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榛子育苗與造林技術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榛子又叫做板栗,是人們普遍喜愛的一種堅果食品,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在我國北方地區有廣泛種植。做好榛子的育苗和種植管理工作,可以確保產量和品質,提升種植效益。在實際育苗種植中,需要地區結合實際,全面把握栽培種植要點,提高榛子育苗和造林水平。
關鍵詞:榛子;育苗;造林技術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榛子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提高榛子育苗和造林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產量和品質,滿足市場所需。從榛子生長習性來看,它的耐寒性較好,喜光,環境適應性強,可以在大部分土壤環境中生長,對于地區種植來說,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從榛子生長全過程入手,切實提高榛子種植管理水平。
1榛子的育苗要點分析
1.1育苗地塊的選擇和整地
榛子的環境適應性很強,在確定育苗地時要以地勢平坦、排水便利、土層肥沃的地段為主,種植土壤優先選擇沙質土或輕粘土,土層厚度至少為50cm。在育苗地確定后,開始進行整地,也就是對種植土地進行翻耕深松,翻耕深度為20cm以上,破碎土地板結,并細碎土壤,保證土壤有很好的通透性。
1.2施加底肥
底肥施加要以有機肥為主,在開始作壟前,將有機肥均勻撒在土地表面,具體撒播量控制在3t/667m2~5t/667m2。在追肥環節,要在榛子幼苗破土發芽后且側根長出時進行,時間一般是在6月中旬左右,在幼苗高度長至10cm左右時開始施加速效氮肥,同時施加硫酸銨16kg左右。
1.3土地作壟
作壟的最佳時間是在開始播種的前一年秋天進行,如果是在春季作壟則需要選擇在氣溫回升、地表化凍時進行。具體作壟要按照要求進行,底部寬度為60cm,并且鎮壓后的壟面也要有30cm,壟的高度要控制在10cm左右。
1.4種子處理
種子的優選是榛子產量穩定、品質良好的關鍵,要優選產量高、抗病蟲害性強、果皮薄的品種。開始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低溫處理,可以采用沙藏法,也就是在入冬時在合適的地段開挖深坑,坑的長度可根據播種量而定,深度和寬度可以以50cm為主,同時還要在坑的中間部位挖出一道滲水溝,及時排出多余積水,然后選擇純度較高的河沙進行底部平鋪,再把消毒后的種子均勻放入坑內,用沙土進行填壓并在表層蓋上一層草簾,保證種子順利發芽[1]。
1.5催芽
在開始播種前的一周內對種子進行催芽,催芽前先檢查種子外觀是否完整,如果完整就要將催芽溫度控制在21℃~25℃,催芽過程中要每天進行翻動,翻動次數至少兩次,翻動的目的是保證上下部溫度恒定,同時還要適當添加水分,保證濕度足夠,在有一半以上的種子出現裂縫時就可以播種。
1.6播種
播種時間一般是在5月上旬,此時種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適中,在平整的壟面上淺挖深度為5cm的溝,然后將篩選后的種子均勻撒播在溝底,在撒播時對于密度控制可以發芽率為準來確定,至少株間距為7cm,播種完成后覆蓋土層,覆蓋厚度為3cm左右,不可超過5cm,以免影響種子正常發芽。
1.7苗期管理
在播種環節結束后,要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并適當對土壤進行松動處理,為種子發芽創造有利條件,播種后半個月時間即可出苗。種子發芽出苗后要根據土壤墑情情況,合理添加水分,墑情不夠可以灌溉一次足水,在播種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開始進行追肥和病蟲害防控。在秋季季節起苗前,在距離地表20cm部位處割干,這樣可以保證后期造林水分不會大量蒸發,保證成活率。
2榛子造林技術
2.1確定造林地
榛子造林地的選擇要以榛子生長習性為主,一般會優先選擇光照充足、通風性好、排水便利的丘陵地區,并且林地的土壤肥沃力較高,土層深厚,具有較高含量的腐殖質,以微酸性土壤為主。此外,也可以將造林地選擇在山地地區,山地陽坡的中下腹部為主,山地坡度小于10°時可以忽略坡向影響。
2.2造林地整理
造林開始前,要先對造林地進行科學規劃和整理,可以將其按照自然溝為界限劃分為若干個小林區,每個小林區面積為2668m2左右。如果造林地的坡度小于10°,則需要對整個造林土地進行整理,土層翻耕深度控制在23cm左右,如果造林地坡度在10°以上,則可以以等高線為準進行帶狀式整地,各個帶狀之間的距離要和行距保持一致,帶狀之間要盡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在開始整地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清理雜草、石塊[2]。
2.3科學種植
榛子造林時間一般是在春季,該季節氣溫逐漸回升,地表土壤溫度和濕度也趨于適中。每個種植穴種植實生苗3株,種植時要保證榛子苗根部舒展,和地面保持整齊,表土填入一半時輕提苗,然后壓實,之后一邊填土一邊壓實。如果種植土壤的肥沃力較高且坡度平緩,可適當增大植株行距,反之可適當減小。大多數情況下,榛子林植株行距為1×1m、1.5×1.5m。種植可以是帶狀也可以是兩行或三行為一帶,各個帶之間的距離為2.3m左右,行距為1m。
3造林地的科學管理
3.1松土和清理雜草
該階段主要是對造林地的大草和喬灌木萌條進行清理,避免對榛子生長造成影響,除草過程也是一種松土過程,可以提高土壤通透性,時間可以是每年的5月、6月、7月,次數為3次~4次即可。
