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促進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的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把環境資源承受力作為基礎,遵守自然的和經濟的規律,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從而實現人與周圍環境以及人類自身能和諧共處的目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因此,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管理,不僅可以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在改善生態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中發揮作用,對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也不可替代。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實現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因此本文旨在從發展創新的角度提出一些發展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林業經濟創新模式
我黨在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中,都特別的強調了生態文明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強調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讓我們更進一步的深刻認識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必要。而發展生態建設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重中之重是林業發展模式的轉變,主要是要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建成一個可持續使用的生態資源保證體系。為了達到發展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的目的,就需要對現有的林業產業結構做出較大的調整,不但要改善現有的產業結構,還要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使其適應發展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的實際需要。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發展林業經濟創新模式也會倒逼林業經濟的產業結構的調整。
一、加強林業新技術的開發運用,給林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促進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實現
建立不同的林業產業經營模式和可持續管理的方式。通過設立示范項目和示范基地,把人才、技術、資金和其他資源相結合,加強新技術開發,并發揮其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根據當前的市場需求,積極開發新產品,以新產品取代舊有的產品類型,實現生產轉型,提高經濟效益和充分滿足市場需求,實現林業產業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二、建立完善的林業產業投融資機制,促進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建立林業產業市場化運作機制,改革國家林產業建設體系和運行機制,培育林產業融資市場,實現林產業建設資金的自主積累。實現林產業融資保障,積極促使社會資金流向林產業建設,制定優惠的林產業發展政策,盡量減免各項林產業稅收。同時還要改革林業培育基金制度,建立和完善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市場,多方面促進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的發展。
三、遵從自然法則,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
開展造林和再造林工作,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加強對林業特殊物種的保護,以改善現有環境為優先原則發展林業。造林工作要以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為法則,根據當地的植被和水文以及地理狀況,優先保護原有的森林植被和水體,保護原有的自然植被,發揮其作用,并且根據植物組合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把森林和草地、灌木等不同植被相結合,同時,也要根據功能區劃原則,結合各片區域森林不同的主導功能進行布局規劃。比如在河流和湖泊遍布的區域,可以沿著各水系網絡加強濱水林業建設,主要實現凈化水質、改善土壤、加強防洪堤等功能。在市中心和郊區,則結合風向,水域網絡和道路網絡等,加強森林公園、濕地和周圍城市綠地建設,改善空氣質量,從而優化生態環境。這些都可以發揮林業的生態調節功能,從而促進林業的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實現。
四、改革林業經濟發展路徑,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中國的林業建設核心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統一,在這方面中國的林業建設還有長足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森林除了有自然保護區,還有生態公益林和森林保護區,林業保護也從簡單被動向積極主動發展。因此要根據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的原則建設,要在促進林業發展的基礎上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同時提高林業資源質量和森林木材蓄積能力,注意森林的防火和防治病蟲害,提升林產品的生產質量。現在現狀是中國森林的數量有明顯的增長,但造林質量不高,特別是天然次生林和飛播造林相對質量較差,質量不夠好的森林在我國總體林業中占比很大,因此要積極主動進行森林管護管理,提升整體造林水平和質量,解決林業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之間的矛盾。由于林產品生長周期長,林業從業人員收入也會相對較低,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優化林產品,還要加強培訓學習提升,同時結合森林生態系統的改善生態環境功能,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多渠道促進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發展。
五、將林業經濟發展建設與各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相結合,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平衡改善環境的功能,同時還可以美化城市環境,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具有水土涵養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因此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完善,是人類經濟建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同時,該地區的森林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建設相結合,互相促進,因此需要整合區域經濟建設和生態產業建設,只有使這二者相結合,才能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實現林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六、建立合理的林業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林業的效益不僅體現在林產品的價值上,也反映在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價值上。林業生態系統不僅提供了林產品,同時還提供了生態系統服務,如保護水源、涵養水土、凈化空氣、保護人們健康、美化環境等等。然而也存在效益價值低估問題,因此只有通過合適的措施機制對這些效益的實際價值給予補償,才能更有效的促進林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現在更需要進一步加快建立合理的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目前的生態補償制度,根據不同林場類型實行不同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并根據不同的地理因素,考慮到不同的林地、不同的樹種和不同的造林模式,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調整林業建設措施,逐步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從而促進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的實現。
