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高職院校園林專業技術特色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專業按照國家職教要求,近年加快建設、勵精圖治和提質增效,成績明顯。在打造“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之特色更加突出。
關鍵詞:園林技術;專業建設;成績;特色
1978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國策的實施,園林專業在全國農業院校設立,同年寧夏農業學校開始設置園林專業并對外招生。2006年寧夏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在寧夏農校的基礎上開始設置園林技術專業(專科)。經過15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成為自治區重點專業和國家骨干專業。截至目前,我校園林技術專業先后為社會培養畢業生500多人。經過這么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校園林技術專業辦學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績明顯,特色突出,得到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和社會的肯定和好評。
1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1專業調研論證科學合理
通過網上調查問卷、走訪座談等形式,獲得一線用人單位的畢業生工作情況資料和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再經過專業老師的多次研討之后,確定人培方案初稿,最后邀請校外行業企業專家對人培方案初稿進行論證。最終結合專家意見對人培方案做最后的修改和完善,形成終稿。
1.2園林技術專業定位構建與時俱進
通過深入企業調研和學生調查問卷,了解企業用人需求,組織專業老師開展主題座談研討,然后聘請專家對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全方位的論證,不斷調整人培方案與社會人才需求能力的匹配度。通過研討普遍認為,園林行業的發展目前更加關注人居環境和宏觀的生態環境背景,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不斷拓展必然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由原來的專一型向復合型人才快速轉變。要求園林技術專業培養更加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更加注重理論和技能的知行合一,更加注重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的雙元相向并行。
1.3課程設置邏輯序化清楚
基于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和學訓交替的理念,園林技術專業在實際工作全過程中,經歷了從前期規劃設基金項目:2016年寧夏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程項目———園林技術重點建設專業項目(編號:寧教職成辦[2016]10號)。第一作者簡介:張紅升(1976-),男,寧夏隆德人,碩士,副教授,從事園林技術教學和研究。計到工程造價,再到綠化工程施工和園林植物養護四大階段。據此園林技術專業分為四大學習模塊,分別為規劃設計模塊、工程造價模塊、植物種養模塊、工程施工和管理模塊。對應的崗位為種苗工、植保員(綠化工)、景觀設計師和施工員。
1.4實驗實訓課時不斷加大
基于立足崗位、會做敢做的要求,職業院校的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訓的學習重在提高動手實操能力,提高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通過學訓交替延長學生實訓時長,利用寧夏現代農業實訓中心,應開盡開,創造一切必要條件,加大實訓力度,全面提高學生面向工作崗位需求,目前實訓實驗課時接近60%。
2師資隊伍建設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
園林技術專業師資隊伍培養不斷加速和提高。近年來,在原有的基礎上,園林技術專業先后招聘4名重點院校碩士研究生和引進1名名校博士,壯大教師隊伍。在學歷提升方面,有3名老師脫產攻讀全日制博士學位,有1名老師脫產攻讀全日制碩士學位。多名老師每年利用寒暑假期下企業鍛煉,有3名老師經過半年的企業頂崗鍛煉,經學校多次考核合格后授予“工匠型老師”稱號。目前校內老師都被學校聘為“雙師型教師”。先后與區內知名企業校企合作,外聘10名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專業顧問和兼職教師,開展專題講座和專業課程。以“工匠精神”為指導,突出人才在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地位。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和青年教師培養為重點,統籌學科建設需求、教育教學改革需求、辦學特色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緊抓住穩定、培養、引進三個環節,建立一支師德高尚、經驗豐富、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為實現學校發展目標提供人力保障。
2.1建立和完善校內校外專兼職教師隊伍培養和聘任制度
引進園林行業的能工巧匠作為實訓指導教師,聘請園林企業技術骨干參與專業課教學,文件規定要求生產一線的兼職教師承擔相應比例的教學任務;促進專業骨干教師積累企業工作經歷和提高行業影響力。
2.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雙師”教學團隊的發展
以“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在教學中,將教師的企業實踐融入其中,合作企業為教師提供相應的崗位進行實踐性學習與培訓,幫助教師提高崗位所需實踐操作能力,在實際工作情境中完成教學實習任務。使教師深度融入企業,真正理解企業人才需求,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更貼近企業實際運作,使教師教學能力實現逐步提升,“雙師”教師的比例在90%以上。
2.3開展對流,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整體水平
