。首先在微信公眾平臺將學生按照班級和所學課程分組,在備注中標識每個學生的真實姓名。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群發功能基于學生分組可以投放圖文消息、語音、視頻等內容,保證前兩個功能的實現。投送圖文消息給學生是實現輔助教學和拓展延伸的一種主要方式。圖文消息的編排需要一定的結構設計。以某一周推送給學生的學習內容結構為例。推送的內容總的主題是《印刷機基礎知識》,結構上總共分為5節。第1~3節內容用于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第4節內容是反饋評價。教學上教師可提前推送消息,布置預習任務給學生。課堂上,教師可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后根據第4節評價反饋內容,了解學生掌握情況。第5節內容用于課后學生自我提升學習深度和廣度。圖文消息包含豐富的內容形式,每一節的內容都設有留言功能,學生在閱讀后可將體會寫在留言處。教師可以布置單節的討論任務,要求學生在留言中討論。微信公眾平臺允許學生隨時發送文字、語音、視頻等內容,教師在后臺可以看到學生發送的消息,逐一回復。總利用微信公共平臺的圖文消息推送、留言和其他的互動功能,既可以輔助課堂教學,又可以讓學生在任何地點學習,與教師互動。圖文消息的推送不能夠將整個課程內容和結構進行完整一次性呈現。學生一次只能接收到一節課或者一個章節的內容。圖文消息的推送進度與課堂教學進度基本一致。因此,有可能出現同一章的內容在幾周時間內才推送結束。這些內容沒有整理在一起,不便于學生泛在學習的效果和教師交流。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自定義菜單和頁面模板的功能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本研究設計的一個頁面模板包含3門課程的內容:SMT、電子、單片機。以SMT標簽項為例,在這個標簽下按照章節編排順序包含所有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將推送給學生的圖文消息整理后,有序地安排在此。同一課程的教師通過點擊相應的菜單可以瀏覽課程所有的內容,以此實現教師間的業務交流。學生可以點擊相應的菜單學習任意章節的內容,滿足了泛在學習的要求。3.模式運用的價值。微信公眾平臺既能服務于課前又能服務于課后,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延伸。學生使用移動終端可以方便地進行課前的預習和與教師互動。在微信公眾號的協助下,課堂教學重難點的針對性,教學快慢的把握,教師可自如應對。教學在原有的課后紙質作業反饋的基礎上,學生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互動功能能夠有效地知曉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的情況。現在學校的班額較大,無法實現一對一的交流輔導,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學生有些問題可以隨時和老師交流,實現了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師之間坐在一起研究課程教學內容的時間有限。在課程教學沒有集體備課的情況下,課堂教學難免出現進度不一、內容深度、重難點把握不同等問題。微信公眾號允許教師隨時隨地查看并交流教學內容設計,還可以共同建設課程資源。微信公眾號為教師之間的研討提供了條件和空間,能夠有效提高教研質量。中職電子技術專業教材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教學案例和配套實驗實訓項目很難配合區域的企業對學生技術能力的需求。專業中一些課程沒有可用適用的現成教材。在微信公眾平臺輔助下,教師可以將來源于教材、教師經驗、網絡文獻、多媒體課件整合在微信平臺中。經過整合的數字化資源具有明顯的校本特色,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三、總結
將微信公眾平臺運用到中職的電子技術教學中,創新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不再限于書本和PC端,接受教育可以不限場景。教學時間與空間得以有效延伸,豐富了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微信公眾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在條件具備的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運用。
參考文獻:
[1]程超,李國林,石秋香.微信公眾平臺下的微課程開發與應用[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5
[2]王興福,毛巍威.基于微信公眾號的物理實驗室研究[J].考試周刊,2016
[3]韓璐.基于微信公眾號開展教學的思考[J].商,2015
[4]李穎,高鳳丹,金霞,等.加強人為管理的微信教學模式在臨床帶護生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河北醫藥,2015
作者:李劉求 單位:東莞市電子科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