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影像技術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影像學技術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治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抽選2019年1月—2020年5月本院68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分別實施X線平片檢查與核磁共振(MRI)檢查,對兩種檢查方法診斷結果進行比較。結果:X線檢查檢出率是76.47%,MRI檢查檢出率是97.06%,MRI檢查較X線檢查高,差異顯著(P<0.05);68例患者總計進行180個位置的檢查,包括50條肌腱,130個關節;關節積液、肌腱炎、腱鞘水腫、骨侵蝕、滑膜增生、骨髓水腫檢出率方面,X線檢查分別是4.00%、4.00%、6.00%、7.69%、4.62%、0.00%,MRI檢查分別是16.00%、6.00%、8.00%、16.15%、5.38%、6.15%,關節積液、骨侵蝕、骨髓水腫檢出率方面,MRI檢查更高,與X線檢查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肌腱炎、腱鞘水腫、滑膜增生檢出率方面,兩種檢查方法比較,未見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差異。結論:MRI檢查方法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治中的應用效果較X線平片檢查更好,其能夠將類風濕關節炎病理變化清楚地反映出來,從而更好判斷疾病,為臨床診治提供數據參考,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X線檢查;核磁共振檢查;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初期,小關節滑膜受損,引起關節疼痛、腫脹,導致軟骨受損,關節間隙變得狹窄,使得關節形狀發生改變,最終對關節整體形態造成影響。在我國類風濕關節炎的患病率為0.24~0.5%,女性患病率較男性高,發病率約0.5%,而且大部分是20~50歲人群。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和致殘率,且預后不良,到目前為止,依舊無根治方法[1]。因為疾病頻繁發作,使得疾病展現為進行性。若可以及早發現,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助于減輕患者痛苦程度。現階段,主要按照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驗結果診斷疾病。近年來,影像學檢查方法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本次研究主要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采取影像學技術檢查的效果進行簡單闡述,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68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均為本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接收,其中有30例男,38例女;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56歲,均值(40.56±2.13)歲;患病時間:4個月~5年,平均(2.13±0.54)年;文化水平:小學12例,初中16例,高中14例,大專及大專以上26例。納入標準: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患者溝通、理解、表達能力均正常;患者意識清晰;研究資料完整、齊全。排除標準:伴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具有感染疾病史者;存在心理障礙或者具有精神疾病史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婦女;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拒絕參與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選擇退出者;合并腎、心、肝等器質性疾病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X線平片檢查方法:協助患者更換為平臥體位,應用西門子CollimalorALolc11X線掃描儀平掃雙手手腕、踝關節和雙腿膝蓋骨等位置。
1.2.2觀察組
MRI檢查方法:協助患者調整為仰臥體位,平放雙手,使其舉過頭頂,雙手處于線圈中間部位。然后,對雙手進行固定,確保指骨位置與掌骨處于同一水平線。通過西門子MAGNETOMSkyra3.0T磁共振掃描儀實施矢冠軸位T1壓脂增強序列和冠狀位STIR序列,然后檢查雙腕關節、雙手掌指關節和近端指尖關節等位置的骨侵蝕、滑膜炎和骨髓水腫等狀況。
1.3觀察指標
(1)分析總體檢出狀況;(2)觀察肌腱與關節位置檢出狀況,肌腱包括關節積液、肌腱炎、腱鞘水腫;關節包括骨侵蝕、滑膜增生和骨髓水腫。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研究數據,(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檢出狀況
MRI檢查檢出率較X線檢查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肌腱和關節部位檢出狀況
