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研究水資源污染與科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水環境與水生態現狀
1.1江河湖庫污染日趨嚴重
近20多年來,伴隨經濟高速增長、人口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加速,我國污染負荷排放量逐年持續增加。盡管國家對環境保護十分重視,環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我國工業當前仍處于高耗高排的發展階段,治理速度遠遠滯后于水體污染速度,加之我國目前對污染控制的監督和執法力度不夠,導致大量廢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湖泊,造成我國總體水資源質量呈現惡化發展趨勢。
1.2水土流失問題突出水土流失生態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從成因分析,水力、風力、凍融侵蝕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形式多樣,分布類型復雜,治理難度較大。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草場沙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牧區草原沙化嚴重,全國牧區2.25億hm2可利用草原中有90%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一些生態嚴重惡化的地區,河流斷流、湖泊干涸、濕地萎縮、綠洲消失,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一系列嚴重影響。1.3河湖濕地萎縮及生態功能衰退我國江河斷流、河湖濕地萎縮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在北方缺水地區,生態用水被肆意剝奪,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1.4地下水超采與污染嚴重由于地表水資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加劇,我國地下水超采現象十分嚴重。據統計,全國以城市和農村井灌區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區數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56個發展到目前的164個,超采區面積從8.7萬km2擴展到18萬km2,引起地面下沉、水質變硬、海水倒灌等嚴重生態問題。在地下水量大量超采的同時,城市地下水污染問題也十分嚴重,在全國調查的118個城市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輕度污染,僅有3%的城市地下水基本清潔。
2水資源治理對科技發展的需求
2.1應用基礎研究方面
在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條件下,如何既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又能維持水域生態系統健康,這是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中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對于不同流域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通過水資源配置、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綜合研究確定,其中包括研究不同河流的生態需水量、生態系統的健康評估準則以及關鍵技術的研發。水利水電工程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但與此同時,工程也對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當前迫切需要系統開展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效應及評價方法研究,重點研究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特別是水利工程對于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小水電作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當前發展迅速。如何減輕小水電工程對于溪流生態的負面作用,也急需加強規劃評價研究。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需要開展城市化發展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所引起的水土流失、非點源污染等水環境與生態問題的研究,建立起水土資源綜合規劃的科學方法。洪水資源化利用已經在我國受到廣泛重視。迫切需要將洪水資源利用、防洪減災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系統的技術體系。水環境與流域生態的保護和修復涉及因素復雜,迫切需要開展水環境與水生態價值、水污染與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計量、水環境保護效益定量評估、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等涉及生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
2.2應用技術研究方面
長期的治污實踐表明,依靠局部的、單一的污染物控制和點污染源治理難以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復雜的區域性和流域性重大環境問題,迫切需要開發在區域(流域)尺度上系統的、綜合的水污染防治技術,建立起區域和流域尺度的水污染防治體系。在具體治理技術上,需要根據我國水污染的趨勢和特點,系統開展對城鎮生活污水治理技術、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技術及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的開發研究,同時加大污廢水資源化處理的力度。在水土保持方面繼續加強對土壤侵蝕研究,加強水資源與土壤資源的同步高效合理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建立起以降雨地表徑流調控和水土資源同步安全、合理、高效利用技術為核心的水土保持科學技術體系。在河流走廊生態修復方面,在充分調查分析人類活動對于生態系統脅迫的基礎上,研究開發與生態友好的水利水電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法和水庫及其他工程調度運行模式,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設計、自組織,自我修復功能,在滿足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加強水域生態監測系統技術研究與開發,實現從水質監測系統向水域生態監測系統轉變。使水污染蔓延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緩解。20世紀90年代初,可持續發展原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人們開始努力將發展與環保協調起來,以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控制替代末端治理逐步成為各國環境與發展政策的主流。近年來,對于循環經濟理論的探索又成為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熱點。
作者:龐淑清單位: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梅里斯鄉政府水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