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有效性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已經意識到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教師通過多種方法創設問題情境?,F如今,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是眾多教師思考和研究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聯系實際生活、基于趣味故事、通過具體游戲、借助實驗操作、營造懸念氛圍創設問題情境,進而提高問題情境的有效性。基于此,文章對提高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性進行以下幾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有效性
一、引言
情境教學法已經被廣大教師靈活應用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它能夠快速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使復雜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因此受到教師的廣泛應用。但是部分教師發現,比創設情境還要重要的事,就是提高情境的有效性,否則學生依舊無法快速融入學習氛圍,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難以提升。鑒于這些現實因素,教師應該站到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分析學生喜歡哪種類型的問題情境,并且結合個人教學經驗進行創設,充分提高問題情境的有效性。
二、有效問題情境概述
有效問題情境指的是教師能夠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判斷問題情境是否有效時,教師應該從三個維度進行思考。第一個維度是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是否能從舊知識拓展到新知識。如果只是一味地使學生復習舊知識,卻不能成功過渡到新知識的教學上,那么學生依舊無法依靠問題情境發散自身思維能力,這就說明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有效性有待提高。第二個維度是教師應該分析自己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有沒有成功營造教學氛圍,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對于情境教學法來說,最明顯的優勢就是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緊跟教師教學節奏,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效果,說明問題情境是無效的。第三個維度是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能否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學生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并且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才能提高自身數學綜合水平。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
大部分教師發現,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學習沒有準確的認知,因此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主動等問題,這些因素導致大部分學生難以完全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但是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解決這一問題,使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學習數學知識。整體來說,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同時也符合小學數學教學發展趨勢。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問題情境教學法,并且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使問題情境教學法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
(一)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實施,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已經不再是單純提高學生數學成績,而是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谶@樣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考慮到只有將數學知識完全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學生才會充分發散自身思維能力,結合自身經歷和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并且把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充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產生數學知識并不抽象,反而與自己聯系甚密的感受,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小數除法第二課《打掃衛生》時,教師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且利用該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為學生創設出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情境,比如提出問題:“假如咱們教室需要購買新掃帚,買了6把掃帚花了18.9元,那么如何計算出一把掃帚的價格呢?”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可以列出除法計算式進行解答:18.9÷6,然而學生還沒有掌握解答該計算公式的方法,因此無法進行計算。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計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把18.9的0.9去掉,也就是18÷6,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快速算出答案是3元,教師繼續引導:“剛才我們把0.9去掉了,也就說明每一把掃帚已經超過3元了,想要算出具體超過了多少元,該如何計算呢?”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意識到每一把掃帚的價格是18÷6+0.9÷6,計算0.9÷6時,可以直接乘10,變成9÷60,也就是0.15,所以每把掃帚的價格是3+0.15=3.15元。不難看出,正因為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問題情境,學生才能夠快速融入學習氛圍,學習新知識。
(二)基于具體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因此對游戲充滿興趣,甚至會出現癡迷的情況,雖然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態度,但是教師利用這一點創設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聚精會神地完成課堂學習。小學數學課程來說,里面涉及很多能夠融入游戲的知識點,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最合適的游戲情境,并且在學生融入其中的時候提出教學問題,使學生在游戲中發散思維,最終達到完成學習目標的效果。教師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應用的游戲不能只停留在趣味層面,應該通過游戲推動課堂教學的進程,否則將失去應用游戲進行教學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可能性第二課《摸球游戲》時,教師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分析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技能,同時要求學生學習用分數形容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需要用到的游戲道具,比如不透明的盒子、三個黑色玩具球、三個白色玩具球等。教師應該先為學生講解具體的游戲規則:“同學們,現在桌子上有一個不透明的盒子,能夠知道的是我們一共有六個玩具球,其中黑色三個,白色三個,接下來需要摸球的同學不僅需要讓其他同學看到你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玩具球,同時需要說出盒子里可能還剩下什么顏色的玩具球?!蓖ㄟ^教師的詳細講解,學生能夠快速融入游戲氛圍。假設學生一摸出一個黑色球,學生能夠快速分析出盒子里可能還有兩個黑色球、三個白色球;學生二將在五個球中進行摸球,假設學生二摸出一個白色球,學生能夠意識到盒子里可能還有兩個黑色球、兩個白色球。通過這樣的游戲設計,教師不僅能夠推動學生學習進程,同時也能保證學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消化有關可能性的知識。
