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創新論文4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 一、關于國內外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經驗與教訓
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者在對該設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以模仿手工作業為主將稻苗一根根拔出之后洗凈并插秧,為此,我國還成功研制了相應的拔苗機,雖然能夠提高工作的質量,但是由于其具有復雜性,需消耗大量的人力,因此無法得到推廣。在當時,日本在農業水稻秧培育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了機械一體化,這種設備不僅取消了拔秧與洗秧工作環節,還方便了秧苗的運輸。另外,通過相關學者與研究者對該設備的研究之后便開始在一些國家實現了推廣。由此看來,農機與農藝之間的關系不僅僅只局限于農機服務于農藝,人們在對其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決不僅僅只關注農機或者農藝,而是應該將這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各個環節實現機械化,才能夠使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實現機械化,提高其整體效益。我國在農業發展中已經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在農機的研究當中,現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如今,我們需要加大對農藝方面的研究,通過適當的調整使其實現機械化。
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多個學科相互合作
1、研究中不斷延伸,將涉及到的專業進行深入研究一般來說,農業作物在生產與制作過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包括農業產量、作物的品質、食品生產的衛生、運輸方面以及經濟核算方面等。因此我們需要對這些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然后對其進行全程監控,以保證農產品生產的質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人們對于農產品的安全性要求、對于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要將多個學科、專業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深入研究農機與農藝之間的關系,促進農業的科技創新。
2、通過“我查人人、人人查我”的管理模式使各個專業研究者參與到討論會當中,然后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在討論會當中,不管哪一個專業提出新技術的解決措施,必然會引申出其他方面的問題,特別是針對一些應用成熟的工藝的改革,而且在實施過程中矛盾會不斷出現,所以要年年開。因此,每次會議也并不一定需要很長時間,如那次會議大概只有5個小時。其他先進國家也有促進學科間、科技與生產間合作的類似組織。如日本的農業生研技術中心,德國的DLG等。
三、如何培養和建立農機與農藝結合的學術傳統與機制
對于農機與農藝結合的必要性的認識與實踐,我國農業與機械裝備制造界同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甚遠。無論從普遍程度或認識深度都如此。可以說,從整體看,我國僅少數人認識到是個重要而迫切的戰略性問題。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地域遼闊,農業的自然條件、地區間經濟發展程度存在著巨大差異;而且我國農業的發展必然要與國民經濟同步,才會有一個快速而穩健的發展。這些都要求農業科技的組織工作要有新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組織多學科的通力合作。為此建議:
1、按地區、作物或禽畜為對象,定期召開多學科相互審查研究、技術方案的可行性會議。可在個別地區和個別對象上選擇必要的相關學科專家參加,先試行。
2、這種活動要有內在的需求,同時要有實際的效果。其動力從長遠來看應來自于企業。馬克思說“:生產的需要對科學的推動力比辦十個大學還大”。同時必須有技術行政部門的扶植與指導。尤其當前我國各種以單項作物生產建立的協會尚不很健全,更需要外界的協助組織。
3、建議圍繞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重大、迫切的專業技術問題(如超高產水稻機械化)召開跨學科的專業學會(當前就可以以農機與農藝為主)會議。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帶著方案和間題與會。
4、眼前來看,可能不會引起很多人的響應。因為我國尚處于應用外國成熟技術為主的階段。前述模式更多地適用于創新階段。但我國的農業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大量的新農機有待創造,現有的農機有待作重大改進。而這些改進沒有農機與農藝的緊密結合和通力協作是不可能的。這可以作為試行這一模式的切入點。四、結束語通過以上措施以期逐步形成農機與農藝結合,進而農業的多學科通力合作的學術傳統和機制,使得我國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具有獨創性的發展建立在一個穩固的基礎上。
作者:劉孝莊單位:黑龍江省佳南實驗農場
第二篇 一、關于企業科技創新對核心競爭力的促進作用分析
(一)市場利益驅動機制
一個企業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是一個企業能夠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的基礎,這些因素對于具有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資源配置優化和激勵導向效用。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其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創造最大化的經濟效益,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尊重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的優質資源來展開相應的科技創新活動和生產經營行為。科技創新體系可以有效地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進步和發展,其市場效益驅動機制主要體現在其非宏觀的領域,涵蓋了科技創新體系中關于核心環節的人力資源管理子系統對人才的激勵機制,在構建完善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子系統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段吸收大量的具有高新技術創新能力的專業性人才,從而營造出一種具有較好創新環境的氛圍,除此之外,企業還應該為這些優秀人才設立相應的獎勵機制,不斷地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和股權外設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優秀人才,實現企業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最大效能。
