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生代農民工職業道德現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員工忠誠度低下
在企業管理中,一般用員工忠誠度來衡量員工對企業的忠誠程度。學術界一般認為,忠誠分為行為忠誠和態度忠誠兩方面,而忠誠是這兩方面的統一。所謂員工忠誠是指員工對企業的認同與竭盡全力的行為和態度,具體表現在思想意識與企業政策和價值觀保持一致,而在行動上竭盡全力為企業做貢獻,時刻維護集體利益。因此,員工忠誠度低也就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無法與企業保持一致,跳槽頻繁,企業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一方面,工作中缺乏集體意識和對企業的奉獻精神。說到忠誠,這本是中國傳統的君臣體系道德中重要的一環,自古便有岳飛背刺“精忠報國”四字的典故。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忠誠”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罕見的現象,甚至每每提及都會成為笑談。近年來,企業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很難再找到對工作充滿熱情、有著奉獻精神的忠誠的員工。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尤其是在中小企業中,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群體通常抱著得過且過的擇業和就業態度,根本沒有真正以一個企業員工的視角對待自己的工作,也就更談不上對企業的熱愛和奉獻了。據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調查的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06年的5年,民營企業存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員工流失率達到25%,其中比例較大的是新生代農工群體。在2008年舉行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分析會上,經濟學家辜勝阻指出:在現在民營企業勞資問題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就是不穩定性,員工流失率居高不下。我國民營企業的人才流失率高達30%,其中,中小民營企業近幾年的人才流失率高達50%以上。一般情況下,企業保持15%的人才流動率是比較合理利于企業發展的,而目前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的人才流失率已遠遠超出這一標準,人才流失現象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而民營企業的就業者中,新生代農民工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也就是說,新生代農民工中,人才流失現象已經遠遠超出了正常范圍。
1.2職業責任意識淡漠
職業責任感是職業道德的核心。如果員工缺乏職業責任感,也就不談職業道德的水平有多高了。職業責任感對從業者參與工作的積極作用主要可以表現在三個方面:一者,職業責任感可以促使從業者對本職工作充滿熱情,使得從業者在工作中積極、認真、負責,在行使職業行為時自發地符合道德要求;二者,在從業者面臨艱難的道德選擇時,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可以促使從業者傾向于做出符合道德要求,有利于社會的選擇;三者,在某個職業行為結束之后,職業責任感能夠促使從業者對其行為及其后果做出自我評價和自我檢討,讓從業者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感到欣慰和滿足,對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感到羞恥、內疚和悔恨。可以說,職業責任感是職業道德行為的內在驅動力;職業責任感是職業道德行為的良心“監督員”;職業責任感是職業道德行為自我評判的“法官”。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責任感意識淡漠,整體狀況令人擔憂。近年來,關于食品安全問題、工程質量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的報道層出不窮,諸如毒奶粉、毒雞爪等本應被大眾無法容忍的現象,似乎也已被大眾漸漸習慣,以至于成為調侃的談資。這些現象的出現,其原因是復雜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職業責任感的缺失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職業責任感意識淡漠,主要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從業者缺乏熱情和責任心,工作態度消極;另一方面,從業者在職業行為中缺乏道德認知和自我監督,以假當真,以次充好,在面臨道德選擇時總是傾向于做出符合經濟利益的選擇,而缺乏道德約束;第三個方面,從業者對自己的職業行為及其后果缺乏自我評價和自我檢討,對不符合道德要求,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缺乏相應的羞恥心,甚至不感到內疚和后悔。職業責任感淡漠的新生代農民工們難以在工作中以職業道德時刻要求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漠不關心,對自己從事的行業毫無興趣和熱情,其工作成果的質量也就達不到標準。
1.3職業道德標準偏低
職業道德直接影響著某個企業甚至是整個行業的效率,及其在社會中的形象和起到的作用。因此,職業道德本應是相對一般社會道德有著更高的標準。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職業道德的標準卻和一般社會道德標準一樣,甚至較之更低。今年2月份剛剛上任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他的首次座談會上針對中國目前的環保工作和環境問題就表示,過去環保執法過松過軟,環保不守法是常態。談到自己今后的工作時他表示,自己是要把這個常態反過來,讓企業和政府都依法辦事,守法應是底線。針對目前企業和政府在環保工作中的諸多不守法現象,他認為,守法不是高要求,而是一個底線的要求,連環保法都無法遵守又何談環境保護。雖然道德相比法律不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力,但是在思想行為要求標準上,道德是在法律之上的,可以說,守法本應是有道德的底線標準。但是,陳吉寧部長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企業和政府在環保工作中連守法都難以做到,可見其職業道德標準是低下的。其實豈止是環保工作,在我國的各行各業中,都普遍存在不守法是常態的現象,可見我國目前各個行業的職業道德標準都較低。“毒奶粉”“毒雞爪”“毒膠囊”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頻發,一方面是個別從業者的法律意識淡薄,或唯利是圖,為了謀取利益鋌而走險;另一方面更是整個行業的職業道德水平低下,使得從業者將失德無德當作常態,職業道德難以發揮“監督者”和“法官”的作用,在整個行業沒有道德約束的情況下,個別從業者失德違法也就符合常理了。
