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信息技術教學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對于信息素養教育目標的理解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指出,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并不是新名詞,它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率先提出的,并解釋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吸引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一般可以將信息素養理解為,在信息社會中個體成員所具有的各種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等等。結合現在的實際教學,我這樣理解,首先一個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學生要有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這是基礎,而且對于軟件的學習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應能實現技能的遷移運用。其次,一個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學生應該有評價和鑒別信息的能力,應該是一個具備自控能力和良好網絡道德的人,富有創新精神的人。
二、信息技術課的發展
就上面提到的信息素養而言,信息意識是先導,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這些都無法拋開技術而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技術的熟練應用上的。技術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現實存在的問題就是技術賴以生存的土壤,所以,傳授技術的時候一定不要脫離實際問題,備課時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需要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因此,教師要主動走近學生,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實踐能力以及興趣愛好。例如,在學習“文件的下載”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當下流行的《小蘋果》這首流行歌曲,利用課程開始的幾分鐘播放這首歌,然后上課時用提問的方式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即下載這首歌,然后再慢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下載的步驟、途徑、方法以及文件名的構成和文件類型。作為一名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應將知識點融入到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創設一個現實的情境,這樣會讓學生更有親切感、存在感,更愿意去投入、去學習,也使其記憶更加牢固,思維更加靈活,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找到成就感。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應該貼近生活,走進生活,以生活為中心。信息技術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教學內容應該生活化,教學活動應置于現實的生活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在生活中更好地學習。
三、網絡與信息技術教學
信息技術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如果只由教師傳授講述,而學生沒有實踐操作的機會,那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所以轉變師生之間的學習模式是很有必要的。網絡改變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同時也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網絡在教育中的應用,其主要特點可以用“五個任何”進行概括: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課程、任何章節。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習者學習的靈活性和快捷性,從而也能提高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利用網絡我們可以訪問各種類型的教育網站,實現在線學習、網絡課堂、疑難解答、下載教案等網絡資源的利用。網絡教育資源的特點,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獲取方便、快捷。用戶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獲取信息,十分方便。
2.信息形式多樣。網絡教育資源主要以多媒體的形式表現知識內容,例如文本、圖形、圖像、視頻、聲音、動畫等,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表現能力,更加有利于用戶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3.信息內容共享。用戶可以通過網絡共享教育信息資源,為用戶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擴大了信息傳遞的范圍,也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4.信息使用的交互性。和傳統媒體不同,網絡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交互性。高中信息技術課是技術類課程,實踐性較強,又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為目標,多重特色重疊,讓網絡資源走向教學之中成為必然之勢。例如,在講解信息重要性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在網絡上收集最新的信息,如非洲埃博拉病毒傳播情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經歷進行分享,通過討論和辯論,讓學生體會到傳染疾病傳播時信息公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中信息技術與網絡資源對接,更強調學生個性化發展。美國的薩爾曼•可汗創立了視頻教學網站———可汗學院,風靡全球,進而還導致了一種新的課堂模式———翻轉課堂的出現。學生幾乎不受時間及地點的限制,按照自身興趣與愛好在家里觀看視頻、自學課程。還有我們最近一直在學習的微課程,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現代多媒體技術,5-8分鐘左右,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者視頻。這些都是基于網路的教學模式。總之,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的,我們只有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共同奮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作者:戰惺 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