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因材施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重要的第一節課
每一年的高一年級新生入學后,對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第一節課,我都是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始的,為的是能了解到高一新生原有的信息技術水平以及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態度和看法。問卷的問題其實非常簡單,例如:什么是信息技術,你了解信息技術嗎,你在小學或者初中階段有沒有學過信息技術,具體都學過哪些知識,你喜歡信息技術這門科嗎等。通過問卷調查,我們會發現幾乎沒有幾個學生能夠非常正確地理解信息技術的含義,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信息技術課就是電腦課;而電腦課與信息技術課的最大區別就是:電腦課是把計算機作為學習對象來學習,而信息技術課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技能,一種工作、學習、生活的手段來學習的,并且能用此技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更有少數學生以前從未接觸過計算機,更別說信息技術課了,即便是學過信息技術的學生也只會進行畫畫、打字等簡單的操作和軟件應用等,缺乏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但是對于信息技術課,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表示非常喜歡,然而大多數學生喜歡這門課的原因是:認為信息技術課很輕松,可以玩游戲、上網。問卷調查之后,經過總結分析,我從講解信息技術的正確含義入手,讓學生正確地理解信息技術課程,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并通過講述一些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例如講人類信息技術的五次革命;古代戰爭時人們用狼煙來相互傳遞信息;馬拉松比賽的由來;今天我們收看的天氣預報都是用計算機計算出來的;家里用的自動洗衣機、微波爐都是由計算機程序控制的,等等。學生都感到非常的好奇,也因此對信息技術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動探索的熱情,為以后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做好了鋪墊。
二、因材施教,分組、分層教學,個別輔導
由于地域和學科自身特點等原因,學生之間的信息意識、知識水平、操作技能等明顯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實施差異教學、因材施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分組、分層、個別輔導的教學模式。分組教學就是將每個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5-8人,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興趣、個性、性別等進行分組,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教師還要根據分組恰當地安排學生的上機座位,比如盡量同組坐一起,或者相對集中起來;每個小組推選一名理論水平較高、操作能力較強并且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組長,起到聯絡、監督、指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因為組長承擔了部分工作,所以教師就有更多的時間來直接面對個別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而這部分學生也會在教師的個別輔導和全組的帶動下產生學習的積極性,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組長也會通過組織、指導組員使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煅煉。此外,分組教學還可以在各組之間展開競賽活動,教師在競爭活動的氛圍中進行教學工作,更能大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因材施教,分組、分層、個別輔導的教學模式能夠讓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一舉多得”。
三、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教學過程是我演示你觀看、我操作你模仿,然而這些教學模式早已落后,現如今的學生早已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知識與技能,而且信息技術課堂真正重視的是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創設一些現實的、貼近我們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然后再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解決,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前準備活動、課堂教學活動、課后延伸教育活動。只有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教學全過程中,成為受教育的主體,才能使課堂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另外,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評價。高中生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基礎,能對事物作出分析、推理、判斷和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參與評價,通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來共同提高評價能力,增強自我約束力,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信息技術課程是集知識與技術于一體的課程,其具有工具性、綜合實踐性等特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全按照大綱或者前人的經驗和方法來進行課堂教學,我們要根據學校現有的硬件設備情況、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源于教材,又要突破教材,選擇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楊建云單位:江蘇省東海縣白塔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