2新生代農民工職業道德欠缺的原因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系指出生于二十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在16周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村戶籍人口。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在2010年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總人數為8487萬左右,占全體農民工總人數的58.4%。由此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中的主要力量。而新生代農民工主要由兩類人構成:一是出生在農村,通過升學進入城市,畢業后留在城市工作的人群;一是隨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長大的農民工子女。這兩類不同的人群既有著相同之處,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更早的接觸城市,更高的文化水平,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和他們的前輩相比,在就業和工作中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風險,而這些問題和風險,正是新生代農民工職業道德出現問題的原因。
2.1就業環境嚴峻,人均收入偏低
與上個世紀80年代進城的農民工多為小學文化甚至是文盲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在文化水平上有了明顯的提升。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中超過80%為初高中畢業,其中還有部分是大中專畢業生。因此,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輩農民工相比,職業期望更高。新生代農民工們不再以與基礎建設相關的諸如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無需學歷作為就業資本的行業為主要擇業選擇,而更多選擇需要一定人際溝通能力和知識技術水平的服務業和制造業等行業。同時,新生代農民工在工資標準、工作環境,社會福利和個人權利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老一輩農民工要高。然而奇怪的是,擁有更高學歷和相關能力的新生代農民工,有著方方面面更高就業期望的新生代農民工,其人均收入卻低于傳統農民工。據中華全國總工會2011年的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均月收入為1747.87元,比傳統農民工的1915.14元要低167.27元;和城鎮企業人均月收入(3046.61元)相比,僅為其57.4%;有5.4%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水平無法到達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收入問題也體現在勞動合同及其執行中,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為84.5%,比城鎮職工的88.5%低4.1個百分點;在簽訂了勞動合同的這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中,有68.2%的人沒有在合同中約定月工資數額;有37.9%的合同僅限于約定底薪的數額;有23.5%的合同僅僅約定了月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人力資本的投入并沒有在人均收入上獲得應有的回報,要探究這種反差的原因,我們必須從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環境入手,而這又必須首先探究其自身的特點和就業競爭力。有一點我們要明確的是,更高的學歷并不意味著更強的工作能力和更高的技術水平,實際上,由于上學的時間更長,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實踐的時間很短,在職業技術能力上,新生代農民工普遍不如老一輩農民工;而在學歷水平、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資源等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又普遍不如同輩的城鎮就業者,這就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時陷入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老一輩農民工的職業期望更低,職業技術水平反而更高,在就業一般認為是“臟亂差”的行業時,新生代農民工難以與同樣是來自農村的老一輩們競爭;另一方面,同輩的城市人普遍學歷更高,家境更好,人際溝通能力更強,社會資源也更加廣泛,在和他們的競爭中,新生代農民工更是普遍處于下風。可見,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存在的就業條件上的缺陷,使得他們在和老一輩農民工以及同輩的城市人之間競爭時都處于不利的局面。同時,由于職業期望更高,新生代農民工不再愿意從事一些“臟亂差”的基礎設施建設行業,而和來自城市的就業者相比,他們更難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這使得大量的人力涌入制造業、服務業等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的行業,從而造成這些行業的就業競爭愈發激烈。經濟學上認為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當求職者過多的時候,工資水平自然無法提升。而缺乏就業競爭力的新生代農民工們,為了獲得一個難得的就業機會,只能對工資的要求一降再降。由此可見,就業環境嚴峻和人均收入偏低本質上其實是一個問題,這兩方面是一通具通,一堵具堵。而這兩方面的問題,也是本文將要介紹的下一問題的重要成因之一。
