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造林技術論文4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造林技術論文4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造林技術論文4篇

第一篇 1移栽造林地選擇與整地

移栽造林地,最好選擇坡度較緩,土層較厚、排水良好的陰坡和半陰坡進行大坑整地,坑寬60~70cm,深40~50cm,將表層肥沃土壤放在坑上沿,下層土壤放在坑兩側,以方便栽時培土。

2移栽幼樹的選擇與挖掘

在計劃撫育間伐的林分內,從標記伐除的林木中選擇移栽幼樹。凡是生長正常,無病蟲害的幼樹,皆可作為移栽樹。選好后,待大地結凍,一般11月下旬開始進行挖掘。土坨直徑為被挖樹直徑的8~10倍,一般40~50cm,土層厚為30~40cm,底部約保留5~10cm心土與土壤相連,以便翌年早春移栽時,用木(鐵)棍一撬就掉,運出移栽。

3早春移栽造林

因為從移栽造林地選擇到移栽樹的預挖,都是在移栽前1年進行的。所以在翌年早春土壤未化凍前,把預挖好的樹用木(鐵)棍撬起,運出,移栽到已挖好的坑內,先填表層土,再填下層土,然后夯實。有條件的最好以木桿或草繩加固新栽樹,防止風折,風倒,以保成活。另外,由于紅松移栽造林作業在冬季或早春進行,此時正值紅松冬季休眠期間,枝條發脆,稍不小心,就會造成折枝、傷干,碰壞頂芽。因此,在紅松幼樹移栽造林全過程中,一定要精心保護幼樹。

4加強管理

當土壤全部化凍,對移栽造林地進行全面檢查。如發現有傾斜、風折、風倒的現象,應立即設法扶正或必要的補植。同時,對每株移植樹要重新踏實1次,再加些浮土或枯落物,以防土壤龜裂,確保幼樹成活。

作者:焦曉明單位:遼寧省森林經營研究所

第二篇 1毛竹造林技術

1.1造林環境

毛竹對于溫度和濕度的要求較高,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但是并不意味著這樣的環境就一定適合毛竹的生長。通常情況下,要想毛竹得到快速的繁殖和生長,實現造林的目的,必須選擇背風向南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帶;土壤深度在50cm以上;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良好的酸性砂質土或砂質壤土的地方。同時,要盡可能避免土質粘重而干燥的網紋紅壤及林地積水、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以免影響毛竹的正常生長。

1.2對造林地的整理

毛竹造林技術,主要是依靠母竹連生的竹鞭出筍生鞭,不斷發展壯大,最終發展成林。因此,在對林地進行整理時,如果條件和資金允許,要對其進行全面整理,對土壤的性能進行改善,之后挖出適合毛竹移植的坑穴,坑穴的尺寸約為100cm×70cm×40cm,并在坑的底部施放基肥。

1.3栽種密度

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毛竹的正常生長,不至于出現相互影響的情況,需要對栽種的密度進行適當限制。毛竹造林的密度要根據母竹的來源、運輸距離、勞動力成本以及成林速度來決定,一般情況下,如果排除特殊原因,毛竹造林的栽種密度為每畝約400~600株,植株之間的間距并不固定,通常可以選擇5m左右的距離,也就是說每株母竹的占地范圍約為5m×5m。

