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幼兒教育中的情感需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師對幼兒的關愛,比如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會對幼兒起著暗示的作用;這些會給孩子帶來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就滿足了幼兒歸屬和愛的需要。
鼓勵幼兒,滿足幼兒成就感的需要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說過,“每一次的成功體驗都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上面的故事中,教師“拉小女孩手”的行為,對小女孩來說就是一次“成功的體驗”。所以,教師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應該多多鼓勵幼兒、對幼兒的行為給予正確合理的“評價”,使他們每天都能體驗到“成功”。首先,教師為幼兒創設的(幼兒園)環境要使孩子感受到溫馨、安全、寬松和舒適。只有當幼兒的“這些情感感受”被滿足時,他們才能產生快樂的情緒,身心才能健康的發展。其次,老師要了解孩子的個性,要實施個性化的教育。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幼兒教育也要因人而異。第三,滿足幼兒合理的情感需要,需要幼兒教育工作者能夠準確及時的把握幼兒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保持耐心和細心,“蹲下來”以幼兒的視角,發現他們眼中的“興趣”,讓他們在興趣中體驗“成功’。
設計游戲,使幼兒活動的需要得到滿足
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應貫穿始終,目的是為了給幼兒更多的活動機會,讓幼兒自主自愿的進行游戲,產生愉快的感受。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獨立地“做一些事情”——許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這種需要,喜歡“用大人的思維”約束孩子的各種“行為”,其實這么做是錯誤的。當孩子的自由受到限制,孩子受挫感就會隨之產生,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順從”,表現出對抗的行為。另外,在同伴交往中,游戲仍然具有其他活動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在幼兒的“合作”游戲過程中,他們互相討論情節,分配角色,確定共同遵守的“規則”,有時還想象能用什么東西替代情節中一定要用的真實物品——這些都是開發智力的,是提高幼兒動腦動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學前兒童,探索各種事物的主動狀態,是他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前提,也只有在游戲中幼兒才會得到這樣的鍛煉和提高。
消除焦慮,讓幼兒學會適應不同環境
對于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初次離開父母,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分離焦慮感。18個月左右的幼兒,第一次“離開父母”,很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感。但如果他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能夠得到關注和愛護,處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那么,一段時間之后,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從心理上接受新的環境。因為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滿足,自然減少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而產生的焦慮感。
相反的,如果幼兒入園后不能得到情感需要的滿足,幼兒就會因為得不到相應的關心和照顧,產生不安全感。情緒也會不穩定。這時的幼兒多數會表現出抗拒或哭泣的行為,一段時間過后,幼兒的哭泣雖然會停止,但情緒依然緊張低落,表現為不主動與人交往,不玩耍嬉笑。其實,幼兒的上述表現是其自我保護的一種防御方式,孩子以不愉快方式表現出的這些行為并不是孩子的過錯,因為他們在情感上得不到回應,而這種心理暗示的傷害性后果將長久籠罩著幼兒。所以,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教師應該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科學合理的外部環境。綜上所述,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幼兒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要,為他們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滿足幼兒合理的心理需要,以充滿愛的智慧和行動,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作者:王海旭單位:吉林師范大學遼源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