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楝樹造林論文:楝樹造林技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董玉峰1荀守華1姜岳忠1王衛東1劉桂民1李文強2作者單位:1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2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
育苗技術
1采種
選成年健壯母樹采集果實。10~11月當果實變黃,果皮有皺褶時即可采收。采下的果實放入清水中浸泡2~3天,搓掉果肉,取出種子,洗凈,晾干。或將果實與細沙按1:2的比例均勻混和,用清水澆透,堆積并拍平打實。經3~5天后揉搓,將果肉搗爛,灑水后繼續堆積。到7天左右攤開晾曬,將果肉與果核分開,洗凈種子,晾干。將種子裝入麻袋或編織袋,放在溫度3~4℃,相對濕度25~27%的室內貯藏。注意通風。
2育苗地
1)育苗地選擇。選擇交通便利、背風向陽、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段作育苗地。2)整地與施肥。在冬季或早春深翻土地35~50cm。在育苗前15天左右細致整地,施足基肥。每公頃施土家肥15m3、磷肥750kg、尿素300kg,視土壤墑情進行淺灌溉,淺耕深度在15~20cm,然后耙平壓實。3)作床。南北向作床,床寬1.0~2.0m。高床高于地面10~15cm,床間距30cm。平床埂寬25~30cm,埂高15~20cm。床面要求平整無積水。
3播種育苗
1)種子催芽。3月中、下旬,將種子用清水浸泡2~3天,每天換水一次,浸種后裝入麻袋中保溫(25~30℃)保濕(60~80%)催芽;或與細沙(種子與沙子比例為1:2)均勻混合后攤平在背風向陽的水泥地上,覆膜催芽。每隔2~3天觀察1次,翻倒并揀出霉爛種子,保持濕度和溫度,經10~15天,當有3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2)播種。以春播為主,在4月上、中旬當土壤5cm深處的地溫穩定在10℃左右時播種。按株行距挖穴點播或先按行距開溝再按株距播種。行距25~30cm,株距15~20cm,穴、溝的深度均為3~5cm,每穴點播1~2粒種子,要將種子縫合線與地面平行或垂直。隨開溝、隨播種、隨覆土。覆土厚度約3cm,然后輕壓。可覆地膜以增溫保墑。每畝播種量15~20kg。3)苗期管理。(1)間苗:在出苗期和生長初期,注意遮陽或降溫。當苗高10cm時應及時間苗,每穴留1株生長健壯的幼苗,多余的分床移栽。(2)追肥:在苗木速生期追施3次肥料,第1次在5月中旬;第2次在6月上旬;第3次在7月下旬。每次追肥量為150~225kg/hm2。第1次追施氮肥(尿素、二銨等),以后追施氮磷鉀復合肥。進入秋季后,嚴控施肥。可結合葉面追肥,每月噴施0.3%磷酸二氫鉀和0.2%尿素混合液1~2次。時間與土壤追肥隔開。(3)灌溉與排水:當苗木出現2~3片真葉時開始灌溉。每次土壤追肥后應立即灌水。春季要保墑澆水,夏季要及時排水,進入秋季后控制澆水。一年生播種苗至少灌溉6~8次,麥收前至少灌溉3~4次。(4)松土除草:前期可用乙草胺等進行化學滅草。待楝樹苗出現3~4對真葉后,結合澆水要進行松土除草。松土深度前期3~6cm,后期8~12cm。(5)病蟲害防治:楝樹病蟲害比較少,幼苗期主要是立枯病,預防措施是種子催芽前用多菌靈800倍溶液浸種10min,或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2h;幼苗期用甲基托布津噴施。害蟲蠐螬和螻蛄可用50%對硫磷乳油拌麥麩撒于苗床防治。
4埋根育苗
3月中、下旬,在苗木出圃時結合修根,選取粗1~1.2cm、長15cm的根段為材料,采用催根加地膜覆蓋的方法,做半高床,按行距60cm開溝,溝深15cm,按株距30cm放置根段,直立埋土,使根段上口與畦面平齊,用手按實后上封一小土堆,埋后及時澆透水。4月中、下旬及時除萌,保留1根健壯萌條,生長期結合澆水、追施尿素2次,其它管理按常規進行。
5嫁接育苗
可采用枝接或芽接方法。枝接方法有劈接、切接、舌接等,嫁接時間在春季萌芽前進行。芽接方法常用“T”形芽片接,嫁接時間從6月至9月均可進行,但以6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為最佳時機,嫁接成活率較高。
6移植育苗
對1年生播種苗或營養繁殖苗可移植,移栽后培育2年。1移植時間。在春季土壤解凍后至萌芽前(4月上、中旬)進行或秋季苗木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11月中、下旬)進行;也可秋季起苗、冬季假植、春季栽植。2)移植密度。移植行距以60cm、株距以40~50cm為宜。3)苗木處理。移植過程中要保護好根系,防止失水。栽植前對主根、過長根及損傷根適當修剪;地上部分修去側枝。栽前根系浸水2天,可蘸100mg/kgABT生根粉溶液。4)移植方法。分級栽植。栽植時保持根系濕潤、不窩根,栽植深度應超過原土痕2~3cm。栽正,踏實,栽后立即灌溉。2.6.5移植苗管理施肥量和灌溉量為1年生苗的2倍以上。4~5月追肥2~3次,以氮肥為主,7~8月追施1~2次復合肥,一般每年追肥4~8次,灌溉6~10次(干旱地區麥收前要灌溉6次左右)。松土除草6~10次。盡早除萌。
造林技術
1造林地選擇
平原地區選擇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宜林地,不宜選擇粘重土壤,土壤含鹽量一般小于0.4%;低山丘陵地區選擇背風向陽、土壤疏松肥沃的山麓、山谷地,土層厚度應大于30cm。