(二)科技創新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動力支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不斷推動自身的技術創新,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術體系,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只有不斷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才能進一步推動企業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科技創新成果通過企業內部的轉化,成為企業的核心技術,運用這些核心技術企業可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業務,從而贏得自身的市場和新的技術產業,最終形成自身的核心市場競爭力,贏得市場。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國企業的發展必須要充分結合市場經濟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要轉變自身的經營機制,科學構建法人機構,不斷優化企業制度,進一步提升企業自身的市場生存能力。內部開發和外部獲取是當前企業實現科技創新的兩種基本方式,內部開發的方式是企業通過內部科技創新形成自身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技術體系,這種科技創新方式以企業自身為創新主體,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術,屬于一種常規的科技創新模式。企業在實施內部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根據企業自身的需要,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深入地分解和整合企業現有的技術體系,對于企業核心產品進行技術分解和分類,明確技術特點,在這基礎上,有針對性進行科技創新投入和支撐,加大對那些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投入和開發力度,不斷提升和鞏固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形成自身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通過收購、聯盟等方式進行技術引進。例如,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核心技術需求,對那些具有某種技術的企業采取直接收購的方式來獲取,這種方式最為快捷有效。同時,企業還可以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其他企業或科研院所形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資源共享。這種以學習知識為立足點的戰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決企業在內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資源短缺問題和能力不足等困難。
(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關鍵在于技術創新
企業只有具備一定的核心技術,才能擁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是企業核心技術發展的關鍵。企業科技創新不單單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而是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即核心競爭能力。在核心技術的驅使下為消費者提供質量過硬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技術要求,因此,加大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力度,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也是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企業在其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尤其是核心技術的產品轉化,使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效益,從而形成多米諾效應,相同的技術在不同產品的應用,使得不同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從而形成了更大的經濟效益。這些科技創新成果在企業內部的廣泛使用,從而使得這些技術成為了企業的核心技術,通過不斷地發展,最終形成企業的核心業務鏈,企業業務在獲得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鞏固著企業科學技術水平,這樣互補的過程,使得企業的技術創新結構更加穩定,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企業可以擁有具有高額壟斷利潤和規模經濟效益。企業的科技創新不能僅僅停留在機構和功能優化層面上的效應上,企業通過科技創新還可以提升企業整體素養,不斷增強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除此之外,企業在科技創新過程中能夠獲得投入和產出的非常規變動,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快速增長,同時還可以使得企業的技術創新系統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形成企業自身的技術優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二、企業如何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對核心競爭力的促進作用
(一)企業的高層領導應該樹立高度的科技創新意識
提升企業科技創新的地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以自主創新為企業的戰略基點,依據企業的區位特點,構建符合自身發展的科技創新機制,抓住重點,努力突破技術創新難點,消除企業科技創新的一切障礙。
(二)企業應該不斷強化其科研機構建設
企業應該根據自身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建設自身的科研機構,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狀況,在科技較為發達的地區設立研發機構,優化外部資源配置,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術體系,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企業應該進一步加大對產品技術科研環節的重視程度
針對那些具有較大關聯度和較強帶動作用的高科技技術含量的產品和工藝要持續跟進,不斷鞏固和發展現有核心技術體系。
(四)企業應該加大對新技術的的推廣和應用力度
