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青年教師是高校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職業幸福感,既關乎自身,更關乎大學生的成長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課題組以湖北醫藥學院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筆者認為,應從社會層面、高校層面以及教師個人三個方面采取措施,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增強青年教師職業認同感,提升其職業幸福感。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關注的視角逐漸轉向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和群體的精神面貌。在央視推出“你幸福嗎”大型調查活動后,“幸福”儼然成為了網絡熱詞,引發了輿論的熱議與關注。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幸福”不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折射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水平。近年來,伴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也呈現跨越式發展態勢,高校教師隊伍也持續擴充。大批80后甚至90后青年教師逐漸走上了工作崗位,打破了之前的高校教師隊伍結構,并一躍成為高等學校的新生力量,步入講臺,投身科研。以我校2016年教師年齡結構表數據統計為例,青年教師的比重已經高達百分之五十。青年教師數量之龐大,也不禁引起眾多教育學者關注青年群體。同時,我校作為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學生人數為18000人。現有教職工1113人,生師比為16.2:1,生師比已超出合理的生師比比值,教師已經處于高負荷運轉。這不僅極大降低了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滿意度與職業幸福感,也會逐漸削弱青年們的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感,最終影響教學質量。通過對我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發現我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狀況雖較好,但仍有需要改進的方面。因此,為提高地方院校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不斷促進地方院校學生的健康成長,不斷提升地方高校良好的運轉與發展,應從社會大環境、高校層面和青年教師自身等三個方面進行提升、完善和調整,切實行之有效地提升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
一、社會大環境方面:不斷開辟教師提升幸福感的路徑
從國家層面來看,2011年11月由蓋洛普國際全球組織進行的第34次全球幸福指數調查中,全球平均的幸福指數達到40%,而中國僅為25%。盡管歐洲國家的經濟不景氣,但大多數被訪者仍然選擇“幸福”,而處于經濟上升期的我們,幸福指數卻遠遠低于全球平均值。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得到社會大眾的理解、認同和尊重,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價值。高校教師群體是具備高級知識的群體,倘若社會各界相應地轉變傳統的觀念,公正地看待教師角色,給予其適度的人文關懷,并不斷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切實提供必要的社會福利保障,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以此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那么,青年教師們將獲得更多的職業自信,他們必將珍惜現有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充分地展現自我價值,積極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及社會活動中,深化自我的職業體驗及認同感,真正形成具有自我意識的個人內核的奮發向上的幸福感。政府層面也應著力讓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提升有一定的法律做依據,不斷提升我國高校水平,積極完善各項法規制度,加大法律執行力度,依法保障教師的各項權益。
二、高校層面:構建青年教師步入幸福的平臺
對于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而言,穩定的經濟來源,便利的居住條件等重要的后勤保障是高校青年教師愛崗敬業、職業持續發展、提升職業幸福感的首要條件。因此,從高校的角度來講:首先,高校應強化“以教師為本”為教師服務的意識,對于提升教師的工作熱情、工作效率,完善而良好的校園環境、辦公條件、圖書資料、設施設備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地方院校應為青年教師多提供一些學術和學習交流平臺,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給教師做學術報告、專業培訓和指導,鼓勵青年教師多參加學術交流、學術合作活動,以開闊其視野,在更高的學術平臺上起步。其次,在“平等、差異、科學、發展”四大理念支撐下,根據不同教師群體甚至個體的差異,適時制定促進個人發展的評價方式,逐漸擺脫高校傳統的“重研輕教”等一刀切的評價體系,逐漸采取公平的動態管理辦法,激勵各級各類教師擁有更強烈的職業動力,職業熱情,職業危機,從而真正提高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和科研能力。同時,根據本校青年教師實際情況,為增強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力,學校可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獲得一種集體歸屬感,增進集體的凝聚力,促進同事間的感情,排除青年教師的孤獨感,并設立相應的傾訴渠道,提供專業權威的心理輔導等活動,減輕他們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壓力,切實為其預防和消除職業倦怠提供途徑。
三、教師個人層面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因此,要推動教師發展,從青年教師個體發展來看,提高自身幸福感的重要前提是個人積極的努力創造。教師的幸福感直接決定著其職業生活狀態,青年教師要提高職業幸福感,首先應從自身入手。
(一)增加職業認同感,體味職業內在魅力
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世紀的大學生,他們每日捕捉的信息量非常大,他們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業務水平以及教師綜合素養等都有較高的要求。教學相長的良好循環中,既可以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也能促進學生的積極進步;既能增強師生的課堂互動,也能增進師生的課后溝通交流。這良好的教與學的循環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注入了持久的動力,勢必增加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并使其體味職業內在魅力。因此,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要沖破藩籬,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及業務水準,積極進取,汲取廣博的知識,給予自己的職業以更多的肯定和正面評價,從而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己,激發工作熱情,積極投身教學科研,從而在平凡的工作中探索偉自我的價值。
(二)豐富課余生活,塑造陽光心態
哈佛大學進行了一項對幸福人生的研究,在75年里跟蹤研究了724個人的一生,研究一次次地證明,日子過得最好的是那些主動與人(如家人、朋友或鄰居)交往的人。因此,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應當建立各種溝通交流模式,并進行適度的自我調節,不斷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活躍自己的文化生活,堅持體育鍛煉,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擴大自己生活學習的空間,積極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緩解自己的工作壓力,甚至可以將壓力不斷掌控并轉化為個人前進的基石與動力。
(三)不斷提高教師個人素養,積極融入學習型社會
“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那么,作為一名站在知識發展前沿的高校教師更有責任,有義務時刻處于學習狀態,鞏固完善專業水平,不斷通過各種途徑開闊學術視野,提高學術研究能力。高校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是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因此,高校青年教師只有主動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積極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密切關注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模式,積極探索,不斷培育自己卓越的教學能力,研究能力,才能成為自身素質較高,個人業務水平高,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師。只有這樣,青年教師的自我價值才能真正實現,從而獲得令人喜悅的職業幸福感。教育是心靈的事業,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身處教育一線,是高校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在當前大背景下,當教師經過自己的努力,教育成果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與支持,青年教師從中獲得相應的精神獎勵、物質回報時,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才能突顯出來,他們才能更加積極熱情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中。因此,政府與社會、高校及教師個人三方都有責任和義務共同努力,提升青年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青年教師必將更加辛勤勞作,努力耕耘,以身示范弘揚先進文化,為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貢獻自己綿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舒.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2.
[2]郭穎蕾.高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實證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6.
[3]明晶.淺析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提升對策[J].內蒙古教育,2018(16):24-25.
[4]張燦茄.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5]張小紅.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表現、成因及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作者:曾云 王林 單位:湖北醫藥學院附屬東風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