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多媒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多媒體化抽象為具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小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很多抽象的描述和文字僅靠教師的語言講授學生是很難充分理解的,而多媒體可以用形象直觀的圖像解釋抽象難懂的文字,展現圖、文的交相呼應,通過視覺化效果,使得教師能夠向學生深入淺出地講授抽象的內容,化難為易,幫助學生解決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等方面的困難,突破教學難點,使教學方便、生動、高效。例如,教師在講授《爭論的故事》一文時,可出示一張兩人在爭論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問:“從圖中你能看出什么?”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說道:“從圖中人的穿著可以看出時間是古時候,從表情可以看出他倆都很生氣,從山、樹木、房子可以看出地點是在小山村。”一張圖片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把時間、地點、人物看出來。根據學生觀察的結果,教師開始提問:“你們想知道這兩個人是什么關系嗎?他們為什么生氣?”這樣通過圖片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也引出了教學的重點。教師還可將兩人爭論的話語設計成課件,把內容進行提煉濃縮,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會到“反問句的使用”會讓爭論更激烈,更具有說服力,這樣學生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重點。在進行古詩教學時,經常會碰到一些需要重點分析的字詞,但很多小學生無法理解,而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就可以突破教學中遇到的這些難題。例如,“兒童疾走追黃碟”中的“走”字,“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字,可以使用多媒體再現詩中形象,把學生引入古詩的藝術境界中,學生在情境中自然就理解了關鍵的詞語。多媒體還可以將說明文中的抽象描述視覺化,幫助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用詞。例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時,僅靠課本中的一張圖片學生無法理解爬山虎生長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爬山虎生長的環境,它的腳長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向上爬的過程。這樣,不僅學生對課文本身產生了興趣,教學的難點也同時被化解了。
二、多媒體激發情感,實現入“境”解“意”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只有通過入“境”才能解“意”。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撥動學生的“情弦”。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再加上時代背景的差異,有些課文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小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借助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文本所描寫的特定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入“境”生情,從而觸發、喚醒和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準確把握和理解文本的意蘊。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記敘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長街送別敬愛的的感人場面。但由于學生年齡的原因,要想深刻感受還有一定難度。因此,可借助多媒體,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當講到的靈車緩緩開來,人們悼念總理時,教師可播放人民在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紀錄片,讓學生在觀看中體會人民的悲痛心情,并進而產生對總理的無限崇敬和愛戴之情。這樣,學生帶著這種感情朗讀課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也就落到了實處。當然,教師必須意識到多媒體不是萬能的,多媒體效用的最佳發揮離不開教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教師要不斷修煉解讀文本的功力,準確地把握“語文味”,采用恰當的方法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文本情境中去。
三、多媒體啟發多種感官,培養思考力和想象力
“在閱讀教學中應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兒童心理特征,通過多媒體集圖、文、聲、像的綜合表現功能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讀寫結合,同時多媒體的放大、動靜結合功能有助于學生觀察和理解課文。”[1]教師適時、適度、適當使用“形、聲、色”于一體的多媒體,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能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可以誘發學生的想象力。語文學習的關鍵在于讓學生理解和領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生要借助想象力把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刻畫的人物形象和描繪的生活場景再現出來。這就需要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展開想象。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例如,在講授《狐貍和烏鴉》這篇寓言故事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將整個故事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再配上精彩的朗讀,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不僅能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而且激起了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當形象的畫面、悅耳的音樂、鮮艷的色彩,再伴以精彩的課文朗讀后,在明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狐貍和烏鴉再次相遇……”毫無疑問,多媒體的有效使用可以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虎添翼,也能夠提升閱讀教學的品位。但是,教師必須警惕多媒體的不當使用可能會鈍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想象,更不利于學生符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圖像理解只是一種手段,而文字理解和感悟才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
作者:杜巖巖單位: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東夾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