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有機化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從結構上認識有機化合物的基本框架
由于有機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碳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四主族的元素。最外層有四個電子,不容易失去也不容易得到。原子間常以共價鍵的形式結合成長短不一的鏈狀和形式不同的環狀。導致有機化合物在種類數上遠多于無機物。而且有機物中的每一元素都表現出不變的化合價如碳原子永遠是四價,氧原子為二價,氫原子總是一價,使得有機化合物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都能燃燒,熔點低,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穩定性差,反應速度慢。而反應產物復雜。又由于碳碳鍵的連接類型不同。導致有機化合物的性質也不相同,可將有機化合物分為開鏈烴(飽和鏈烴和不飽和鏈烴(烯烴和烷烴))和閉鏈烴(脂環烴和芳香烴)初步形成有機化學基本框架。
二從規律中掌握相關知識
(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深奧的東西明顯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摸索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意識地教學生從規律中掌握相關理性知識。有機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機化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而烷烴的命名則是有機化合物命名的基礎。因此講好烷烴的命名,使學生掌握好命名原則。這點對學生學好有機化學尤為重要。所以開始講烷烴命名時應將學習進度放慢一些,多列舉例題反復練習。讓每個學生把系統命名的規律都掌握,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而課本講命名的步驟不太好記,教師自己編寫口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掌握了知識。烷烴的命名口訣為“選定長碳作主鏈,按照碳數稱某烷,支鏈近端為起點,主鏈依次把號編,支鏈名稱寫中間,阿拉伯數冠于前,支鏈名稱若相同,合并起來為二三,支鏈名稱若不同,復雜在后簡在前”。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熟練掌握了烷烴的命名,從烷烴的命名中掌握規律,運用到烯烴和炔烴中去,差別僅在選主鏈上,前者為“長碳鏈”后者為“含雙”或者是“含三”上,以至于后面的醇、酚、醚、醛、酮、羧酸的命名都可以用此規律,駕馭這種規律為以后各類有機化學的命名打下了基礎。
三從教學中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教學中巧妙的設置疑問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如講“苯分子機構”時先向學生介紹苯的分子式(C6H6)和結構式。然后回顧烷烴和烯烴的化學性質。根據苯的結構式向學生提問。苯能使高錳酸鉀褪色嗎?根據已有的知識學生都回答:“能”接著通過演示實驗,證實回答是否正確。結果不褪色,學生的頭腦中就可以產生疑問。他們急于尋找原因,在恰到好處的進行解釋這樣學生就會聽得很仔細,興趣很濃厚。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通過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要]有機化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盡可能的全面提高學生的有機化學綜合素養是有機化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認為電子理論對有機化學中的離子型反應的發生、反應位點、活性都有非常好的解釋作用,在教學實踐中使用電子理論教學法有助于把眾多分散的有機反應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電子理論就是它們的主線。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的插入化學史的內容豐富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化學安全觀念在化學中同樣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認為在課程中有必要引入相關的安全知識,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關鍵詞]有機化學教學;電子理論;化學史;安全意識
有機化學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1],是化學、化工、藥學[2-4]、醫學、食品[5]等眾多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涉及的專業面和學生面都很廣。如何上好有機化學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有機化學素養是有機化學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有機化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程,涉及眾多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和大量的有機反應,并且有機反應的變化非常豐富、應用及其靈活。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如何通過學習有機化學這門課程使學生具有較好的有機化學的思維和素養,對有機化學教師而言是極具挑戰的。通過多年的有機化學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有機化學課程中必須抓住主線,利用有機反應中的電子理論[6,7]把眾多復雜的有機反應進行整合,如親電加成、親電取代、親核取代、親核加成等。反復利用電子理論對這些反應進行系統的講解,使學生在本質上理解反應的為什么發生、如何發生及其反應結果。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相關化學史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他們的全面素質,以及在課程中加強安全意識的教育都不容忽視。
1在有機反應中引入電子理論進行教學