1.4母竹的選擇和栽植

由于毛竹自身的生長習性,在毛竹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每年11月到來年2月)時,就可以進行移植。同時,由于毛竹造林主要是依靠母竹連生的竹鞭出筍生鞭來實現,因此在移植過程中,需要保持竹鞭的完整性。對于母竹的選擇標準,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生長健壯,節密,葉深綠,分枝低,無病蟲害,胸徑2~4cm,2~3年生的母竹。竹鞭應選綠黃色,扁平粗壯,根多,芽肥根健。需要注意的是,生長期超過3年的毛竹不能用作母竹。在選擇完畢后,需要對母竹進行挖掘。一般情況下,毛竹的竹鞭位于竹竿基部彎曲的內側位置,其分枝的走向與竹鞭的走向大致保持平行。因此,可以根據竹鞭的位置和走向,離母竹30cm左右找鞭,按來鞭20~30cm,去鞭40~50cm的長度截斷。在截取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于根系的傷害,也要避免對筍芽的傷害。如果截取后難以拔出母竹,要逐步深挖,切忌強行拔出。在挖出母竹后,為了便于運輸,也為了減少養分的消耗,可以留枝4~6盤,將多余的竹梢砍去。毛竹栽種的關鍵,在于深挖坑、淺栽竹、下緊圍、上厚蓋。首先,要使用地表土,對坑穴進行回墊,之后緩慢放下母竹,確保母竹的來鞭緊貼坑穴的一側,去鞭與另一側之間留出適當的發展空間。之后,扶正主干,使得竹鞭可以按照自然生長的姿態舒展開來,在竹鞭下面使用表土覆蓋,兩側用土填實。其次,栽植完成后,要培土厚蓋,使土堆呈現微微凸起,高于地平面約4~6cm,以提高在之后毛竹的抗旱防凍能力。如果發現土壤過于干燥,可以先澆水,后蓋土。

1.5養護管理

毛竹造林完成后,對于新生出的竹林要進行撫育管理,以提高其成活率。對于新生毛竹而言,由于自身相對較為脆弱,容易受到病蟲害、雜草等的影響,因此,需要管理人員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養護。第1~3年,毛竹林正處于逐漸形成規模的時期,需要每年進行2~3次的除草活動,可以將雜草拔出后翻埋入土中,既可以殺死雜草,也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除草工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為在這個階段,毛竹自身的抵抗能力差,如果盲目使用化學除草劑,可能會造成毛竹的大面積死亡。如果勞動力不足,可以從母竹附近逐步向著整體進行,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雇傭部分勞動力。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毛竹形成規模前,可以在林間種植部分農作物或經濟作物,以提高經濟效益。但是需要特別注意,所種植的作物不能與毛竹沖突,更不能搶奪毛竹的養分,以免造成本末倒置。第4~6年,毛竹已經基本成材,但是仍需要進行經常性的養護和管理,以保證其生長勢頭良好。通常情況下,每年的雨季,由于氣溫高,雨水充足,正是毛竹的生長旺季,也是雜草的繁茂季節,需要及時進行處理。在這個階段,對于雜草的處理方式有兩種,其一是進行劈山,將雜草齊根斬斷后攤鋪在地上,改善土壤的水肥條件,為毛竹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同時,要及時進行松土,保證毛竹的正常生長,松土的深度要達到14~20cm,但是要注意不能傷到毛竹的根系;其二是大面積播散化學除草劑,利用化學藥物殺死雜草。這種方式相對比較便利,耗費成本低,但是可能會對毛竹的生長和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在使用前,要進行試驗,選擇合適的藥物濃度,在保證除草效果的同時,不會對毛竹造成危害。

2毛竹林地的管理

毛竹造林成功后,就可以進行重復利用和砍伐,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林木資源。但是,這同樣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不管不顧,需要進行定期地檢查和養護。

2.1留筍養竹

對于毛竹竹林而言,為了保證其自身的發展,需要適當的留養,避免過量采伐造成的永久性破壞。經過郁閉之后的毛竹林,其生長基本穩定,但是由于自身的成長特性,每年的出筍量都會發生變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年和小年。大年由于出筍眾多,對于養分的需求較大,為了保證產量,需要人為挖掉一部分;而小年養分充足,因此只需要挖掉退筍。一般情況下,毛竹出筍的時間在清明前后,此時也正是挖筍的最佳時期。挖筍要堅持排除小筍、弱筍、密筍和病筍,保留粗大健壯的竹筍。

2.2病蟲害防治

毛竹的主要害蟲包括竹螟、竹蝗、竹斑蛾等,對于毛竹的生長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對付這些害蟲,可以噴灑相應的除蟲劑,或者采取其他科學的手段。而對于筍蠅、竹象蟲等隱藏在地下的害蟲,可以利用冬季除草的機會,對其進行滅殺。在除蟲時,要堅持以下幾個方法。