七、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林業產業結構失衡和林業產業層級落后,同時現有的林業產業結構與現有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不協調的問題,要想解決現有林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的問題,就要加快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方式,對林業經濟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林業生產要素配置,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增加林業產品種類以及活躍林業市場環境,,提高林業產業結構對現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打造現有產業經濟結構下的新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重點是要加快補齊短板,鞏固和拓展林業生態優勢,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林產品需求,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找準林產品定位,從加快林業產品深加工和提升林業產品競爭力等方面開始,優化林業產業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通過不斷的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改善林業經濟的產業結構,加大林業循環經濟發展力度,開發生物新能源,發展開放型的林業產業,形成一個全面的大林業產業集群。加快建設林業生產基地,扎實推進商品用材林基地、經濟林基地、竹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建設步伐,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物質保障,林業生產基地是培育森林資源的基礎,也是發展林產加工業的根本。只有通過這樣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形成林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才能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八、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促進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不但可以改善森林的生態資源情況,給林業的突飛猛進發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礎,同時還可以改變各個林區的林業生產周期過長、投資回收慢、投資回報率低等等這些問題,并且延長了林業的產業鏈,實現林業經濟的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具體措施就是要減少低產林的種植,增加速生豐產林的種植,這樣改變未來林業建設發展的大方向可以影響到林業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促進林業經濟的更進一步發展,實現林業經濟的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除了大力發展快速生長的林業商品生產林,還要加快林業產業工業的縱深發展,發展林業造紙和林木制板等有助于林業快速發展的產業,同時還要努力培育林業產業的龍頭帶頭企業,通過大企業大集團的帶動,發展林產品的深加工和再生產,把林業產業逐步打造成支柱型產業,從而促進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九、對各林場實現不同種類分別經營,是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行之有效的辦法
不同的林場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林場商品林的經營目的就是要獲得經濟效益,因此商品林的經營要講求生產效益,它的生產經營活動要根據市場的經濟規律來進行,而生態公益林主要是調節生態,要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要靠生態公益補償機制來保證。因此要根據林場的不同目的來劃分林場的經營管理,轉變林場的發展方式,促進林場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生態建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十、轉變林業經營觀念,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在林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改變過去粗放式的經營發展理念,不能靠粗放式經營來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改變林業經濟的發展方式,就要降低林業生產的資源浪費。因此在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中,應努力轉變舊有的粗放式的發展經營理念,要用集約化效益化的發展思路來實現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
十一、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發展
圍繞“社會得綠,林農得利”目標,繼續努力嘗試改革,努力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實現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從而實現林業創新模式的發展。
十二、進行林業發展機制的改革,實現林業經濟創新模式的發展
為此要樹立林業大產業觀念,加強林業產業的開放和開拓發展路徑。要加快林業園區建設,走園區聚集發展道路,把林業產業項目集中到園區發展,從而實現林業產業集群化發展。還要加快實現林業生產的標準化,鼓勵和扶持企業引進林業新技術,提高企業的自我研發水平,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打造林產品知名品牌,提高林產品附加值,促進林產品升級換代,延長林業生產產業鏈。只有這樣改變林業生產發展的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印中華,宋維明,田明華.中國林業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考[J];世界林業研究;2011年04期.
[2]高陽.中國林業經濟發展的波動及成因分析[D];北京林業大學;2015年.
[3]包特.林改后南方集體林區森林資源管理技術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1年.
[4]孫云文.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法律制度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竺效.我國生態補償基金的法律性質研究—兼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補償條例》相關框架設計[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作者:馮潔 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