2清理和整地
清理造林地上的碎石、枯枝、雜草;采用塊狀整地或帶狀整地。在低山丘陵地區,可采用水平階或魚鱗坑整地。整地結合使用腐熟有機肥,用量每667m23000~5000kg;深翻土壤50~80cm,整平耙細待用。
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初植可用每667m2111株或55株,初植株行距2m×3m、3m×4m;也可直接用低密度、大株行距造林,株行距5m×5m或4m×6m。若培養大徑級木材,對初植密度大的林分應施行中期間伐。栽植穴規格可用50cm×50cm×50cm、60cm×60cm×60cm至70cm×70cm×70cm。
4造林方式
1)植苗造林。(1)造林時間:可在春季土壤解凍后至萌芽前或秋季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造林。(2)苗木質量:1年生苗木要求苗高1.5m以上,地徑1.5cm以上,苗干通直,無病蟲危害,充分木質化,根系長度或幅度在30cm以上。2~3年生苗木要求苗高3m以上,地徑3cm以上,苗干通直,無病蟲危害,充分木質化,根系長度或幅度在35cm以上。(3)苗木假植和運輸:應隨起苗隨栽植。起苗后不能立即栽植時,應就地假植,保持苗木根系水分;對需長途運輸的苗木,應施行泥漿蘸根,并包裝苗木,盡量減少苗木失水。(4)栽植技術:栽植時,苗干要豎直,根系要舒展,深淺要適當,先填熟土后填生土,填至多半坑土固定苗木,經澆水自然沉實后再填滿浮土,避免蹬空、透風現象的發生。2)直播造林。(1)種子選擇:直播造林用種子應選擇無病蟲害,成熟飽滿的新種,陳年種子貯藏期不能超過3年。(2)播種方式:挖穴點播,將播種穴的土塊細碎,揀凈石塊、草根,穴深8~10cm,每穴1~2個果核,播后踏實,再覆一層虛土,覆土厚度為種子厚度的2~4倍。在干旱地區,將穴內的底土先行踏實。(3)播種時間:一般在雨季初期下過一場透雨后進行。
撫育管理
1肥水管理
栽植后的3年內應加強土壤水、肥管理。每年施肥3次,澆水4~5次。在5、6月份各施一次速效肥,用尿素和磷酸二氫鉀,用量以每株0.5kg為宜。施用方法:在距樹干20cm處挖放射溝4~6條,其長度與樹冠相等,寬度、深度為10~20cm,將肥料均勻撒入溝內,覆土,隨后灌水。在生長旺季視土壤墑情適時澆水。9月份施一次復混肥或有機肥,用量每株2kg~5kg,伴隨澆水。
2中耕除草
造林后應及時進行除草,并與扶苗相結合。對樹穴內外的雜草、雜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每次澆水后地表土層干結時應給林地及時松土。松土除草應做到不傷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10~15cm。
3幼樹管理
播種造林,出苗前不作任何管理,第2年春季(4月中旬)間苗定苗,應進行1~2次間苗,每穴保留1株健壯幼苗。2年或3年生抹芽定干,對幼樹進行除蘗、修枝等撫育工作。植苗造林當年應抹芽定干,2~3年生幼樹要進行除蘗、修枝等撫育工作。
4修枝間伐
栽植4年生之后,幼樹高度可達6~8m,胸徑達10~12cm,樹冠形成。應注意修剪主干頂端的競爭枝。對于初植密度較大的林分,應進行間伐,使株行距達到4m×6m或6m×8m。
病蟲害防治
1苦楝褐斑病
此病是苦楝苗木葉部的主要病害,常引起苗木早期落葉,影響苗木生長,甚至可導致幼苗死亡。對幼樹和成年樹危害較輕[17]。癥狀: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褐綠色小圓斑,后逐漸擴大,中央部位變成灰白色,外圍呈褐色,兩者之間有一圈深褐色隆起線,病斑呈蛇眼狀,小斑直徑2~5mm,大斑可達10mm。病斑的兩面生有黑色小霉點,背面較密集,此為病原菌的子座。病原:為楝尾孢(CercosporameliaeEll.etEv),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尾孢屬。發病規律:病原菌在落葉上越冬,翌年春末在子座上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隨風傳播,進行初次侵染。5月間開始發病,6~7月雨季為發病盛期。病害先從苗木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蔓延。在夏、秋多雨年份,或苗木栽植過密、生長纖弱,則發病嚴重。防治措施:幼苗期及時間苗,保持適宜的株行距,保證苗圃地通風透光。加強育苗地肥、水管理,促進苗木生長旺盛,提高苗木抗病性。秋后清除苗圃地落葉,減少越冬菌源。發病初期噴布1:2:200波爾多液2~3次。
2苦楝叢枝病
癥狀:病株嫩梢頂芽生長受阻,腋芽和不定芽大量連續萌發生枝,小枝纖細徒長,節間縮短,葉序紊亂,形成叢生狀。病葉黃化、皺縮變小,有的甚至變成線狀。病害嚴重時,叢枝及病葉簇生成團。冬季叢枝枯死,直立成掃帚狀。病原:為類菌原體(Mycoplasma-likeorgan-ism,簡稱MLO)。發病規律:病害多從個別枝梢開始發生,逐漸發展遍及全株。感病后,幼樹約1~3年、大樹3~5年,由上而下至全株枯死。該柄由葉蟬(Erythro-neurasp.)傳播。防治措施:發現病株及時徹底刨除。注意防治傳病媒介昆蟲。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對病害有明顯抑制作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