(1)保護與利用天敵。要了解主要害蟲的天敵,并加以保護和利用,自然地消除蟲害。

(2)農業防治。要科學施肥,合理砍伐,保持竹林的密度,提高植株抗病力。同時,及時中耕翻卵,對害蟲進行反復滅殺。

(3)藥劑防治。加強監測,防治初孵若蟲,可以在病蟲害易發季節噴灑化學除蟲劑,通過適當的稀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如果成蟲大量出現,則只能利用煙霧劑進行熏殺。

2.3采伐

通常情況下,毛竹在成長5~9年時,其自身的強度最佳,用材竹應該砍伐成長7~9年的毛竹,如果是用于造紙,則需要砍伐當年的新竹。在采伐時,要根據用途,選擇適當年限的毛竹,保證其作用的充分發揮。同時,為了保證可持續利用,要對砍伐的強度進行控制,一般情況下,如果土地肥沃,每畝要保留3000株左右,便于快速恢復。

3結語

毛竹的普及和應用,使得其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對毛竹造林技術的探析,有利于實現毛竹的快速造林,提高其生產效率,從而滿足市場的需求。

作者:汪瑩瑩單位:江西省上饒市森林資源監測中心

第三篇 1鹽堿地造林技術

1.1樹種的選擇

鹽堿地鹽分含量高,土質條件差,其造林樹種的選擇應遵循適地適樹并有利于形成持續穩定林分的原則。經過調查研究,適宜山西省北部地區鹽堿地的造林樹種有新疆楊、柳樹(不含金絲柳)、金葉榆、槐樹、檉柳、沙棗、枸杞。結合當地土壤條件,應盡可能選用優良鄉土樹種,選用木質化程度高的優質苗木,例如,新疆楊、樟河柳、金葉榆、檉柳等樹種。

1.2整地

1.2.1時間

于2012年3月28日開始平整土地。

1.2.2方式

筑埂整地:在松軟土質、中度鹽堿地上采取筑埂整地的方式。溝深50cm,埂寬100cm,埂間距300cm,埂上栽樹;墊土整地:在松軟土質、溝洼、重度鹽堿地上采取墊土整地的方式。把溝洼墊平,然后挖定植穴,溝洼深80cm~110cm,寬40m,長122m(為重度鹽堿區);機械整地:對地表下有粘層的土地采用機械挖定植穴的整地方式。灌木30cm×30cm×30cm,喬木80cm×80cm×80cm,去除堅硬土層,填入表土。定植穴底部要墊草或秸稈,施農家肥,澆水時要添加硫酸亞鐵。整地后在樹坑底部鋪一層草或秸稈,厚度為3cm~5cm,施3kg農家肥和1kg硫酸亞鐵,與坑內土攪拌均勻。栽埴后及時澆水,在10t水罐內加15kg硫酸亞鐵(5月降雨極少時,可加入20kg硫酸亞鐵)。

1.3開溝排鹽堿

采用機械挖溝破除粘土層,開寬1.0m,深1.2m的溝,大雨可將土地表面鹽堿沖刷進溝內,也可防止牛、羊群進入,保護樹苗。

1.4造林技術

在鹽堿地造林,春季造林時間宜早,土壤化凍后即可栽植。采用挖穴栽植法,喬木采用胸徑為5cm,苗干通直和根系舒展的苗木,穴的大小和深度(一般為80cm×80cm×80cm)應略大于苗木根系的長度。栽植時,底部要先墊草或秸稈,然后填土,土填至一半后,提苗踩實,再填土踩實,最后覆虛土。灌木采用地徑為1cm的苗木,在30cm×30cm×30cm的穴中打坑栽植,苗木植于坑內,填土踏實。

1.5栽后管理

1.5.1澆水

栽后灌2次水,并在穴面覆以碎草,可進一步洗鹽和減少水分蒸發,防止地面積鹽。進入5月至6月旱季時要澆3次水,防止鹽堿上浮。翌年3月中旬進行灌水。

1.5.2松土除草

澆水后及時松土除草,全年共5次,可切斷雜草的毛細根,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達到抑制鹽分上升的目的。