2.2工作穩定性差,福利保障不足
企業用人單位提供給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在制造業,多是缺乏技術含量。乏味枯燥,難以培養工作興趣的崗位;在服務業,多是所謂的“臨時工”,工作層次不高,工作流動性大,工作穩定性差;在建筑業,多是跟著工程隊做工,短工多長工少,沒有穩定的工作機會;在交通物流業,也難以獲得正式的工作編制。可見,新生代農民工所主要從事的幾個行業中,企業用人單位都難以提供穩定的工作機會。同時,這些行業也是社會福利保障明顯不到位的行業。一方面,長期的城鄉二元化結構使得政府和社會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另一方面,嚴峻的就業環境對企業用人單位來說就是寬松的用人環境,再加上政府監管不力,造成企業用人單位在用人時不按法律法規辦事,壓低求職者工資水平和福利保障水平,逃避社會保障責任。據《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調研報告》顯示,從全國范圍看,農民工醫療保險的平均參保率僅為10%。就業難、工資低、不穩定、缺保障,這些因素匯集到一起,大大降低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滿意度。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付出得不到期望的匯報時,新生代農民工的諸如跳槽現象頻繁,缺乏工作熱情和責任心,職業道德標準低下等現象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
2.3缺乏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意識淡薄
除了上述新生代農民工和企業用人單位之間的問題之外,缺乏職業道德和法律常識的教育,也是造成其職業道德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國的中學教育被冠以“應試教育”的名號,可見其主要是以應對中高考為主要教學任務,而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更是缺乏對學生最基本的價值觀的教育和道德的教育。高職院校為了獲得更高的就業率,基本都是以專業技術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而普遍忽視了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新生代農民工絕大部分都是中學學歷或高職專科學歷,由此可見,其基本都缺乏對就業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職業道德教育。相比于老一輩的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受過更高水平的教育,但是在中學和高職院校中,他們依然缺乏法律常識教育,造成其法律意識淡薄。法律所約束的行為標準,可以說是道德所要求的行為標準的底線。法律意識淡薄也就為這道德底線的模糊和淡化,這在職業道德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和明顯。
3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道德水準的路徑初探
3.1制度路徑這里所說的制度
主要是指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城鄉一體化社會制度。上文所闡述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和工作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其實都是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緩慢的表現,而城鄉二元化結構幾乎成為了公認的農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阻礙。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城鄉結構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可以預見的是,一旦城鄉二元結構被破除,城鄉一體化制度順利建成,那么上文所闡述的新生代農民工所面臨的諸多工作和社保方面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可以預見的是,工資收入的增加,社會保障的加強,可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熱情和責任心,也就使得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顯得順理成章。然而,建設城鄉一體化制度畢竟需要較長的時間,眼下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政府應該在制度上充分保證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在這一點上,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健全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由于其特殊身份,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主要在條件較差的外部勞動力市場,因工致傷、致殘、致命的事故時有發生,并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勞資糾紛,因此新生代農民工除了應該擁有以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為核心的常規社會保險體系以外,工傷保險應當作為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項目盡快得到確立。二是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工作和社會保障的管理,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建立全國性的個人信息網絡平臺,并將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信息融入進去,利用網絡技術實現管理一體化。