傳統企業應該順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發展需求逐步淘汰一些相對落后的產能,實現向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升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而對于那些對資源和能耗具有較高依賴性的企業更應該重視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提升企業的經濟附加值,實現單位產品耗能和資源消耗符合國內先進標準。
(五)企業應該不斷強化其創新人才的隊伍建設
進一步行業領導階層的帶頭領軍作用,注重對新興人才的培養,給予優秀人才更多的便利條件,進一步提升對創新型人才的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最大限度地吸引創新型人才參與到企業的發展進程中,同時還要構建科學的人才獎勵機制,不斷完善企業的創新性文化建設,充分調動創新型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欲望。
作者:吳曉波單位: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第三篇 (一)加快構建農業科技創新的新體系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各級政府要根據農業科技的發展狀況和生產需求,確定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項目。制定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激勵政策,引導和調動各級、各類科技創新主體有針對性地參與科技進步。二是積極發揮農業科研推廣機構和企業的主體作用。繼續加強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充分發揮這支傳統力量的中堅作用,保證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和設施配套到位,形成以市、縣農業推廣機構為龍頭、鄉鎮農業服務機構為骨干、村級農業服務組織為補充的農技推廣體系。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管理、資金、市場上的優勢,支持技術創新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使龍頭企業逐步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形成一批涉及現代種業、食品加工、生物制劑、新獸藥、新農藥、新肥料的農業科技企業。要大力扶持“服務全過程”、“內容全覆蓋”的“保姆式”農業服務組織,形成貫穿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并利用他們與農民聯系緊、技術運用最直接的優勢,發揮“統分結合”的作用,通過統一投入品使用、統一生產技術、統一疫病防控、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包裝等,使先進適用的農業新技術在生產中得到廣泛運用。三是充分發揮農村科技能人的補充作用。以農業科技大戶為主體的農村科技能人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新興力量,農民最有需求、生產中最有效的技術革新往往來自于農村科技能人。要積極鼓勵農村科技能人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建立農村科技能人的創新評價激勵制度,對有突出貢獻的農村能人,要在政治上給榮譽、經濟上給實惠,提升他們的社會認可度,努力為他們營造鼓勵進步創新的良好氛圍。
(二)加快構建農業科技進步的新平臺
一是建立農技合作聯盟。“十二五”期間,要重點在16個方面加強聯盟,即農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糧油高產高效技術、蔬菜新品種選育及工廠化種苗技術、四青作物高效安全生產技術、設施農業(含養殖)高效安全可持續生產技術、蠶業生產新模式新技術、鮮食瓜果高品質高效益安全生產技術、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循環農業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新型農業機械開發、耐鹽作物工程技術、花卉苗木生產及園林技術、耐鹽綠化樹種引選及造林技術等,通過技術結盟和聯合攻關,實現產業鏈的整體突破,擴大科技成果的規模效應。二是創建研發示范基地。要瞄準高精尖項目,利用南通的資源優勢,扶持和鼓勵本地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園區、農科教機構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綜合試驗室,使其成為提升南通農業科技進步的領頭羊。要發揮傳統技術優勢,在糧油、肉制品、果蔬、水產品、林木等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上有所突破,爭創國家農產品生產加工研發中心,建成一批立足本地、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發平臺。三是加強農技人才培養。將農業人才培養引進列入市級人才培養與引進總體計劃,統籌推進。在人才的引進使用上,注重吸引高層次人才,大力引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產學研人才、院士團隊人才、省“雙創”農業人才等高端人才。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聘請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學科帶頭人等擔任企業兼職技術專家、技術帶頭人,建立研發機構,提高農業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2015年,所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都要建有研發中心。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農業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到園區、基地等一線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技術推廣工作,提高農業生產一線人員的科技素養。同時,全力建設南通農業人才培養孵化中心,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建立專業人才培養點,或實行定向委托培養,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農業產業化技術工人;引導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一線人才需求的全面對接。四是完善信息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各級各類農業網站、涉農科研網站建設及涉農雜志的編發工作,依托南通農業信息網、南通農業科技網及《南通農業》、《南通農業信息》等雜志及涉農高校圖書資料,建立集農業科技公共資源庫、農業科技研發成果信息庫等于一體的綜合信息平臺,完善農業科技成果、科技信息查詢、科技知識網上培訓等功能,逐步實現農業科技數據、科技文獻、科技成果等各類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使之成為農業產學研一體化的信息集散中心。依托南通農業物聯網示范園區,重點扶持建設省內一流現代農業智能化信息化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在項目管理、平臺建設、財政扶持上與服務平臺建設同步。
