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滇劇納入地方學校音樂教育重要性淺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云南本土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的滇劇被譽為“滇粹”“省粹”,流行于云南漢族居住區,是由絲弦(源于較早的秦腔)、襄陽(源于漢調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調)等雜調小曲的多種聲腔的戲曲劇種,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間先后傳入云南后吸收當地語言(昆明官話)和民間曲調(豐富的板式調式和雜腔小調),逐漸發展形成濃郁地方特色的漢族戲曲劇種。把滇劇納入地方學校音樂課堂教學、納入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是非常必要的,把本土的滇劇資源文化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成果等。為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學改革特色課程理念,同時更好地推動滇劇文化保護傳承并向前發展,積極發揮地方學校音樂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承傳中的重要作用。
一、滇劇納入地方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1.促進學生對地方滇劇文化的了解
滇劇是云南地域文化的滇粹,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滇劇在200多年來的歷史發展中流派紛呈,劇目眾多,名家輩出,具有豐厚的歷史積淀和地域文化底蘊。在高校開設滇劇課程,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滇劇發展歷史、了解本土豐富的資源文化遺產,增強學生對地方戲曲藝術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多元文化價值觀的認知意識;增加學生對該地域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以及滇劇戲曲風格特色的了解,開闊學生的文化藝術觀,激起學生對滇劇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傳統地方戲曲藝術的積極性,為將來培養更多的滇劇人才和滇劇觀眾,實現傳統地方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授課內容可以選擇滇劇的經典代表劇目,例如來自昆曲、秦腔、川劇和京劇的移植曲目《大賜福》《秦香蓮》《十字坡》等。還有一部分可以選擇云南本土創作、改編的劇目:《逼死破》《黑龍潭》《收漁打子》等。學生通過欣賞和學習滇劇作品,增進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
2.對滇劇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廣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地方學校的音樂教育基本是沿襲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以及國內專業音樂學院的教育體系,地方學校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方面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不足,特別對傳統的地域性文化教育,教學模式單一,學校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識還存在偏狹,又因滇劇的戲曲藝術特點:要求藝術綜合性較高(文學、音樂、舞蹈、武打、身段、形體等手法集于一體);戲劇性較強(劇本強調故事情節有完整性,人物性格突出鮮明,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富于變化的情節,強烈的戲劇效果);特殊的時空觀(在劇情安排和舞臺調度上,采用虛實結合的夸張手法加以表現);藝術手法的程式化(特有的結構形式和表演方法,有規范化的動作與套路、唱腔布局及變化規律等)。地方學校遲遲難以把滇劇納入課程教學體系之中。隨著社會經濟以及多元化文化快速發展,滇劇演出的程式化、慢節奏難以適應當下快節奏生活,面對電影、電視、互聯網快速發展普及,多元文化的娛樂消費形勢沖擊,滇劇的觀眾群體日漸式微甚或出現斷代、流失等嚴重問題,本土傳統地方文化的“邊緣化”,尤為令人擔憂。喚起民眾對本土傳統文化的重視自覺性,必須從孩子抓起,培養小學生從小熱愛滇劇的興趣,地方學校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理應為推動地方基礎教育及服務地方音樂文化,培養地方合格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起到傳承和弘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畢業后的師范生在今后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中起到積極推廣、普及滇劇藝術,讓每位學生都會唱滇劇中一些唱段,給中小學生提供接觸優秀的地方傳統文化的良好契機,增強他們對保護優秀傳統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讓學生樹立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責任心。云南各地都有滇劇歷史發展的文化底蘊,地、州、市都曾經設置過地方滇劇團,地方上都擁有優秀的專業滇劇演員、滇劇代表性傳承人和票友。云南地方學校的教學環境和土壤特別適宜滇劇文化生長,不僅發揮地域優勢,還豐富教學內容,引進地方滇劇專業人才進校授課,培養青年學生對滇劇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地方學校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對滇劇藝術文化的宣傳,讓其他省外的中小學生也能了解云南滇劇藝術的魅力、了解云南的文化,這就是地方學校音樂教育傳播快、覆蓋面積廣的作用。因此,把云南的滇劇納入地方學校音樂教育有利于傳承保護地方文化遺產,讓青年學生能夠樹立起自覺保護地方滇劇的意識,同時使地方學校音樂特色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教育體系建設更加豐富和完善,促進地方學校教育改革的健康發展。
二、滇劇納入地方音樂課堂實施的教學思路方法
1.構建地方特色音樂教學模式
