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種種原因,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醫學被歸到自然學科當中,簡單的把醫學等同于生物醫學,醫學當中所包含的社會學屬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雖然很多醫學院校開設了《職業道德與法律》和《醫學倫理學》等課程,但由于教育部門重視程度不足等原因導致了師資隊伍力量薄弱、教學水平相對較低等原因,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實效性不強,沒有從真正意義上提高醫學生職業道德修養。此外,職業道德教育的課時比例偏少,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國很多醫學院校普遍把醫學倫理學課程放在第三學年開設,或者把醫德課放在思想政治課中作為一個單元開設,課時一般在18~30學時,是美國、英國等國家同類課程學時總數的1/5。
1.2部分醫學生職業意識淡薄
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小平說:“職業意識,她聽上去非常簡單,但實際上蘊含著巨大的啟蒙價值,是中國社會進入小康小資、實現長治久安一定要建立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敖】邓怠⑿悦嗤小钡尼t生因為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這個職業應該具有更強烈的職業意識。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置患者利益于首位、醫師行業的自律、個人技術的勝任和醫師群體對社會的承諾”。目前,部分醫學生職業意識薄弱,對生命的敬畏感不強導致了這一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為這一部分群體日后醫德滑坡、醫德失范埋下了隱患。
1.3部分醫務人員的不端行為造成了不良影響
醫學生尚處于青春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由于思維活躍,欠缺生活經驗,品質尚未定型,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和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其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機會主義等不正當思想容易侵襲醫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醫患關系的人道主義傳統受到了沖擊,醫務人員的責任感、神圣感降低了,部分醫務人員滋長了動用醫療技術謀利的動機。如給患者開大處方、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收受紅包,甚至盜竊、買賣器官等,顯然這是與社會主義的醫德原則相違背的。來自某醫院的調查顯示,不合理用藥占抽查病歷的30.5%,其中不符合用藥經濟學原則占18.6%,無指征用藥的占11.2%,部分原因是與經濟利益有關。這些行為對醫學生醫德觀念的形成造成了嚴重的干擾,使部分原本職業意識缺乏的醫學生,守不住職業道德底線,成為了不正之風的俘虜。
2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途徑
2.1提高醫學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效果
要改變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的現狀,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首先要增加醫學職業道德課程的課時,國外醫學院校中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美國和德國多達20%~25%,而我國的僅占8%左右。低比例的醫德教育課程很難起到應有醫德養成教育的作用,只有增加課時比例,把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和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區分開來;不能以思想品德教育代替職業道德教育,要把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列為醫學生培養的核心課程。同時,發揮專業課的“載體作用”和“滲透作用”。在醫學課堂教育中,堅持以醫學人道主義為原則,將大醫精誠、醫者“仁”術、“博愛”精神融入到醫學教學的每個環節,樹立醫學生對職業和患者的高度責任感。另外,還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如實施案例教學、專題教學、專題調研、個人演講、案例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理論水平。
2.2提高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
教師在知識的傳授之外,直接影響著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國內醫學院校的教師在跨專業和跨學科的人文知識結構方面普遍缺乏,在教學的交叉結合中嚴重不足,導致了教育過程中忽略了科學素質教育內涵,出現了忽略人文素質教育的情況。由于多數教師在知識結構和學歷層次上不能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需求,所以醫學院校應該要加強教師職業素質教育,建立一支專業強、職業素養高、道德品質良好的教師隊伍,讓教師通過自己的正確言行激勵、引導大學生成長。為此,學校應該通過進修、外出學習、出國留學、經驗交流等各種渠道和方法加強教師隊伍的職業素質教育,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源泉,做人的楷模。
2.3營造良好的醫德文化氛圍
文化對道德的形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醫學院校可以通過校報、海報、宣傳欄、廣播和校園網站等平臺營造有利于醫學生職業道德養成的積極文化。通過宣傳醫療行業中正面積極的文化,樹立榜樣,討論先進典型的事跡報告等方法營造出校園醫德文化氛圍,讓醫學生從榜樣的事跡中感受高尚的醫德和崇高的人格,進一步加深對醫學職業道德的理解。在臨床科研中,一定要把維護受試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完全尊重受試者的同意知情權,要盡可能地把受試者的痛苦和不適降到最低限度。如果科學試驗會給受試者帶來嚴重的危害,無論這項試驗有多重要或者試驗成果多有價值,都應該放棄這項試驗。在臨床教學中,教師要讓醫學生學會尊重和關愛患者,絕不能把患者當成單純的實習對象或者是活體標本去對待,應該教會醫學生把患者當成服務對象和奉獻對象,并在學習中提高服務水平。在臨床預防中,要樹立重預防的思想,認真開展健康教育。對傳染性疾病要及時告知患者并做好疫情監控和報告。在醫院管理中,要始終貫徹人性化服務理念,樹立一切為了患者的服務思想,以服務患者、方便患者為前提進行醫院管理和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在醫院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文關懷。
2.4降低環境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的負面影響
要深化醫療體制改革,規范醫院的市場行為,為醫學生未來提供良好的職場環境。要進一步落實醫院的公益性,體現醫療行業救助、善良和公平的倫理特性,而不應該把衛生事業當成是醫院和個人乃至國家的賺錢機器。因此,國家應該加強對醫療衛生行業不正之風的處罰力度,加強監管。與此同時,國家還要增加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讓醫療衛生行業減少市場化行為,回歸公益性,為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一個健康發展的和諧社會環境。
2.5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輔導
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設立專門輔導機構,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引導,這也是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如美國的醫學院校,幾乎都設有學生輔導中心,工作人員大多是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方面有專長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職業輔導、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詢。加拿大部分醫學院校通過網絡手段創辦了“道德教育社區”,把醫療道德事件定期公布,并學生圍繞這些事件進行廣泛討論,學校在此基礎上進行正面引導。這些做法,無疑使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具有真實性和及時性,使道德教育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從而大大增強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2.6著力推進教育模式創新
思路決定出路,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要在創新上下功夫。思維要創新,做法要創新,不能再有所有學生上大課,搞吃大鍋飯的做法。我國目前的醫學生教育中,臨床、護理、藥學等不同專業的學生所接受的職業道德教育沒有區別,這種吃大鍋飯的做法顯得生硬,針對性和可信度都不高。應該根據醫療、護理、藥學、預防等不同專業進行更系統、更專業、更生動的職業道德教育和醫療倫理教育,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要探尋教育模式的創新,結合網絡信息化手段,拓展“我講你聽”的傳統教育模式,提高醫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讓自我感悟和自我提高來促進教育效果的實現,通過探討人生價值、精神文化的力量等人文課題來不斷升華醫學生的思想境界。總之,醫學生是醫療衛生事業的后備人才,其職業道德狀況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危,關系到醫療衛生事業的興衰,甚至關系到社會能否安定和諧。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有利于促使醫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德和健康的職業道德人格,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將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合格的醫學人才,從而更好地維護、保障和增進全體國民的健康。(本文來自于《中國醫學創新》雜志。《中國醫學創新》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趙國軍江婷單位:桂林醫學院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