(三)加快拓展農業科技創新的新途徑
一要多途徑引進高新技術。在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拿來主義”是最好的辦法。要及時把握各領域、各專業的發展動態和信息,瞄準農業科技成果前沿,把一些最先進的農業高新技術和優良品種引進來。要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優先招引高科技含量、高投資強度、高附加值的項目。要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加強與市外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的密切聯系,可采取項目領銜、課題委托、平臺提供等各種辦法,借助外力,提升南通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多途徑研發高新技術。要加強自主創新力度,加大研發投入,研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和技術。要繼續加大科技攻關,培育出一批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品種。要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大優化集成力度,對單項技術進行優化整合,形成新的技術體系,使其更切合南通農業的實際。三要多途徑推廣高新技術。要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科技服務團、科技特派員、掛縣強農等為農服務模式,推動科技入戶;要積極組織廣大農業科技人員,通過送教送技到村、技術服務、科技講師團、科技直通車、遠程教育等多種方式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要充分發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等社會力量在新技術推廣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張平單位:江蘇省南通市農業委員會
第四篇 一、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經濟增長是人類賴以不斷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條件。因此,古今中外都對經濟增長十分重視。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是勞動、資本、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通過科技創新實施的。一項成果的科技創新,通過大面積的技術擴散,必然會導致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外貿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同時又牽動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如此循環往復,就會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取之不盡的源泉。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呈現遞增趨勢。目前,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60%以上。
二、科技創新是優化產業結構的主導力量
各國工業化的進程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都依賴于該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結構的升級意味著高技術的產業化,傳統技術得到適當的更替和改造;意味著勞動生產率和產出投入比例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升級,以科技創新為前提和動因,因為每當有科技創新出現和創新不斷擴散到生產領域的各個方面,勞動對象、生產手段、生產結果都會發生質的變化,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生產組織都要重新組合,其結果會進一步形成積累效應,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術組合,或者取代某些傳統部門,從而使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趨于高級化。四、科技創新可以抹平經濟危機的周期一項新的技術及其產品都有一定的周期性,要經過嬰兒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對于一個國家或整個社會而言,隨著技術周期的出現,其經濟也相應地出現一個增長曲線。從成長、高峰、衰退直至經濟危機。但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企業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在前一個產品還處于成熟甚至成長期的時候,就拿出銷售額的5%~15%,投入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新的產品又從嬰兒期、成長期開始上升。以此類推,一條條增長曲線相交,減緩了經濟增長走向低谷的趨勢,抹平了經濟危機的周期,所以說,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科技創新抹平了經濟危機的周期,把經濟危機的周期變成了經濟增長的波動,變成了經濟發展的節奏。五、科技創新的進程決定著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1995年底,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一份研究報告“世界經濟200年”,把1820—1992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在這五個階段中,凡是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正是世界新技術革命發生的時期。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袁正光發現了這一現象,并增加了第六個虛擬的時期。第一階段:1820—1870年,為“起步期”。英國一馬當先,世界人均產值增長40%。這一階段正好是蒸汽機革命時期,以及經濟自由化開始。第二階段:1870—1913年,為“和平繁榮時期”。美國崛起,經濟增長速度比前期加快1倍。這一階段正好是電氣革命時期。第三階段:1914—1949年,為“凄涼時期”,也稱“艱苦時期”。兩次世界大戰,一次經濟大蕭條,但經濟仍然增長40%。第四階段:1950—1973年,為“黃金時代”。美國一路領先,世界財富增長是上一階段的3倍,人均收入翻一番。這一階段正好是無線電、電子技術革命時期。第五階段:1973—1992年,為“調整時期”。兩次技術革命的間歇,世界經濟也呈明顯上升。第六階段:1993—2013年,為“更美好時期”。數字化信息革命將把世界經濟推向一個新高潮。這雖然是一個預測的時期,但其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作者:賈永莉單位:西山煤電(集團)有限公司屯蘭多種經營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