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沙區防沙治沙造林技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沙區造林技術分析
1.1設置沙障設立沙障的目的是通過搭設的屏障保護苗木免受風沙的侵害,主要是由于沙障一方面可以降低風速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沙面的粗糙度。搭設沙障的具體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通過合理的栽植林木實現對流動沙丘移動的限制。這種技術一方面要在造林前進行喬木和灌木結合的混交造林用于阻止沙丘的移動,另一方面在可移動沙丘的迎風坡栽植固沙植物,從而實現兩個方向限制流動沙丘的移動;二是利用稻草繩設置沙障。將稻草擰成繩依據風向固定在沙丘的兩側,也可將稻草通過物理方式壓成網格狀,根據風力大小和侵蝕程度設成1m×1m或1m×1.5m的網格進行固沙。除了上述沙障還有通過沙柳沙蒿密植,設立黏土沙障等方式進行固沙的。設立沙障能夠為苗木根部的生長創造條件,使苗木根系能夠萌生深入沙層,促進苗木對水分的吸收從而保證造林的成功率。
1.2補水治沙由于沙化地區土壤含水量極低,很多苗木栽植后因長期干旱而枯死,為提高苗木成活率實現對沙化土壤的治理,必須在旱情嚴重時進行補水。一方面促進苗木成活,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移動沙丘的移動速度。
1.3春季植苗為了提高造林效率,有效治理荒漠化,林場實行了春夏秋三季造林的先進技術。在春季進行植苗,春季是植樹造林的較好季節,此時選擇無病蟲害的苗木進行栽植,并做好灌溉、施肥等后期管理工作,一般可取的較理想的成活率。
1.4雨季穴播在雨季到來時采取穴播的方式造林。雨季來時土壤墑情較好,種子播種后有相對充足的水分滿足其萌發需要,而且穴播存活的苗木有較強的適生能力,根系生長較其他造林方式更為強壯,更能適應在沙地的生長。由于穴播后種子會受到病蟲鼠等的危害,為提高出苗率,應適當提高播種量,此外還可適當的提高穴播的密度以抵御流沙侵蝕,增強幼苗扎根的穩定性,并隨著幼苗的生長逐漸降低密度以提高苗木保存率。穴播時一般在種子上方覆土3-5cm,種子用量在3.5-8kg/hm2,具體用量根據種子大小決定。
1.5人工模擬飛播人工模擬飛播不僅目的性、針對性較強,而且對播種時間、地點和樹種都有一定的靈活性。具體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一是在正式播種前對播種地進行適當的整理,由于沙漠區植被覆蓋率普遍偏低,加上土壤沙化會降低種子的觸土幾率從而影響出苗率,可以適當進行穴狀整地增加種子出芽率;二是選擇種子萌發力較強,適應性較強的樹種進行飛播,可以選擇單一種子也可混合種子撒播;三是播種前結合當地實際對種子采取適當方式的處理,如高錳酸鉀浸泡催芽,種子包衣,使用生根粉等方法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四是結合當地降雨量,溫度等氣候特點合理選擇飛播時間,只要保證種子出苗后有75d左右的生長期以便保證幼苗能夠安全越冬并抵御春旱即可。
1.6營養袋育苗營養袋育苗造林時不需要緩苗期,能夠加快苗木生長速度,無形中降低了幼苗撫育管理的難度。具體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選擇1年生,苗高8cm左右且木質化程度較好的幼苗進行;二是在苗木移栽時盡量不損壞苗木根系的營養土球以增強苗木移栽后的抗旱,抗災能力,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三是在苗木移栽前應給營養袋內苗木澆足水;四是育苗地應離造林地較近,以保證苗木移栽后能夠較快適應當地氣候條件。
2.管理模式
防沙造林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足夠的勞動力,而沙漠化地區由于環境惡劣,經濟落后等原因往往缺乏勞動力。白芨灘林場為改變這一現狀,積極探索“干旱固沙林、骨干防護林和經濟林”三位一體,“林農牧”立體開發的防沙治沙模式,不僅解決了防沙治沙缺乏勞動力的難題而且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按照這種模式,他們在沙區邊緣累計開發建設經濟林和苗圃基地6000多畝,將沙漠化地區的改造和利用推向多維林業、能量循環、資源再生的新階段,為沙漠化地區的產業開發創造了成功范例,值得推廣應用。
3.小結
傳統的造林都是“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傳統造林模式,白芨灘林場實行“三季造林、工程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沙模式,較好的推動了治沙進程;在具體技術措施上,他們采取了草方格沙障治沙、旱情嚴重補水治沙、春季植苗、雨季搶墑穴播、人工模擬飛播、營養袋育苗、春夏秋造林等先進實用的技術,這些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確保造林一次性成功,在林場形成了“一年三季抓造林,常年累月抓管護”的良好局面,使林場治沙工作邁入了迅速推進的新階段。此外,他們將林場防沙治沙工作與發展當地經濟,增加林農收益合理的結合起來,提高了沙化區人民防沙造林的積極性,改善了林場原本消極工作的局面。總體而言,這些先進實用的造林技術和管理模式值得各荒漠地區開展造林防沙工作時借鑒。
作者:閆永剛李志偉單位:寧夏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