1.5.3排澇除堿

進入7月至9月雨季時,要對四周排水溝進行清理,既能避免大量降雨造成澇害,又能排除淋洗地內的鹽堿。

1.5.4蓄水壓鹽堿

為了達到淋洗鹽堿、降低鹽分的目的,在樹坑內可鋪塑料布,貯存雨水,防止雜草生長,提高地面溫度。

2成活情況調查

2012年11月25日調查造林成活情況,結果見從表1看出,在pH值8.5~9.0,全鹽量0.6%左右的鹽堿地造林是可行的,苗木的成活率達97%.4小結與討論在鹽堿地造林,抗堿性苗木品種的選擇是關鍵,要因地、因樹種制宜,實行科學營林。其次,科學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是保證苗木成活的重要條件。經過幾年的生產實踐,筆者總結出成功營林的關鍵有如下幾點:造林快慢在于苗、成活好壞在于水、生長多少在于肥、成材與否在于管、一切成敗在于人。

作者:李紅霞單位:山西省楊樹豐產林實驗局金沙灘林場

第四篇 1研究地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根據立地條件及林分條件設置不同的造林試驗;針葉樹造林密度試驗;立地條件對針葉樹造林成活的影響;針葉樹造林季節的選擇;移植苗造林成效試驗。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造林密度對針葉樹生長的影響沙地造林密度歷來有兩種觀點:一是促進郁閉的密植觀點,造林密度1.5m×1.5m,或2m×2m,在榆林沙區20世紀60~80年代多采用此法,故試驗林的密度特大;二是保持營養面積的稀植的觀點,主張在干旱地造林,每株應有14~16m2的營養面積,每hm2保存615~705株為好。實踐證明密植的觀點忽視了植物與水分之間的平衡關系。根據對榆林毛烏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調查,17齡樟子松的造林規格3m×3m,保存率86%,連年高生長35.5~59.4cm,連年胸徑生長量0.5~1.54cm,正處于生長旺盛期;造林密度為1.5m×2m,保存率62%,連年高生長30.0~48.2cm,連年胸徑生長量0.14~0.72cm,有8%的被壓木,生長雖處于旺盛期,但生長量較低。密植的高生長量比稀植的低17.7%~23.3%,胸徑生長量低47%~72%。34齡樟子松林控制面積0.22hm2(36m×60m),簇距3m,現有60簇,共90株,林下基本無其他植被,落葉層厚2~3cm,有7株被壓木,難望成材,其余83株樟子松生長趨勢衰退,其表現為針葉短化稀疏,樹冠相疊。林中樟子松冠幅4m×4m,邊緣木為6m×6m~7m×7m。根據以往的造林密度出現過楊、柳、榆“小老樹”教訓和現有的樟子松、油松大密度造林生長量低且出現生長衰退的現實及榆林沙區立地條件、水分動態平衡等實際情況,提出樟子松等針葉樹營林的規格以3m×3m為宜,成林后保存450~615株/hm2為好。

2.2立地條件對針葉樹造林成活的影響

2.2.1不同立地基質對針葉樹造林成活的影響

固定沙地針葉樹造林,以樟子松的保存率為高,生長量大;覆沙地和黃土地造林,油松和側柏的保存率與樟子松相似。圓柏在覆沙地保存率較高,生長良好。固定沙地的臭柏與東林赤松保存率及生長較差。對于樟子松,覆沙地造林比固定沙地及黃土地造林效果為好;油松和側柏在黃土地造林效果較好,覆沙地造林次之。

2.2.2不同植被類型造林地對針葉樹造林的影響

樟子松人工造林地保存率高,飛播造林保存率低(未整地),沙丘頂吹平部位保存率最高。按植被類型排列保存率高低次序為:沙丘頂部吹平部位>沙柳林地>紫穗槐林地>楊樹林地>檸條林地>花棒踏郎林地>沙蒿地。原因是沙丘頂部吹平部位,植被蓋度小,水分條件好,有利于樟子松的栽植及成活。而其他植被類型的造林地,植被蓋度大,均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造林的土壤水分狀況,從而形成了上面的保存率高低次序。

2.2.3植被蓋度及不同生育期對針葉樹造林保存率影響

在種類多樣的立地類型中,植被蓋度差異顯著,蓋度小,水分條件好,造林成活和保存率高。灌叢林不同發育期對立地的索取能力不同,反映在土壤水分含量上差異較大,對針葉林的營造影響也很大,幼林和過熟林地營造樟子松的保存率高于成熟林地,植被蓋度小的林地營造樟子松保存率高于植被蓋度大的林地,原因是幼林地和過熟林地土壤水分大于成熟林地,植被蓋度小的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優于植被蓋度大的林地土壤水分含量。

