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惠農熱線使用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調查結果(圖1)看,僅有1.0%的農民非常了解“12316”惠農熱線信息平臺,了解一些和略有了解的比例也僅占36.1%,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卻達62.9%。表明,自2006年開通“12316”惠農熱線以來,6年的時間內農民對其了解度普遍不高。這一方面體現了農民獲得關于信息技術服務平臺的行為信念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反映出相關主管部門對信息平臺的宣傳力度還不夠。
農民對“12316”惠農熱線使用和認知態度
從圖2看出,農民對惠農熱線作用的認同度并不是很高,這反映了農民自身對該平臺的有效性有所保留的態度。要想讓農民能夠很好地接受該信息服務平臺,只有讓農民認同該信息平臺,并加強信息服務平臺的各方面信息的全面性、權威性和系統協調性,才能提高農民對其的認可度,促進其行為意向的產生,進而選擇使用“12316”惠農熱線。
使用情況
1)了解程度與使用情況。從表1可知,非常了解“12316”惠農熱線這項服務的農戶,選擇頻繁使用的比例達96.4%,而略有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農戶,選擇不使用的比例分別是42.9%和92.7%。說明,使用頻率的高低是以受信息接收主體即農戶所獲得的信息為基礎的,對這項服務越了解,其使用行為就愈強烈。表明:在實踐層面,加強宣傳推廣,激發農戶使用熱情,進而有利于推廣使用該信息服務平臺,有利于改造農業技術及提高農戶在遇到技術困難時候的行為選擇。
2)認同度與使用情況。對使用情況和認同度進行交互分類分析結果(表2)表明,農戶越是認可“12316”惠農熱線信息平臺,其使用的頻率就越高。表明,農戶群體對“12316”惠農熱線的偏好的認可度會直接影響農戶是否選擇使用這個平臺的行為。因此,建立完善服務數據庫和優質的決定方案,以有利于提高廣大農戶對這個信息服務平臺的依賴程度和喜歡程度,強化其使用的主觀規范,進而有利于循環使用。
3)文化程度與使用情況。對知道“12316”惠農熱線信息服務平臺的農戶,按文化程度和使用情況進行交互分類分析,結果(表3)表明,文化水平越高,使用的信息服務平臺的頻率就越高。說明,良好的知識結構有利于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所獲得的經驗和技術,進而有利于認知行為控制,在與專家溝通的過程中能夠很好的描述農作物的遇到的癥狀,能夠按專家提供的解決方案實際操作,能夠更好地利用這個平臺進行產品銷售和投訴建議等;反之,個體自身素質越低,對“12316”惠農熱線信息服務平臺使用的頻率就越低。由此可見,國家為了促進“三農”的發展,投入幾個億建立信息技術服務平臺,除了加強大力宣傳以提高社會認可度外,同時還要提高農村現場技術指導和培訓,以保證信息在“最后一公里”得到良好的傳送與接受。
4)未使用的原因。對農戶沒有使用“12316”惠農熱線的原因統計分析結果(圖3)表明,宣傳不到位是阻礙農戶使用的最主要原因,這與表1的結果相吻合。雖然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卻出現信息遞送中斷的情況,70.10%的農戶因為沒有宣傳而不知道不了解“12316”惠農熱線,那么就直接會影響其使用和接受這個平臺的意愿。同時,“12316”惠農熱線雖然涉及養殖、種植、產品加工等領域的有效信息,但62.80%的農戶認為沒有農業技術員現場指導,37.10%調查對象認為自身的素質無法對接“12316”平臺所遞送的信息,自身能力不夠很難按專家給出的解決方案去處理遇到農業問題。表明,除了要加強相關部分大力宣傳外,還應建立專家庫與全國各地鄉鎮農技站及執法部門共享的人才庫,從而形成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互聯互通的網域群。
本文作者:向軍盧小君李鵬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