選派多名骨干教師到東部發達地區的高等院校進行中短期掛職鍛煉和培訓交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和實踐水平。對方學校同時互派老師來校掛職和交流指導,幫助我校老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促進了師資隊伍建設和專業發展。
2.4參與技能大賽,提升教學水平
本著“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原則,為學生創造人生出彩的機會。每年開展校賽,為區賽和國賽創造你爭我趕的學習氛圍。積極組織,精心訓練。先后參加自治區“園林景觀設計和施工”和“藝術插花”區賽和這兩個項目的全國技能大賽。專業老師協同合作,輪流參與指導技能大賽,更好地體現了教學相長和學以致用。大賽的開展不斷指導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適應大賽需求,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和培養能力。
3教學和課程改革穩步推進
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在園林工程制圖、園林計算機輔助設計、園林工程施工、花卉栽培技術和園林苗木栽培技術等課程中得到全面采用,深受學生肯定和喜歡。情景化教學模式是模擬真實場景開展課程實訓和項目訓練的一種教學模式,目前已在園林規劃設計和園林招投標與預決算等課程中不斷探索,教學效果明顯。創新創業課程改革不斷推進,2017年“JITT教學模式在創新創業中的應用”獲得全國三等獎。大學生創新實驗全面開展,這些都將為學生今后職業發展和成才夯實基礎。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推進,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家國情懷、工匠精神、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挖掘德育元素,把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緊密融合,豐富混合式教學內涵,使專業課程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信息化教學成績明顯。建設微課40個,仿真實訓課程4門。信息化教學成績顯著,近年先后獲得多次獎項。“花卉栽培技術”和“園林苗木生產技術”經過3年的立項建設,被自治區教育廳評委“共享資源精品課程”。
4實驗實訓能力建設不斷提高
園林技術專業自建立以來,先后獲得“國家百所示范校專業群建設項目”“寧夏高等職業教育高地建設項目”“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項目”“國家產教融合項目”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的建設資金支持。已先后獲得項目資金共計2600多萬元。先后建設日光溫室6棟、實驗實訓室10個、園林虛擬仿真課程教學資源庫5門、植物園1處。另外,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在原有校外實訓基地的基礎上,先后與寧夏當地多家知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其中校外掛牌實訓基地達到10家,很好地滿足了學生實訓和頂崗實習的需要,也為老師下企業鍛煉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因此,實驗實訓條件的不斷完善和提升,為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動手鍛煉的廣闊空間。
5科研實力不斷提高
通過幾年的積極申報,科研數量和質量都有了較大提高。先后獲得了科技廳、教育廳和校級課題23項,具體包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高教課題7項、校級課題6項和自治區教改項目8項,多篇,有力地促進教學和科研的無縫連接。科研項目提高了老師的科研素質,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課題開展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豐富了專業知識。
6職業技能大賽水平穩步提高
自從國家2012年開始開展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來,園林技術專業獲得多項獎項。2012年獲得全國高職組“植物組織培養”二等獎、“藝術插花”一等獎、“園林景觀設計”三等獎。2014年和2018年獲得“園林景觀設計與施工”國賽三等獎。2017-2019年,獲得自治區“園林景觀設計與施工”三年3個一等獎。2019年獲得全區花藝大賽一等獎。
7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園林技術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在服務“三農”項目中勇挑重擔,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取長避短,積極為寧夏地方經濟提供科技服務。先后有8名老師入選自治區“三區人才”,4名老師擔任“科技扶貧員”深入寧夏貧困地區鄉村的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和服務,助力農業發展和科技精準扶貧。發揚不怕吃苦、不怕累和不怕臟精神,頂風淋雨日曬,為農民送去科技,提供貼心服務,幫助他們提高農業產出和收益,獲得了農民的高度肯定、學校和科技廳的好評。另外,專業老師還參與了本院組織的各種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和開展科普講座,較好地滿足了社會和行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另外,還有多名老師擔任校外技能學校培訓授課和技能鑒定工作。
8結語
園林技術專業歷史淵源較長,在我校屬于老牌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專業實力和在全區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績,專業特色愈加突出。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受到了行業和企業的高度肯定。對標國家“職教二十條”等相關職教文件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我校園林技術專業還有不少的差距。因此,繼續堅持“進無止境”的原則,求真務實,銳意進取,改革創新和永不止步,繼續為專業添色增彩,努力把園林技術專業打造成更高水平和更高層面的特色專業、優勢專業和品牌專業。
作者:張紅升 單位: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生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