在講解有機反應過程和反應活性等知識內容時,引入電子理論教學,引入較為合理的邏輯概念,有利于學生對有機反應本質的理解和反應活性之間的差別。有機電子理論是用正負電荷吸引的性質,來說明化學反應的發生方式,即發生的位置和順序,發生的難易程度。因此,它把分子中電子攜帶的電荷分布情況,也就是以電子密度作為基礎概念來思考化學反應。電子密度的大小、增量已被量子中的理論計算和物理測定所證實,并獲得化學界的承認。化學家中把這種電子密度當做類推的基本概念,廣泛用于說明和理解各種化學現象。電子理論認為,分子中,電子(攜帶負電荷聚集的位置,即電子密度大的位置),容易與攜帶正電荷的試劑(親電試劑具有吸引電子的性質)發生化學反應。反之,電子密度小的位置容易與攜帶負電荷的試劑(親核試劑,具有排斥電子性質的一方)發生化學反應。利用電子理論能夠輕而易舉的解釋有機反應中的離子型反應,而我們大學有機化學的教學當中,大部分反應是離子型反應,如親電加成反應、親核取代反應、親電取代反應、親核加成反應等。當然電子理論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學生在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很難理解電子密度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逐步為學生打下一定的物理基礎,如電子-電子云-電子密度等概念,使學生能夠從微觀的角度、物理的角度去理解有機分子、有機原子,同時強化電負性、誘導效應、立體效應、共軛效應等概念,讓學生從高中學習化學的思維中轉變過來,使用一種全新的有機化學微觀思維方式來理解反應為什么發生、為什么在這個位點最容易發生、反應活性變化等現象。從而從本質上理解反應,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舉一反山,真正達到學習有機化學的目的。
2在課堂中引入化學史教學
[摘要]金屬有機化學是有機化學專業的一門分支學科,開設金屬有機化學課程體系對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起到關鍵的作用,同時有利于滿足地方高校對金屬有機合成及應用的需要。文章從金屬有機化學課程的作用、教學目標及任務、教學方法及手段、相關教材及師資隊伍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分析。
[關鍵詞]金屬有機化學;課程建設;人才培養
金屬有機化學課程是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交疊的一門分支課程,它是在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相互滲透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主要涉及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相關反應。縱觀金屬有機化學的發展充滿了大量的意外發現。早在1827年,丹麥藥劑師Zeise用乙醇和氯鉑酸鹽反應而首次合成了金屬有機鉑化合物。之后,科學家們通過不同的方法合成了大量的金屬有機化合物,并研究其在催化,材料等領域的應用。隨著研究的深入,已經有許多科學家涉獵這方面的研究,自1963年以來,已有20多位科學家獲得了金屬有機化學方面的諾貝爾化學獎。由此可見,金屬有機化學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并不斷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這也體現了在高等院校開設金屬有機化學課程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將從開設金屬有機化學課程的作用,教學目標與任務,教學方法與手段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探索和分析地方高等院校開設金屬有機化學課程的意義。
1金屬有機化學課程的作用
金屬有機化學作為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的交叉學科和分支學科之一,通常是普通高校高年級本科生的選修課程以及無機專業和有機專業研究生的必修課程。該課程涉及的基本理論較深,特別是一些理論需要借助無機化學理論來理解,同時也要有機合成功底,因此這就需要學生要正確掌握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如有有機化學中的各種合成策略及無機化學中的各種配位場理論,晶體場理論及十八電子規則等。因此,通常高校在制定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時將會首先開設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課程,而金屬有機化學作為選修課程供有興趣的同學學習,本科生對金屬有機化學課程學習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夠掌握基本的金屬有機化學理論和相關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即可,這能為他們今后考研打下基礎。而對培養研究生而言,特別是對于金屬有機合成及金屬催化專業研究生,這門課程的開設能夠極大地增強該專業研究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利用相關知識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具體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金屬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與任務
[摘要]大學生即將成為建設祖國和世界的中堅力量,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高度與方向決定祖國未來的發展的高度與方向,故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不容忽視。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推進思政建設,以“旋光異構”一章為例,分別從旋光異構體的發現、旋光異構的性質、對旋光異構化合物的重視、化學反應中旋光性的應用四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融合。
[關鍵詞]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旋光異構;愛國精神