68例患者總計進行180個位置的檢查,包括50條肌腱,130個關節。關節積液、骨侵蝕、骨髓水腫檢出率方面,MRI檢查更高,與X線檢查存在明顯差異(P<0.05);而肌腱炎、腱鞘水腫、滑膜增生檢出率方面,兩種檢查方法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理改變以滑膜慢性炎癥為主,患病初期,具有滑膜充血、水腫等癥狀,使得滑膜厚度增加、關節積液,滑膜厚度增加后,滑膜表面慢慢產生血管翳,導致關節軟骨受損、軟骨骨質降低,進而縮小了關節間隙,產生纖維化強直,有些病情嚴重者發生骨性強直。該病男性患病率較女性低,具有關節疼痛及腫脹等癥狀,隨著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慢慢出現關節狹窄及軟骨損傷等,有些甚至出現關節畸形,對患者關節功能造成了嚴重影響[2]。經調查研究發現,通常情況下,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發生7d后,出現滑膜增生、關節積液。該病的發生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所以早期診斷和治療特別重要。類風濕關節炎預后的改善及疾病的控制與早期診斷和治療存在緊密聯系。早期發現并實施分期診斷,然后以具體分期結果展開治療,能夠對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延緩疾病的發展,盡可能的緩解疼痛程度[3]。近年來,臨床上類風濕性關節治療過程中,影像學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成像、X線檢查及超聲檢查等。以往檢查過程中,主要應用X線片檢查,其能夠將關節腫脹和關節間隙狹窄等反映出來,該檢查方法操作便捷、價格低,進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但是對于肌腱適中、肌腱炎及滑膜炎等疾病的反映并不理想,而且也無法展現骨髓密度。而MRI檢查方法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MRI技術通過核自旋運動特點掃描機體。據有關資料顯示[4],MRI成像技術被應用于臨床中,并未發現許多偽影現象,而且該檢查方法無電離輻射。類風濕關節診斷過程中,采用MRI成像技術能夠有效檢出骨侵蝕及滑膜炎等,而且也可以顯示骨水腫病變狀況和骨髓炎癥,從而及早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反映疾病發展狀況。除此之外,MRI在早期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的敏感性較高,結合MRI成像技術可以將類風濕關節炎病理改變充分展現出來。患病初期,應用MRI檢查方法能夠將骨侵蝕和骨水腫等顯示出來,而且能夠很好地顯示肌腱、滑膜和腱鞘等,所以該檢查方法早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X線檢查檢出率是76.47%,MRI檢查檢出率是97.06%,MRI檢查較X線檢查高,差異顯著(P<0.05);68例患者總計進行180個位置的檢查,包括50條肌腱,130個關節;關節積液、肌腱炎、腱鞘水腫、骨侵蝕、滑膜增生、骨髓水腫檢出率方面,X線檢查分別是4.00%、4.00%、6.00%、7.69%、4.62%、0.00%,MRI檢查分別是16.00%、6.00%、8.00%、16.15%、5.38%、6.15%,關節積液、骨侵蝕、骨髓水腫檢出率方面,MRI檢查更高,與X線檢查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肌腱炎、腱鞘水腫、滑膜增生檢出率方面,兩種檢查方法比較,未見顯著差異(P>0.05),根據以上結果分析,MRI檢查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效果較X線更好,其可以清楚地顯示類風濕關節炎病理改變狀況,顯示血流分布等。相比于MRI檢查方法,X線平片檢查方法除具備輻射外,而且很可能出現圖像陰影和重疊現象,經過掃描獲取的圖像具有較低的分辨率。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檢查期間,X線檢查方法具有較低的準確性及敏感性。但是,MRI檢查同樣存在一定不足,該檢查方法價格相對昂貴,針對經濟壓力較大的患者,無法采用該方法進行檢查,所以臨床診斷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實際狀況和病情變化,從而對診斷方法進行合理選擇,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對診斷方法進行選擇,根據檢查結果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方法,有助于患者關節功能改善,提高其日常生活質量。總而言之,MRI檢查方法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治中的應用效果較X線平片檢查更好,其能夠將類風濕關節炎病理變化清楚地反映出來,從而更好判斷疾病,為臨床診治提供數據參考,實現及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的目標,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任佳琦,蔣潔,趙金霞.超聲在類風濕關節炎達標治療中的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20,29(8):732-736.
[2]傅麗暉,張瑾,梁良.MRI動態增強技術對活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判斷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9,29(5):828-832.
[3]吳志成,徐偉波,嚴宗偉,等.MRI在早期腕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診斷中的應用[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9,28(9):1975-1977.
[4]趙崇進,溫麗嫦,姚瑞顏,等.探究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病變診斷中肌骨超聲、MRI和數字X射線攝影檢查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2):93-94.
[5]戴冰冰,雷蕾,李寧寧,等.新影像學檢查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遼寧醫學雜志,2019,33(3):10-12.
作者:孫思勤 單位:鄒城市人民醫院血液風濕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