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生閱讀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巧妙導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圖片導入。對于小學生來說圖片比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與趣味性,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與動力。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所配插圖并收集相關的圖片,以圖片來導入,這樣更能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們可以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現桂林山水風光圖,學生如臨其境,為圖片中優美的風景所吸引。這時,我們可以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如何來描寫這優美而壯麗的山水風景呢?這樣自然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本的閱讀上來。
2.音樂導入。音樂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在渲染氛圍上具有重要作用。將音樂與文字結合起來,能夠將那些語言所難以描繪的情感、意境等傳達出來,這使得教學更加富有情感性與藝術性,這不失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探究動機的重要手段。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收集相關的音樂,通過歡快的節奏來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刺激學生的聽覺,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快樂閱讀。
3.懸念導入。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正是推動學生產生源源不斷學習動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來設計富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問題,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制造認知懸念,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閱讀動機來展開主動而積極的閱讀活動。
二、確立地位,引導學生主體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互動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閱讀實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閱讀的主體,以往的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思想與思維代替學生的行為,學生只是機械而被動的參與者,學生根本沒有閱讀的機會,將閱讀課上成了教師條理分析的講解課,這樣的閱讀教學注定是失敗的。新課改下的閱讀教學所要構建的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型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教師發揮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展開主體閱讀,在閱讀中生成獨特見解,實現個性化閱讀、創造性閱讀。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閱讀,更為重要的是要保證學生閱讀的空間,也就是說要保證學生思考的獨立性與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就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實現與文本的對話、作者的互動。因此,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將文本與特定的場景、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閱讀時才不會只是就字面來理解,而是能夠將文字與特定的社會環境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才能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與心靈互動。
三、質疑問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問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發展進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問題,讓學生帶著特定的問題來展開主動閱讀,讓學生的閱讀更有針對性。同時通過提問,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減少無效教學,讓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提問的方法為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幫助學生不斷探尋,進而解決問題,形成有效的思維能力。教師的提問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提問要注意時機。要選在學生思維關鍵處提問,以便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撥云見日,忌不分主次、滿堂亂問。
2.提問要精心設計、富有創意。簡單的“是不是”的提問并不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必須要精心設計提出的問題,最好提富有創意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緊張的思維狀態。
3.更為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問。閱讀不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問題,更為重要的還是一個學生自主提問、自我分析與解決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要讓學生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戰,善于質疑,勇敢地提出問題,這樣才能將學生的閱讀推向高潮,讓學生的閱讀更有成效,更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培養習慣,幫助學生學會閱讀
良好的習慣會讓學生終生受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學生的閱讀是在和諧而融洽的氛圍下展開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難,堅持到底,以達到預定的閱讀目標。這樣的閱讀是主動、快樂而有效的,這正是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
1.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閱讀中也是如此,只有展開充分的預習,學生才能發現問題,并運用自己的知識來解決部分個體可以解決的問題,進而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以便在教師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聽課,這樣更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閱讀與思考是一個有機結合體,只閱讀不思考就是白讀,并不能促進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提高。要讓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好習慣,這樣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達到深層次的理解。
3.養成動筆的良好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動筆的好習慣,在閱讀中不管是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或是優美的語句、精彩的段落,抑或是有不同見解與獨特感受,都要善于動筆,用筆來進行標記,用筆來記錄自己的心得與感受。
4.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在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不要急于問別人,而是要學會利用工具書,這樣許多問題學生都可以自己來解決。
作者:劉文國單位:河北省灤平縣灤平鎮中心校瓜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