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盲蝽特征及發生狀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目前樟曼盲蝽在上海18個區縣均有不同程度發生(表2)。從株害率看,絕大多數調查點的為害率均為100%。從為害程度來看,黃浦區陸家浜路東方苑蟲情指數最高,達到了86.25%;徐匯區挹翠苑、靜安區四合花園、閔行區閔行東方花園、奉賢區古華新村、崇明縣長江農場及松江區松江中山西路的蟲情指數超過80%,分別為83.50%、85.00%、81.25%、82.50%、80.50%和83.25%。僅靜安公園、古華園、廣中路和長興島橘園度假村4個調查點未發現為害蹤跡。根據各區縣調查數據,比較不同類型綠地樟曼盲蝽的發生程度(表3),從表3可知,4種類型綠地發生程度存在顯著差異(F=5.8620,p=0.0017)。其中,居民區綠地發生程度最為嚴重,其次是行道樹和生態防護林綠地,而公園綠地內發生最輕。
本文通過系統深入的觀察,發現了樟曼盲蝽的初產卵與即將孵化卵、雌成蟲與雄成蟲、各齡期若蟲之間的形態差異,補充了該蟲形態學上一些特征,為野外調查及更深入地開展該蟲相關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通過對樟曼盲蝽的觀察發現,該蟲的卵主要產于葉柄組織內,極少數卵產于葉片主脈內,這一現象多發生在較大的且主脈寬度在1mm以上的香樟葉片上。調查中并未發現卵產于嫩梢皮層內,這與包春泉等[1]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
2008-2009年,樟曼盲蝽在上海、浙江地區為害嚴重,局部地區香樟長勢十分衰弱。針對這一嚴重態勢,本研究在2010年開展的樟曼盲蝽在上海全市范圍的發生情況調查結果表明,樟曼盲蝽在上海18個區縣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本研究以目測樟曼盲蝽為害后形成的褐色斑面積大小來評估該蟲的為害程度,并且調查過程中選取的葉片為質地較硬的老葉。結合香樟春秋兩季萌發嫩梢的特性考慮,這一結果只能反映調查時間之前樟曼盲蝽在該地點的為害情況,調查點的蟲情指數>0,只能說明該蟲曾在該調查點為害。樟曼盲蝽為害香樟葉片后形成褐色斑,是該蟲為害初期的癥狀,當為害較嚴重時,會造成香樟大量落葉,嚴重影響香樟的生長勢。了解樟曼盲蝽在某地區的發生情況應包括該蟲導致的葉片褐色斑和香樟非正常落葉兩方面的危害。
比較2010年與2008、2009年上海市香樟非正常落葉情況可知,2010年樟曼盲蝽的發生較前兩年輕。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前兩年相關養護單位缺乏對樟曼盲蝽的認識和防治意識,甚至出現誤診的情況。而從2009年起,該蟲的危害和包春泉等[1]的報道引起了各養護單位的重視,2010年初加強對其防治工作;(2)與樟曼盲蝽喜歡在生長勢旺盛、葉片大而濃綠的樟樹上產卵的生物學特性有關。2008、2009年該蟲為害香樟后,破壞了香樟植株的生理功能,導致秋梢萌發不整齊,抽出的枝條纖細,葉片小,嚴重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導致植株的生長衰弱,從而造成2010年樟曼盲蝽種群食源不充足,繼而導致蟲口密度下降,為害程度減輕。樟曼盲蝽為害減輕后,香樟長勢會逐漸旺盛,這是否是由于香樟具有超補償效應以及這一效應如何進一步影響該蟲發生動態,還有待研究。
比較樟曼盲蝽在不同類型綠地內的發生程度發現,該蟲在公園綠地、居民區綠地、行道樹綠地和生態防護林綠地內發生程度差異顯著,其中,公園發生最輕,居民區發生最重,故該蟲的發生情況與小環境條件及養護質量密切相關。從調查的情況分析,小環境好,養護條件到位的地區,該蟲發生極輕,甚至不發生;而養護差的環境,該蟲發生較重。因此對于該蟲的防治難度并不大,關鍵是養護到位,保質保量,即能很好控制該蟲的發生。
本文作者:王鳳作者單位: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