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中學語文教學的領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要想讓教師真正重視起來,要做的是轉變他們的思維方式。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耐心。再次,效益在我看來就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達成和“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特點的展現。我們不必要將“效益”看得過于高深,認為它一定是在要求“完美”的課堂,這樣的理解就錯了,而且會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
其實,只要按照課程標準上好每一節課,在心中牢記自己是在培養學生就可以了。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課程。這就是說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文本中“字、詞、句、篇”所包含的工具性,也得重視文字中所隱藏的“情、理、義”。語文課堂上,解決“工具”倒不是難事,但是想要解決“人文”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也許有的教師要說:“這有什么難的啊?只要老師善于引導,抓住文章情感的切入點,激發孩子的情感細胞,情感還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啊。”是的,文本中的情感是可以通過教師的努力在四十分鐘內得以顯現,學生也能夠在課堂上有個感性上的認識。可是,學生在四十分鐘內獲得的情感體驗能夠持續多久呢?
學完了《我不是最弱小的》,學生都懂了“愛護弱小”,可在公交車上,看著比自己小的孩子站著,選擇的卻是把臉扭過去;學完了《長江之歌》,學生懂了“熱愛祖國”,可在升國旗的時候,卻總是在交頭接耳;學完了《學會感恩》,懂了“感謝”,可在獲得別人幫助的時候卻仍是“謝謝”難出口……課堂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了、體現了,學生的情感噴薄了,于是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一節有效的課堂了。是的,就這一節課,就這四十分鐘來說,效果有了。可這效果只能是暫時的,當下一個四十分鐘過去后,前一個四十在學生腦中就開始模糊了,再過一個四十分鐘呢?接下來就是一天、兩天,一周、兩周,一月、兩月……在這期間,學生接收著一個又一個的情感,接收著一個又一個的道理,也在遺忘著一個又一個的情感,一個又一個的道理。一段時間之后,你還能說,你的那節課有效果嗎?
我們語文教師千萬要記得語文學科的一個特點———長效性。我們要通過我們的教學讓學生獲得成長,心理上的成長、情感上的成長、理智上的成長……這是我們的責任,任重而道遠的責任。努力吧,親愛的語文教師。我們要讓學生從課堂上的“懂了”真真正正走向生活中的“懂得”。
作者:李玲娟單位:河北省平山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