2.3針葉樹造林季節的選擇

榆林沙區營造針葉林,一般采用以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主、春季為輔的造林季節。以實踐證明,雨季(8月20日)造林成活率高,新根生長情況好,其他季節造林則成效差。其原因從降水量看,7~9月最多,相對濕度8月為最大值,隨7月雨季到來,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空氣濕度增大,蒸發量逐漸下降,所以8月雨季中旬以后造林最為有利。8月中旬至9月上旬造林根系留有1.5~2.5個月的生長期,此時也正是農業夏收已過秋收未到,便于組織造林,更為主要的是氣候因子有利于造林。秋季造林沒有根系生長期,而春季造林則因為土壤干旱和大氣干旱的雙重脅迫,加之大風頻繁,使成活率降低。

2.4針葉樹移植苗造林成效試驗

2.4.1針葉樹不同栽植方式造林試驗

樟子松、油松、側柏3個針葉樹種在沙地或黃土地造林時,在其他措施相同的情況下,采取降位栽植的方式較其他栽植方式成活率為高。原因是降位后,苗林根系所處的沙層水分含量較高,苗林地上部分受風沙危害的程度減少,而且降位能起到遮陰的作用,所以成活較常規栽植和一般深栽高。而臭柏則由于苗木對風沙的適應性強,所以采取變通深栽的造林方法,成活也可達到60%以上。

2.4.2樟子松裸根苗失水時間對造林成活的影響

對樟子松裸根苗進行不同失水時間試驗,結果發現失水時間越長,造林成活率越走低,失水10min成活率為40%,失水20min成活率為28%,失水30min成活率為了4%,30min以上成活率為0。

2.4.3樟子松營養袋苗與裸根苗造林比較

裸根苗起苗前灌水,營養袋苗未灌水。運輸52km后假植,第二天上午造林,中間相隔24h。經調查裸根苗成活率為56.3%,營養袋苗為93.1%,造林成活率相差36.8%,可以看出,營養袋苗造林成活率顯著高于裸根苗,原因是營養袋具有較強的保水能力,降低了苗木根系的失水量,根系損傷小,而裸根苗在運輸及假植過程失水較多,所以造林成活率顯著降低。且營養袋苗93.1%的成活率并不高,其原因是起苗前未灌水。在栽植后的10月6日檢查,時隔37d,部分營養袋中的營養土干燥,樟子松未生新根,這說明營養袋苗起苗時必須灌水。

2.4.4針葉樹造林地移植苗與運輸苗造林成效

經調查造林地移植苗的造林成活率,樟子松為96%、側柏為90%,而遠距離運輸苗的成活率分別為65%、58%、56%。在工程造林地建立移植苗圃,將各種針葉樹幼苗(2年生)移植歸圃,2年后就地起苗就地栽植,避免了苗木因長途運輸造成的失水和損傷,也減少了造林前大量的運輸準備工作,使造林工作做得更細、質量更高、成效更好,這是今后大面積造林中采取的一種好方法。3.4.5裸根苗根系的處理和覆蓋試驗樹種:A1為樟子松A2這油松A3為側柏,造林地類為覆沙地。處理:B1紅泥覆蓋栽植穴(50cm×50cm),B2塑料薄膜覆蓋栽植穴(50cm×50cm),B3保水劑襯于栽植穴底,B4對照(不作任何處理)。ABT生根粉濃度C:C125mg/kg,C250mg/kg,C3100mg/㎏,各浸泡90min,C4對照(不作任何處理)。根據試驗結果,經過數據處理和方差分析,A、B兩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是顯著的,而C因素對試驗結果沒有顯著的影響,并且試驗以A1B1C4這樣的水平組合為最優,即直接從苗圃起苗,母土保護完好,不作任何處理,栽植后用紅泥覆蓋栽植穴,樟子松成活率最高。其中紅泥覆蓋栽植穴起到減少蒸發的作用,對新栽苗木的保墑、生根有積極作用。ABT生根粉在這里沒有起到作用,是因為苗木不作任何處理時,母土攜帶完好,根系完整,沒有風吹日曬的影響,成活率高,而ABT生根粉處理苗木時,需去掉母土再進行處理,這樣苗木根及根系就可能受到其他諸多因素的不利影響,成活率就有可能降低。