隨著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新一輪興起,深刻影響著人們現在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發展方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量和信息獲得性顯著增加,而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引導青少年學生對信息的辨別、吸收尤為重要。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1]。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即將成為建設祖國和世界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思想高度與方向決定祖國未來的發展的高度與方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課程思政對于大學教育至關重要,不僅在思政課堂上,專業教學中也需要將專業知識與思政育人相互交融,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有紀律的四有青年。在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中推進思政建設,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根據所講章節內容以多以案例形式講授愛國主義、實事求是、嚴謹科學作風、科學發展觀、綠色經濟、理論聯系實踐、資源開發與保護、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思政元素。本文以旋光異構一章為例將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分別從旋光異構體的發現、旋光異構的性質、對旋光異構化合物的重視、化學反應中旋光性的應用四個方面與思政結合授課。
1“旋光異構”課程思政目標
1.1本章專業課程目標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旋光異構體的發現史;掌握對映異構與分子結構的關系;掌握對映體、非對映體、外消旋體、內消旋體等基本概念;掌握旋光異構化合物的性質;了解環狀化合物及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了解外消旋體的柝分原理及方法。
[摘要]有機化學實驗課程在有機化學理論課程教學中發揮重要輔助作用,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認真的科學態度以及高效的思維方。有機化學實驗是化學類專業的基礎實驗課程,結合我院化學類專業的實驗教學特色,立足于有機化學實驗課程體系,從注重學生實驗能力的全面培養,精心安排實驗項目,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有機化學最新研究成果,滲透綠色化學理念,實施翻轉課堂,對有機化學實驗課程進行改革,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改革;探索
1前言
進入疫情后時代,社會經濟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大學生就業人數在逐漸發展擴大,學歷優勢漸漸弱化。用人單位和科研院所對于大學生的要求,也由以前“看成績”逐漸轉變到“重技能”。化學本身就是一門具有實驗性質的學科,科學研究在工作和研究生學習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高效率的基礎上進行有機化學實驗課程,培養和滿足社會的需要,該問題在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改革中,亟待解決。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是在化學本科專業基礎教育階段所需要進行的一門實驗性課程,是廊坊師范學院化材學院化學、材料化學、應用化學三個學科專業的一門本科必修課。有機化學實驗作為重要教學環節,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基本學習能力和科創能力[1],在有機化學理論和實踐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今,化學專業中有機化學實驗課程和有機化學理論課程相輔相成,通過有機化學的實驗課程學習,進一步掌握有機化學理論課所學知識,直觀形象且容易引發學生學習積極性[2-4]。然而,在實踐性的教學中,對于許多的理論知識,學生們雖然在進行理論課的教學中已經基本掌握了,但為鞏固一些基礎的實驗,在進行這方面的教學中仍單純重復了理論課的內容,學生感覺沒有新鮮感,難以發揮其創新創造能力。針對這一特殊情況,許多高校都在積極推進有機化學實驗教育的改革與探索,希望這些有機化學的實驗教育既能夠完成其傳統課堂教學的任務,又有可能夠很好地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及其實踐操作動手技巧,培養新新時代的人才。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學術院所科研機構和個別專業技術院所的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到SCI等著名學術雜志上。然而,高校本科生對這些課題的研究成果了解甚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實驗教學中缺乏前沿性研究成果介紹,學生們仍然正在繼續重復最基本、最簡單的有機合成反應,思考性和啟發性不夠。這樣的社會現象嚴重地阻礙了我們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動力。因此,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改革應確定與科研工作相結合,引導學生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和深化所學的理論基礎知識,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思維創新。
2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改革依據
在1999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進文化素質進行教育,培養學生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經濟建設,做我們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將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實現我國優秀文化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目標的一項重大長遠戰略。《決定》的出現,標志著素質教育理念已經形成了系統的思想[4]。素質教育以促進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及其經濟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現實需求作為其基礎,以培養和提高我校全體青年學生的綜合基本素質作為根本教育目的,把培養和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作為其教育的一項根本特點。有機實驗課程改革將依據國家教育改革要求,全方位貫徹素質教育這一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