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小學數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是開發青少年的潛能,訓練和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現代教育;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核心,以社會文化傳播和創造為手段,實施德、智、體三位一體的整體化教育。它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歸宿。
天津市和平區新華南路小學開展的和諧教育改革實驗是比較典型的素質教育改革實驗。通過實驗,他們提出了以促進學生素質和個性充分發展為目的的和諧發展的操作體系,即以師生關系為主的學校人際關系的和諧;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諸教育活動中教與學的兩個過程的和諧;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教育關系的和諧。三者的協同發展,培養、促進學生的基本素質與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湖南懷化市實驗小學正在進行“實施教育綜合改革、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實驗。為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素質,他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采取了如下具體措施:(1)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2)加強學科間的滲透;(3)因材施教,加強對后進生的輔導;(4)建立活動體系,把相關的活動列入課表。這些措施的提出,對探索學科素質教育是有積極意義的。
總結各地開展“素質教育”實驗的情況,小學教學“素質教育”的主要特征有三點,即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信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會不斷提高;教學重在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鼓舞;重視理解知識、發展能力和個性。實施“素質教育”后,小學數學教師的作用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責任感和成功欲;(2)循循善誘,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愉快學習;(3)為每個學生的智慧、才能的發揮創造機會和條件;(4)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矛盾;(5)改變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和習慣。
關于“素質教育”的具體教學方法,東北師大教科院馬云鵬在《數學教育與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福建教育》1994年第10期)中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在實際教學中要提倡活動式、后發式、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
趨勢之二:強調學生參與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評價目的內容形式原則
【摘要】一、小學數學解題評價的目的小學數學解題評價的目的是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其導向、調控、激勵、診斷等功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二、小學數學解題評價的內容小學數學解題評價的核心內容是評價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具體內容是評價解題思路、解題方法、解題過程、解題結果。三、解題評價的形式1、教師對學生的評價,2、學生對學生的評價,3、學生對自己的評價,4、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四、解題評價的原則1、判斷性原則,2、激勵性原則,3、過程性原則,4、發展性原則。五、解題評價的策略1、階段性評價策略,2、對象性評價策略,3、相對性評價策略,4、多元性評價策略,5、激勵性評價策略。
一、解題評價的目的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小學數學的解題評價是實施
數學學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解題評價是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是幫助老師、家長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目的是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小學數學的解題評價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其導向、調控、激勵、診斷等功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一、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組把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⑴生活中的數學;⑵生產中的數學;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
課題組在確定小學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性”:
1、趣味性。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欲強,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⑴活動形式游戲化;⑵列舉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難故事化;⑷數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紹人物傳奇化。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游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學生不僅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讓學生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測量的學問”一節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學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學生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說:“我們一下子聰明了許多!”
3、實踐性。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小學生往往感到數學知識抽象,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于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盡可能反映現實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僅在繁華地段協助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計,回校制成統計圖,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注重社會實踐
1.對學習對象賦以更多更強的社會性與現實性
即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要通過一切可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社會性問題,滲透知識的價值及其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并不失時機地融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使學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社會。
在這里,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發展,即知識本身在社會發展中的軌跡,從發展中認識社會。
第二,價值,即知識本身在社會發展中所體現的價值,從價值中認識知識。
小學數學競賽活動與素質教育本來不是一對矛盾,但隨著素質教育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素質教育的活動不斷開展,就出現了把小數競賽活動與素質教育對立起來的傾向,認為既然搞素質教育,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競賽活動是少數學生參與的活動,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所以不能再搞面向少數學生的競賽活動了。我認為這些觀點有失偏頗。下面就這個問題談點個人膚淺的認識。
一、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到底是什么
勿用置疑,我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肯定是正確的,也是非常及時的,這是提高整個中化民族文化素養的需要。但我們的教育再不能再忽左忽右的錯誤,一提素質教育,就把它與英才教育對立起來,把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對立起來,并把全面發展簡單地理解為平均發展,搞教育上的平均主義,沒有正確認識受教育的機會平等與教育平等的關系,這樣做,勢必要壓制部分學生的才能,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更談不上培養跨世紀的創新人才了。大家知道,二十一世紀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未來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擁有了未來世界。這正如中共中央國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所指出的那樣:"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里"人才的質量"應該指的是具有創新精神的高質量的人才。早在1995年總書記就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他進一步強調:"要鼓勵和支持冒尖,鼓勵和支持當領頭雁,鼓勵和支持一馬當先。"教育部長陳至立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談到:"培育創新意識,弘揚民族創新精神,應該從學校教育抓起,從小抓起。"由此可見,培養眾多具有創新精神的杰出人才,是我國教育的當務之急。所以,我認為,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并不是要我們培養一大批烏合之眾,而是要我們除了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以外,還要培養出大量的具體有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才,為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
二、小數競賽活動的育人功能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數學是科學的大門和鑰匙"(培根語)。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迫切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數學素質。而小學數學競賽活動在其中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因為這一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1.基礎性。數學競賽活動來源于課堂知識,沒有超出《大綱》規定的范圍,有很強的基礎性。一般來講,競賽內容都是課本上那些星號題和思考題,是本來就該讓那些"吃不飽"的學生掌握的知識,這樣,競賽活動不但能促使學生學習課堂知識,還能使教學內容得以引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