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典誦讀與小學生養成教育融合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其中包含著古代賢人智者對道德、思想、人性、倫理等方面的深刻論述;養成教育是現階段小學生教育培養的重要思想方法,而誦讀國學經典對于小學生良好思想道德、行為品質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國學經典誦讀對小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出發,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國學經典誦讀與小學生養成教育的融合途徑。
【關鍵詞】國學經典誦讀;小學生;養成教育
一、誦讀國學經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在國學經典誦讀習慣養成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指導:第一,營造氛圍,調動誦讀興趣,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例如,在《村居》等古詩詞的誦讀指導中,教師可以利用詩詞中充滿童趣的畫面,以聲情并茂的范讀方式,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的熱情。此外,教師還應該定期組織國學經典誦讀比賽等活動,引導學生沉浸于經典文化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誦讀行為,提升誦讀的自覺性。第二,指導誦讀方法,保證誦讀質量。例如在古詩詞的誦讀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熟讀成誦法,在朗朗上口的文字中,逐漸把握詩詞的節奏和意蘊,強化詩詞體會,提高誦讀、記憶效果;在古文誦讀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啟發聯想的方法,將拗口的文字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建立聯系,提升學生的自主解讀能力,進而逐漸提升誦讀效果,提升學生養成誦讀習慣的自覺性。第三,開展誦讀國學經典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在分享中激發誦讀的動力。例如在“念親恩”主題班會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誦讀體驗,說一說國學經典中關于理解父母、尊敬父母、關心父母的內容,并在交流和溝通中豐富國學知識,在共同學習中強化誦讀習慣。
二、誦讀國學經典,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通過誦讀,學生能夠對自我的發展,對人與社會關系的構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構建,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并找到相應的道德標桿,成為自我成長的榜樣。在小學國學經典誦讀中,教師應善于挖掘其中的道德教育素材,豐富學生的情感體會。例如,教師可以從古代人物入手,通過人物的經典作品,體會道德的浸潤。國學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歷史悠久且源遠流長,而我國的經典文學內容非常廣闊,猶如寬廣的大海。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誦讀國學經典,是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過程,學生良好品質、文化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讓學生學習國學文化和誦讀國學經典。并且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引導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道德素質。在國學經典的誦讀中,能夠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并且在不斷地國學經典誦讀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價值觀念,培養正確的審美意識。尤其在學生步入小學之后,正是天真未泯之時,同樣也最容易接受教師的教導。國學經典《三字經》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就是說,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這個階段的人天性都相差不遠,但是后天受教育的不同,人的發展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師更應注意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并且在語文的教學中帶領學生誦讀國學經典,流傳至今的經典文學是經過歷史不斷淘汰和篩選的,必然是符合現代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所以教師就讓學生閱讀這些國學經典,學習其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如在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屈原、文天祥、林則徐、顧炎武等古代名人的愛國篇章,引導學生在誦讀中了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誦讀活動能夠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滲透到學生心中,促使學生逐漸從誦讀轉化為自我規范,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三、誦讀國學經典,引導學生形成獨特的性格
現代教育強調人的發展,注重人的個性。在我國傳統教育實踐中,教師更希望學生盡量不要展示自己的個性,而是在教師的統一安排下整齊劃一地成長。隨著教育的進步和發展,這種教育飽受詬病,而尊重個性、培養個性則成為新時期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形成獨特的性格。并且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筆者經過大量的國學經典誦讀之后,發現了許多國學經典中創造的價值觀,非常符合學生目前需要培養的價值觀。小學階段學生價值觀念和自我價值的認同還比較模糊,所以教師就要在這個時候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形成獨特的性格。并且使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產生自我思考,并且學生在誦讀國學經典的時候,可以以古人為榜樣,學習古人身上的各種先進精神,使學生的性格更加成熟、完善,同時也能形成一種積極的價值觀念。根據現代教育發展要求,養成教育應該包含學生性格特點的養成,而通過誦讀經典,學生能夠在古人的教導下認識自我,并敢于展現獨特的性格特點。當然,目前,一些人對于國學經典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國學經典以儒家文化為主軸,而儒家文化強調的是規則、規范,用仁義禮智信培養順民,對人性是一種壓抑和泯滅。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封建社會,許多個性獨特的賢人智者為我們留下了“個性發言”,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些內容不僅不會扼殺學生的個性,還會活躍學生思維,塑造學生的性格,讓學生在成長中逐漸顯露個性。
四、誦讀國學經典,引導學生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
小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需要豐富的文化積淀。現代教育強調文化育人,而國學經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其中包含的文化知識,為學生品行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基于此,在小學生國學經典誦讀指導中,教師應從文化的角度啟發學生進行知識積累,探索文化價值,進而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例如,在小學語文拓展閱讀中,教師可以推薦《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基礎國學作品,利用朗朗上口的文字,奠定學生傳統文化基礎,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傳統文化思想內涵。隨著學生的成長,教師則可以結合傳統年文化引導學生學習文學常識、歷史人物、人倫道德、家國情懷、中國神話故事等,讓學生在經典中學習傳統美德,體會禮儀之邦的文化意蘊,在濃厚的文化熏陶中涵養品行,發展自我。
五、結語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努力挖掘國學經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誦讀、欣賞,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學生獨特的性格,幫助學生奠定傳統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小寶.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8).
[2]淡麗靜,趙愛蘭.淺淡小學生國學經典誦讀的意義及策略[J].才智,2020(12).
作者:成艷茹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