(三)通過趣味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雖然數學這門學科比較抽象,看起來跟童話故事和趣味故事沒有過多的聯系,實際上教師可以借助趣味故事的力量,把數學知識具象化,不斷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融入趣味故事,不僅是傳授數學學科的需求,同時符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大部分小學生都喜歡趣味故事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和思考,會大大提高最終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快速掌握數學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數學水平。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確定位置第一課《確定位置》時,教師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用方位詞匯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感受數學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方向感并不是很好,因此可以融入趣味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融入需要學習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出故事情境:“小兔子和小鴨子住在一個農莊里,小兔子只知道自己住在小池塘的東邊,小鴨子只知道自己住在小池塘的西邊,那么小兔子住在小鴨子的哪個方向呢?”通過這樣的情境,學生可以先在紙上畫出大概情況,比如小池塘在正中央,小兔子的家在小池塘的東邊,小鴨子的家在小池塘的西邊。通過這樣的趣味情境和模擬圖紙,學生能夠發現小兔子的家在小鴨子的家的東邊。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簡單的方位描述后,可以逐步增加難度,比如:“這個農莊又搬來一個小動物,那就是小獅子,小獅子住在小池塘的西北角,那么小獅子住在小鴨子的哪個方向呢?”雖然問題難度開始增加,但是情境并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學生可以繼續在圖紙上進行模擬,已知小獅子住在小池塘的西北角,而小鴨子住在小池塘的西邊,所以小獅子住在小鴨子的東北角。教師在講解較為抽象的知識點時,合理融入趣味故事,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再提出教學問題,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同時能夠提高教學有效性。
(四)借助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
大部分小學生活潑好動,難以充分集中注意力,這大大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節奏,同時也很難保證學習質量。教師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把數學知識和趣味實驗融入一起,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操作,通過實踐理解數學知識,驗證數學知識。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巧妙提出問題,不僅能夠推動課堂教學的進程,同時有利于學生有效發散思維,真正在思考和分析中拉近自己與數學學科的距離。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數據處理第一課《身高的情況》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收集關于身高的數據,最終制作成條形統計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由結成小組,并且詢問小組成員的身高情況,最終進行小組內的統計。假設小組內學生一身高155cm、學生二身高150cm、學生三身高155cm、學生四身高158cm、學生五身高162cm、學生六身高165cm、學生七身高150cm、學生八身高153cm、學生九身高159cm、學生十身高154cm。首先學生應該對已知數據進行統計和梳理,并且根據實際情況設定條形圖的范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何快速統計小組內身高150cm到身高155cm的人數,身高156cm到身高160cm的人數,身高161cm以上的人數分別是多少?”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學生能夠統計出小組內身高150cm到身高155cm的人數是6人,身高156cm到身高160cm的人數是2人,身高161cm以上的人數是2人,因此高效完成條形統計圖。學生在統計數據的過程中,需要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溝通和交流,因此能夠提高自身溝通能力。學生在整理數據的過程中,需要對各個數據進行比對和梳理,因此能夠快速提高自身思維能力。學生在制作條形圖的過程中,需要把數字信息轉換為統計圖,因此能夠快速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并且通過提問進行教學,是非常高效的教學方式,適用于很多知識點的教學。
(五)營造懸念氛圍,創設問題情境
雖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強,但是小學生的好奇心卻很強,教師可以在教學時營造神秘的懸念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再通過創設有針對性、有導向性的問題情境,推動學生的學習進程。教師同樣可以利用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習更多有價值的知識,充分提高學生對小學數學學科的認知。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比例第一課《比例的應用》時,教師首先應該通過營造懸念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創設相關情境:“小紅有10個棒棒糖,小明有很多橡皮,雖然他們擁有的東西不同,但是兩個人表示可以交換,條件是2個棒棒糖換3塊橡皮,那么小紅能用10個棒棒糖換多少塊橡皮?”通過教師的情境創設,學生將會考慮比例交換的問題,并且列出計算公式:10÷2×3=15。或者設10個棒棒糖換x塊橡皮,因此2∶3=10∶x,x=15。接下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與前后桌進行比例交換的小游戲,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通過不斷的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關于比例的數學知識,并且能夠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不斷提高自身實踐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教學方法,但是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創設出有效的問題情境。教師在提高創設問題情境的有效性時,應該合理采納學生的建議,并且分析學生的心理動態,根據這些因素不斷調整創設情境的切入點和具體策略。只有做好這些工作,教師才能體會到學生在學習知識時的感受,這不僅能夠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能夠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殷小悅.基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路徑思考[J].小學生,2021(3):43.
[2]閆婧.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J].考試周刊,2020(A5):87-88.
[3]劉清.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性[J].文理導航,2020(10):41.
[4]陳舜鸞.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72):64-65.
[5]賈東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情境創設有效性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8(10):31-32.
作者:錢春莉 單位:安徽省阜陽市劉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