2.5栽后管理對針葉樹造林成活率的影響

經調查要使針葉樹大苗移植后成活并恢復生機,移植后1~3年內管護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移植1年內的養護管理是成功的關鍵,具體措施有以下幾種。

2.5.1搭遮蔭棚

高溫季節需視情況搭遮蔭棚,減弱蒸騰。一般遮蔭70%左右,讓樹體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保證光合作用。棚距樹50cm左右,保持空氣流通,防止日灼危害。

2.5.2水分管理

栽植后根部要有良好的透氣條件。根系受到損害,吸水能力減弱,因此土壤濕潤即可,水量過大會影響透氣性能,抑制根系呼吸,不利新根生長,嚴重的會導致根系腐爛死亡。因此要根據天氣和土壤含水量分析,謹慎澆水,圍堰內不可積水。一般而言,春季、雨季栽植后第一個月每10d澆水。第一次澆透,后兩次不宜過多。第二個月開始每月澆一次透水。栽植后每周對樹體適量噴水。秋季移植澆足3遍透水后可封穴越冬。

2.5.3施肥

定植初期每隔15d左右根外追肥,有利大樹恢復生長勢。可用尿素、硫酸銨、磷酸二氫鉀等速效肥料制成0.5%~1%的溶液,在早、晚或陰天葉面噴施。根系萌發后可勤施薄肥,促進恢復生長。在土壤解凍期、春梢旺長期和秋梢生長期,可采用樹盤供肥。

2.5.4病蟲害防治

移栽后樹體生長勢降低,對病蟲害的抗性降低,要經常檢查,預防為主。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和樹種特性,對癥用藥。樹干因病蟲、修剪、凍曬等造成的傷口,涂抹油漆、凡士林等保護劑。冬季噴石硫合劑,消滅樹干蟲卵、蛹,延遲樹木萌芽,避免灼傷凍害。3.5.5防凍處理新植樹易受低溫危害,入秋后減少氮肥施用,增施磷鉀肥。根據生長情況逐步撤除遮蔭棚,提高光照強度,加強光合作用,提高根系和枝條的木質化程度,涂白樹干,增強樹木的抗寒能力。寒潮來臨前,視情況采取覆土、覆蓋、設立風障等方法進行防寒保護。

3結論

根據榆林沙區立地條件、水分動態平衡等情況,確定樟子松等針葉樹營林的規格為3m×3m,密度為1110株/hm2,成林后保存615~705株/hm2。在榆林毛烏素沙地,除小片的濕地是樟子松等針葉樹的適宜造林地外,大面積的蓋沙地和紫穗槐林地、楊樹林地、檸條林地、花棒、踏郎林地、沙蒿林地等都可以營造針葉林,其中樟子松最為適宜。植被蓋度小的林地營造樟子松等針葉樹的保存率高于植被蓋度大的林地。榆林毛烏素沙地的雨季(8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針葉樹造林的有利季節。在造林地當地建立苗圃,隨時起苗隨時造林,造林成活率高,解決了針葉樹造林成活率低的難題。根系處理、覆蓋保墑是提高針葉造林成活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據榆林氣候條件,針葉苗移栽后要即時進行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才能保障造林成活率高。

作者:蒲睿單位: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林種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沿河| 闽侯县| 泸溪县| 确山县| 萝北县| 开封县| 营山县| 南岸区| 台北市| 常熟市| 龙南县| 许昌县| 枝江市| 凤山市| 化隆| 海淀区| 甘孜县| 苗栗县| 深水埗区| 隆化县| 太谷县| 无极县| 保亭| 千阳县| 曲松县| 泸州市| 惠东县| 廉江市| 东山县| 繁昌县| 宿州市| 南通市| 留坝县| 仙游县| 泾源县| 南溪县| 阿拉善左旗| 顺义区| 聊城市| 延庆县|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