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分層模式與小學科學教學整合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當今有效展開教學的最佳模式便是針對差異性教學的分層教學策略。小學科學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階段,不同于小學階段所學習的那么簡單,小學科學的展開更是需要學生具備一定思維能力,在面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的差異性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時,我們教師“因材施教”,對學生中所存在的差異性進行分層解讀以及教學,層次化的教學更是強調我們教師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決心。本文分析分層模式與小學科學教學整合,希望可以提出有效建議。
【關鍵詞】分層模式;小學科學教學;整合;思考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社會以及生活事物的了解較少,認知水平以及思維方式都還處于待開發的時期,需要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引導。小學科學中的分層教學是建立在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智商開發階段而展開的教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依基于學生的學習層次以及理解能力為學生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建立起科學概念。
一、教學對象分層,打好小組基礎
從個性化教學的角度來看,分層教學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等給予教育,學生需要什么樣子的東西,教師就教給學生什么樣的知識,讓學生處在一種比較主動的學習的過程之中。既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天性,在班內進行合理的分層教學,那在這之前,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了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分層教學。教師可以根據以上提到的因素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學生是科學的學習成績比較好、之前的科學底子不錯、對學習科學有很好的興趣;第二個層次的學生就是學生的底子不太好,但是有一定的上進心,經過教師的努力可以學得更好;第三個層次的學生就是學習成績比較偏下一點,學習很不主動,被教師追著才學習的人,這樣的學生需要教師每時每刻地督導和約束。對于層次的劃分,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適時的調整,來使分層達到最好的效果。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能力,還可以錘煉教師的工作能力,使教師更好地盡到工作的責任,讓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在分層的基礎之上劃分小組,每個小組內有不同層次的同學可以達到“以優輔差”或者“一對多幫扶”的目的。合作探究是科學實驗中必不可收的環節,也是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教學途徑之一。教師在課堂中首先要依據學生的學習層次以及個體差異性進行科學的分組,確保每一組成員的融洽與互補,以求達到合作探究學習的最佳效果。例如在進行《我們周圍的土壤》這一節課的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本節課的實驗目的,并為學生進行小組分組,讓學生從實驗目的出發進行各自的分工,通過實際的觀察來發現和認識土壤,了解土壤是混合物的概念。通過合作探究的實驗過程,學生還能夠培養團結合作的意識,培養自主探究的科學精神,并能加強學生對于實驗流程的記憶,增強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讓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實際的教學環節里,教師需要先對班級的小學生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觀察,之后依據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科學基礎等綜合的元素進行劃分,然后按照互補的原則,將不同特點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內,保證每個小組的學生在成績、性格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每個學生都能夠發揮自己在小組內的價值和作用,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小組的人數上,教師可以設定每個小組4—6人,這樣既保證合作交流的豐富性,又不至于讓人數太多帶來課堂紀律問題。
二、教學內容分層,激發學生動力
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后,我們教師也要適當地對課程內容進行分層,確定好授課過程中的層次感,以此確保學生的分層管理的有效性,進而更好地配合學生對于知識吸收的層次感及差異性。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自我都有著一定的自信以及積極自主的學習。例如,在與物體運動有關的內容中,教師可以將實物的小車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自己觀察物體運動的狀態、規律,以及在不同的狀態之下小車會如何運動。然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面開展一次小型的賽車比賽,為學生們提供同樣的小車,如果為學生提供的小車是可以蓄力的,則由學生選擇自己的小車想要在怎樣的路面上行進,是光滑的或者是粗糙的,最后由教師為學生分析在不同的路面上為何小車的前進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對于小車的運動只由教師進行演示的話,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之中參與程度不高,也可能在不需要動手操作的情況之下出現走神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下自身的思考也會減少,所以在課堂上加入實踐活動并且交由學生自己操作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精神集中程度并且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有所收獲。也就是教學做理念中的做中學,也是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動手能力以及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最終將課堂的內容充實起來。在這樣探討和思考的過程中,就向學生傳遞了建模這一思想,也向學生導入了新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主動思考和學習,進行科學知識的研究和深化。
三、針對評價內容,進行分層布置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建立起完善的評級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堂后進行評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而科學作業上的完善評價則是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在知識上的疏漏之處。同時學生也應該針對教師的評價做出相應的改進。同時教師在進行評價之時不能只是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作業完成情況,也要針對學生的個人特點進行考慮,做出更加適合的評價,因為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之下,對于學生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避免對學生產生打擊。例如,以小學科學教材為例,“植物”這一章的內容與生活聯系非常密切。教師就可以以本節課的內容為討論主題,讓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探究,比如,教師可以在開始上課的時候,先將本節課的主題引出、詢問學生,平時在上學的路上都能看到哪些植物,在思考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的想法。討論結束之后,可以讓每個小組派一位代表發言,把能夠看到的植物列舉出來,教師可以進行補充,也可以拋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植物都有哪些共同特點,教師可以讓小組成員課下一起探究,走在操場上或者放學回家的路上,一起觀察植物,最后得出結論。在進行作業評價之時,教師需要首先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做出分析以及思考,對從作業之中體現出的學生的學習中存在的不足進行記錄,然后開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評價,對于基礎不足的學生以鼓勵為主,只要他們認真地完成了作業教師就可以進行表揚,并且鼓勵下一次的進步,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就應該提出更高要求,對學生的正確率有所要求的同時,做出的評價應該更加地明確,具有針對性。在教師提出建議的時候也應該注意自己的用語,避免對一些比較敏感或者是自尊心比較強的學生產生刺激,在感受到鼓勵與期待之下,學生們才會更加自主地學習,在學習的動力之下不斷地前進,完成科學的學習。綜上所述,基于科學學科的復雜性質,教師在六年級的科學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是非常可取的。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實行分層教學的策略,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論是對學生還是教師,這都是極有益的事情。
作者:張嘉晨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金閶新城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