創新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及方法,去激發學生對滇劇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高等師范音樂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來。無論在高等師范音樂專業課的教學還是全校的公共藝術選修課中,都要注重構建與培養教學目標、指導思想原則,凸顯地方特色課程體系結構,合理安排課程設置,完善師資隊伍。讓高等師范音樂教學內容多元化與本土文化得以有機結合,地方學校音樂教學法體系不斷更加完善。
2.精心設計培養方案
精心設計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編創教材以及靈活把握與使用根據地方學校辦學定位及音樂專業培養目標,結合所在地區傳統滇劇戲曲的現狀,重視地方學校音樂教學特色課程建設和學生地方音樂文化素質的培養,以便將來更好地服務地方音樂教育。注重地方傳統滇劇戲曲教學的實踐探索,修訂教學計劃。如:在原來的方案和大綱的基礎上新增設《滇劇鑒賞》《滇劇藝術文化概論》《滇劇名段學唱》《滇劇表演基礎》《滇劇形體舞蹈》等。邀請省內各級劇團的表演藝術家及滇劇專業教師聯合編寫地方特色的教材,精心篩選經典曲目編入教材。如《滇劇鑒賞》,所用教材可采用傳統優秀劇目做教材和音像資料。在《滇劇名段學唱》的教材選用上,把好聽唱段及經典的折子戲等編入教材中,充實教學內容。編制制作一套地方學校教材及音像VCD資料,教師需有計劃,系統性地整編教材及資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引導,靈活把握好教及使用教材,讓學生對滇劇產生興趣,慢慢地達到熱愛滇劇。
3.聲樂作品創作中納入滇劇音樂元素,豐富聲樂教材內容
鼓勵音樂創作者在聲樂作品創作中納入滇劇音樂元素,讓新創作的聲樂作品充滿了濃郁的地方滇劇音樂元素風格,繼承傳統的戲曲與當下審美情趣相結合。如:在高等師范音樂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滇劇音樂元素融入音樂作品的創作中,讓現代音樂元素與滇劇中的聲腔、曲調、程式進行融合與交織,對當下的歌曲形式、內容、內涵審美等得以豐富和充實,讓更多的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關注和學習滇劇,繼承和發揚滇劇文化藝術。
4.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
滇劇具有較高的藝術形態,講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的舞臺綜合性表演藝術,教師教學離不開運用多媒體資源教學手段,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更加容易讓學生直觀地進行模仿滇劇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舞臺表演的“四功五法”,同時更加直觀地加深了學生對滇劇劇目思想內涵的了解,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滇劇的故事內容及一些歷史知識等。通過多媒體手段教學對滇劇的曲目和劇目教學,使學生從“聽、觀、唱、表”等直觀欣賞中獲得了一定的感性認知,再把視頻中的唱腔、身段表演進行模仿,從而獲得他們自身的實踐體驗,進而激發學生對滇劇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滇劇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多媒體教學模式是高師學生學習滇劇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
5.地方劇團與地方學校合作
建立傳承保護基地,尋求共同發展途徑新中國成立后,各地不斷建立地方滇劇團,云南省自50年代以來,90多個縣(市)區都曾有建制的滇劇團,也曾常年開展演出活動,甚至在鄉鎮上也有業余滇劇組織活動。到后來的大部分地方劇團都解散或撤并,到2007年,全省專業滇劇團只有云南省滇劇院、玉溪市滇劇團、曲靖市珠江源演藝中心滇劇團。由于當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文化消費的多元化,喜愛滇劇藝術的觀眾越來越少,在傳承滇劇的藝術道路越來越艱辛,因此走滇劇團與地方學校合作的道路,共同建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把滇劇引入高等師范音樂教學課堂,充分把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注入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資源,讓師資、課程、教材等體系的建設不斷完善。在教學師資方面上,采取資源整合,內外并舉之路,聘請滇劇團的藝術家進校授課和辦講座,培養年輕的音樂教師到外地學習進修。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開設滇劇興趣班,成立滇劇社團,為學生言傳身教。不斷開展校園滇劇表演文化活動,各地方的高校之間經常舉辦滇劇藝術展演交流活動,增進學生學習滇劇的熱情和喜愛,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給校園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不斷地培養大批青年滇劇人才和推動滇劇觀眾的持續成長,同時調動滇劇演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開展“滇劇進校園”活動,邀請知名專業演員為廣大的師生進行校園文化演出活動,普及滇劇藝術魅力,這樣學生近距離欣賞滇劇藝術,使他們在耳濡目染的氛圍中逐步接受地方傳統文化的熏陶,慢慢地培養出更多的學生觀眾,同時為滇劇的傳承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6.教學和科研相結合促進滇劇傳承與發展
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與地方劇團的演員共同在教學改革中有力推動科研,在教學和改革中發現問題并進行研究,滇劇課程建設研究、學科建設研究、滇劇保護傳承的研究、滇劇繁榮發展戰略研究、滇劇創作研究等內容。對地方資源整合,共同合作,積極申報國家、省級相關的課題,撰寫相關的論文等,開展地方滇劇藝術學術研討會、專家座談會等,共同探索滇劇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道路。校園是傳播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非遺進校園不僅能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心,同時也能讓中國傳統文化持續發展,代代相傳。
作者:董晶 單位:昆明市五華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