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內涵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新聞記者常被人們稱為“無冕之王”,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傳遞公平正義、揭露社會陰暗的重要職責。然而近些年,我國新聞界卻發生了不少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事情。對此,本文首先簡述新聞記者應遵守的職業道德,然后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現象,最后對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聞事業;新聞記者;職業道德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改革開放,當前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逐漸趨向多元化,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出現了榮辱不分、美丑不辨和不守道德的行為,而這股歪風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新聞隊伍,造成了一些新聞記者思想道德滑坡,屢屢做出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事情。有鑒于此,新聞記者要時刻以“八榮八恥”為鏡,恪守新聞職業道德。
一、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
新聞從業人員在其工作中養成的有關于新聞工作的優秀的行為、品質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被稱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國外學者很早就提出了新聞職業道德這一理念。1908年美國著名博士威廉斯就公布了八條《記者守則》,其中強調“新聞記者要為大眾服務,永遠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介入社會生活,用客觀平靜的筆觸去描寫所看到的新聞事實”這個守則后來被譯成世界50多種語言。相比之下,我國的新聞職業道德建設與發展相對較晚。我國第一個成文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條例是1981年由新聞局和中央新聞單位共同擬定的《記者守則》。此后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1991年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又頒布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來規范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行為。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各種錯誤思想和社會思潮相互激蕩,不少新聞記者受到這一沖擊影響,在新聞工作中嚴重違背新聞職業道德,上演了一幕幕新聞腐敗丑劇。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樹立正確的“八榮八恥”榮辱觀。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八榮八恥”榮辱觀,才能讓新聞工作者堅守道德準則和優秀的職業操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的“嚴守法律法規,不違法亂紀;崇尚敬業奉獻,保持清正廉潔,注重社會效益,不要見利忘義;倡導團結合作,不要惡性競爭”等無一不與“八榮八恥”相關聯,更說明“八榮八恥”能夠給新聞工作者帶來良好的職業道德建設。
二、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的表現形式及原因
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觀直接關系到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媒體快速發展,新聞隊伍也不斷擴大,但新聞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薄弱,自律不嚴,也就出現了許多新聞人職業道德失范的問題。新聞人職業道德的失范,即新聞記者的職業行為與職業道德相悖逆,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第一,買賣新聞。很多人用錢制造或者歪造新聞,而一些職業道德觀念不強的新聞人會受到金錢的誘惑,從而做出違背職業操守的勾當。第二,“禮金交易”。新聞記者收取禮金,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做一些手腳,歪曲事實。第三,貪圖享樂。個別記者不愿下基層采訪,不愿到艱苦地區采訪,只追求安逸舒適的工作條件。第四,報道失實。一些新聞記者為了博得眾人眼球不惜捏造、編造各種虛假新聞,夸大歪曲新聞事實,嘩眾取寵,對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如2013年中國新聞網刊發了一則《“深圳最美女孩”給街邊乞丐老人喂飯感動路人》的新聞,被各大新聞網站與微博瘋狂轉載,眾多網友稱贊此舉是社會正能量。后經證實,整個過程都是假的,是某些人的炒作。真相是女孩為了拍到照片,只喂了幾口飯,就跟著拍照的男子離開了。雖然在這次事件之后,策劃者、當事人、中國新聞網都出來道歉,相關人員受到了一定的懲罰,但整個事件不論是對新聞行業還是整個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也嚴重影響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新聞人的看法。當前我國出現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新聞記者自身因素。當今社會比較浮躁,在新聞報道的時候,有些記者只為了完成任務,簡單采訪一些表面的東西,不愿意深入了解細節,有時道聽途說到一些內容,便不管青紅皂白,未加證實就報道出來,有時甚至為了吸引觀眾而夸大事實。第二,媒介新聞炒作以追逐轟動效應。媒介新聞炒作是指某些媒體在較長時間內對不具有新聞價值的事炒成熱點新聞。當前媒體間競爭激烈,一些記者為了滿足受眾獵奇的心理需要,使出渾身解數挖掘明星大腕的花邊新聞,對其隱私生活進行大肆炒作。這侵犯了受眾利益,也違背了媒體的新聞職業道德。第三,監督機制缺失。目前我國新聞行業沒有真實意義上的“監督機制”,許多人發出了“記者監督別人,誰來監督記者”的追問。記者雖然不是國家公務員,但手中掌握的發稿權、播出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某種“權力”。輿論監督本身也需要監督,媒體行業內部的自律機制固然是絲毫不能松懈,但是如果只有自律而缺乏他律監督,新聞記者道德自律也只是一句口號,一紙空文。
三、如何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
新聞記者喪失職業道德,在當今社會已經不是新鮮事。新聞記者要想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就要在采訪報道中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無私公道、廉潔清正,正確運用新聞采訪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具體來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新聞記者應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新聞職業道德修養是新聞記者自覺按照新聞職業道德的規范所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動,不僅包括記者依照新聞職業道德原則與規范進行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而且還包括在新聞工作中所形成的職業道德情操和達到的職業道德境界。為了維護新聞媒體的聲譽、樹立記者的良好形象,各級新聞媒體都應該重視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引導新聞記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升新聞記者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在采訪報道中,一定要敢于堅持正義和真理,敢于講真話,要按照新聞價值的標準來衡量新聞線索,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事件,要始終牢記新聞記者的采訪權是黨和人民賦予的,絕不能把歪曲事實甚至是虛假新聞傳播給受眾。第二,加強新聞立法,從法律層面上提升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人必須恪守的職業倫理底線,對肆意妄為、挑戰底線的新聞造假者應進行嚴厲的道德譴責。之所以有假新聞,無非是新聞造假者瞅準了新聞立法滯后,對虛假新聞法律懲治不嚴而有恃無恐。從這個角度講,新聞立法作為他律,從立法角度禁止惡意炒作虛假新聞的行為,不失為一種選擇。這些年,我國相繼出臺了《記者守則》和《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但準則與法律不同,沒有強大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與其對應,那么這些準則還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第三,逐步提高受眾媒介素養教育,加強社會監督。受眾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讓受眾充分接近新聞媒體,一旦發現新聞媒體做出了一些損害國家、黨和人民群眾的行為,要及時大膽地舉發,及早處理杜絕這樣的現象。第四,新聞人要重視實踐的作用。新聞記者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磨礪提升自己,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每一個新聞人要想不被淘汰,就應該除了要有新聞敏感性之外,還應有良好的細節觀察能力、言語組織能力及總結能力。而這些都能在平時的實踐中不斷提升,最后才能成為一個高素質、多能力的綜合型記者,使自身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對公眾越具有批判的眼力,媒體才越有可能走上良性運作的軌道。提高受眾媒介素養,讓新聞受眾自覺擔負起監督輿論的重任,這對于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傳媒業來說尤其重要。總之,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諸多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問題,一定要采取一些措施。當然,新聞行業存在的問題也需要國家、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合作解決,新聞人要加強自身的素質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國家應對規范新聞行業制定相關法律。社會各界人士要監督新聞媒體的工作,防止他們做出一些有違于職業操守的事情。只有這樣,媒介環境才能凈化,諸多違背職業道德的報道才能消失,我國新聞事業才會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東旭.當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問題及原因[J].電子制作,2014(01).
2.李靜.我國新聞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探討[D].鄭州大學,2006.
3.陳曦.我國新聞報道中倫理缺失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作者:尚小虎 單位:天津廣播電視臺發展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