3.2肥料施加
3.2.1施肥時間。首先,追肥施加時間。造林后,榛子生長過程中的追肥時間為第一次追肥可以在6月中旬左右開始,第二次追肥則可以在7月中旬進行;其次,底肥施加時間。造林后的底肥施加時間一般是在秋季,也就是堅果收獲后、入冬前進行,保證底肥和土壤充分混合。3.2.2施肥方法。施肥方法是對基肥和追肥來說的。基肥施加方法是在榛子樹灌叢下撒施,撒施后用淺土覆蓋,確保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之后再進行一定的水灌溉;追肥施加則是在榛子樹灌叢下撒施化肥,并適當加深土壤翻松深度,確保化肥和土壤充分混合。此外,也可以根據種植情況采用噴霧施肥方法,將化肥和水配制成溶液進行噴施。3.2.3肥料施加量。肥料施加量要根據榛子樹的樹齡大小、土壤肥沃程度等多種因素確定。如果種植土壤為沙土,則可以適當增加有機肥施加量,如果種植土壤是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土壤則可以適當減少化肥施加。按照追肥的有效成分,幼齡階段的林地可以施加氮肥4kg/667m2、磷肥8kg/667m2、鉀肥8kg/667m2;成熟林地則可以按照氮肥8kg/667m2、磷肥12kg/667m2、鉀肥4kg/667m2的標準來施加。
3.3水灌溉管理
3.3.1灌溉時間。水灌溉一般是和施肥同時進行的,在榛子樹生長前期水灌溉2次,第一次在破土發芽前后,第二次在6月初,可適當增加水灌溉量,確保當年榛子產量。此外,如果6月降雨量較少,還需要進行第三次水灌溉,保證種植土壤墑情足夠,在多雨季節,還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林間積水過多[3]。3.3.2水灌溉方法和灌溉量。根據榛子林地的分布區域和種植密度情況,采用合理的灌溉方法。如果榛子林地位于丘陵地區,則要選擇噴灌形式,保證根部土壤浸濕深度在37cm左右,水灌溉后根據土壤板結情況,及時進行松土,去除雜草。在進入7月多雨季節后,要提前做好排水工作,在林地周圍開挖相應的排水溝,保證多余降水可以及時順利的排出,不會過多堆積在林地,對榛子樹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3.4病蟲害防治
3.4.1白粉病及其防治。白粉病是榛子樹林地常見的一種病害,榛子樹染病后,葉子表面會出現黃斑,隨時間推移黃斑會逐漸長出白粉,病斑背面綠色褪去,葉子顏色變得發黃扭曲,過早脫落。病情嚴重的話,染病部位的嫩芽難以順利展開,榛子樹枝梢部位出現白粉現象,木質化延遲,生長緩慢,對溫度的敏感性變強,果苞染病后,也會出現白粉現象,果苞顏色發黃且形態扭曲。對于白粉病的防治有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兩種方法。物理防治就是定期觀察病情,及時將殘枝敗葉清除,并將中心病株叢拔除,并對種植密度進行控制,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增強光合作用,提高榛子樹整體抗病性;化學防治則是噴施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是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混合波美度的石硫合劑進行防治,但是要注意,石硫合劑使用要保證林地溫度合適,盡量在春季進行,夏季不可施用,以免藥害發生。3.4.2象鼻蟲及其防治。榛子樹主要的蟲害之一就是象鼻蟲,該蟲害對榛子樹的危害十分嚴重,會直接導致榛子樹減產[4]。該蟲害會對榛子樹的嫩葉、嫩芽、嫩枝造成集中破壞,導致榛子樹新樹梢難以正常生長,成蟲還會對果實幼果造成危害,對幼果內的幼胚進行蛀蝕,使得果實內部出現干縮狀幼胚,果實停止發育食用品質降低,出現過早脫落現象,而且嚴重的話還會全部吃掉果仁并在內部排泄糞便,出現蟲果。對于象鼻蟲的防治也是以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兩種方法為主。物理防治是人為觀察榛子樹生長情況,在蟲果沒有脫落之前,提前進行收獲,并對害蟲集中消滅,并將過早收集的蟲果集中燒毀;化學防治則是以化學藥物噴施為主,噴施時間一般是在5月中旬和7月中旬,以消粉劑為主將成蟲毒殺,藥物噴灑量一般控制在1kg/667m2~1.5kg/667m2,噴灑時要均勻全面,確保藥物效果最佳發揮。
4結束語
榛子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的堅果樹種之一,它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可以在多種種植條件下生長。做好榛子育苗和造林技術的應用管理,可以實現榛子種植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保證每個生長階段管控措施到位,使其產量和品質得到保障,從而提高種植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金學申.大果榛子栽培管理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0,40(17):141-143.
[2]卜鵬圖.榛子的育種與栽培技術要點[J].江西農業,2020(12):7,10.
[3]張炳琳.淺談平歐大果榛子栽培與管理[J].農家參謀,2020(11):104.
[4]胡延峰,毛士海.榛子播種育苗和栽植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8):71.
作者:于溫都蘇 單位:內蒙古扎賚特旗神山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