三是建立健全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工作和社會保障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法律的形式約束用人單位的不合理行為,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四是加強與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監管和違法的懲罰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建立起針對企業用人單位的監管制度的同時,也要建立起針對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監管制度。一方面,政府建立健全與職業行為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和懲罰力度,增加違法成本。要對個人職業行為進行監管,對那些違法的職業行為要嚴厲打擊,從重處罰。同時,要建設健全全社會范圍內的誠信記錄制度,通過個人信息網絡平臺為技術手段來實現,以此來約束個人的職業道德行為。另一方面,企業用人單位也要建立起高效率、高水平、公平公正的員工管理制度、工資分配制度和福利待遇制度,想辦法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從而提升員工的職業道德水平。
3.2經濟路徑發展是第一要務
而經濟發展既是其重要內容,又是其前提和保障。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就業機會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升,社會保障的加強,除了需要城鄉一體化制度的建設之外,依然需要經濟的不斷發展。只有經濟水平不斷發展,才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出現,才會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增加,政府才能有實力去建設更加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企業才能有實力去實現更多員工的參保。這些方面的改善,將大大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道德水平。一方面,經濟發展可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業機會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消費能力,而如此龐大數量人群的消費能力的集體提升,將明顯拉動經濟內需,為經濟發展提供助力。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將增加新生代農民工在工作中的熱情和責任心,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這也為經濟發展提供好的道德環境。所以說,經濟發展這條道路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條良性循環的道路。
3.3教育路徑
如果把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道德比做一個不斷前行的人的話,那么制度保障和經濟發展就是為其鋪好了道路,備好了物資,但是具體要怎么走,還是要看這個人自身。那么引導這個人往正確的方向前行,就需要教育來助力了。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道德的教育,要從學校、企業和社會三個層面來進行。由于新生代農民工主要出自中學和高職院校,因此這里重點闡述它們在辦學過程中應該承擔的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對于中學來說,主要還是以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主,讓即將踏入社會的潛在新生代農民工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工作,提升其個人品格和道德修養。而在高職院校中,就必須開設專門職業道德課程,針對不同的職業特點,明確職業行為規范,提升職業道德標準,重點是培養職業責任心。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培養敬業精神、增強服務觀念、強化規則意識、樹立精業思想、倡導誠實守信、積極奉獻、服務社會,而貫穿其中最主要的是職業責任感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離開學校踏入社會之后,企業用人單位成為他們最直接的管理部門。因此,企業也應該承擔起對其員工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責任。企業職業道德教育較之學校階段就更加專業和具體,應該針對企業所從事行業的特點和道德需求,結合自身的運營情況和發展目標,聯系本地的社會風俗,對員工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在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企業還應進行企業文化建設,讓職業道德成為企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流入企業的血液,深入員工的思想。除了學校和企業要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道德培養負責之外,整個社會也應該成為其重要的教育陣地。在社會層面,主要是從三個層面培養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道德。一是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試想,一個道德水平本就低下的社會,又如何能催生出高水平的職業道德。全社會的道德水平是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水平的重要依托。二是加強職業道德的輿論宣傳。要多宣傳在職業道德上有正能量的人和事,營造良好的職業道德風氣;對于那些有突出表現的人和單位要給予表揚和獎勵,激勵從業者保持高水平的職業道德素養。三是要加強社會輿論監督。一方面,公眾和媒體要敢于揭露那些明顯違背職業道德,唯利是圖,不顧公眾利益的職業行為;一方面,對于這些行為和行為人,輿論要堅決予以批評和聲討,社會要堅決給予巨大的公眾壓力,讓這些違背職業道德的職業行為及行為人承擔公關層面的巨大風險,提升失德的成本。
作者:石宏偉 李乾 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