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時期高職院校學風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高職院校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
隨著學生生源逐年遞減,高職院校的招生面臨很大的挑戰。很多高職院校為了提高招生錄取率,采取了多種招考模式,使得錄取學生的整體素質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很多學生為了能考取某所學校而選擇調劑志愿,選的并不是自己所喜歡或擅長的專業,在這樣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就受到了很多限制。
(二)高職院校學生正確對待學習的氛圍沒有形成
在高職院校中,許多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將很多課余時間花費在睡覺、打游戲、談戀愛中。這樣一來,有著明確學習目標的學生成了其他學生眼中的異類,甚至遭到了周圍人的排擠。由于不學習的學生多過學習的學生,好學的氛圍便難以形成。
(三)相對固化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新時期學生的特點
新時期學生接受知識的形式越發多樣,對教學模式也給予了很高的期待。而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已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不到師生互動的效果,使很多學生產生了厭學的心理。
(四)學風建設不到位使招生和就業進入了惡性循環
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很多學生進入學校只是為了混混日子或是混張大專文憑,至于學什么他們并不在乎。因此,三年下來學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專業技能而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進而嚴重影響了學校的就業質量。在這樣低的就業質量的影響下,學校的招生也會受到很大的沖擊,使招生和就業進入了惡性循環中。
二、服務理念下學風建設的具體舉措
(一)全方位、系統化構建學風建設的服務平臺
1.開設自主學習服務中心(以專業教室為陣地),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余進入中心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服務中心可以完成對課堂學習的鞏固,可以進行對課堂外知識的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服務中心可以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互動式學習,在相互幫助、相互討論的過程中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示范區。
2.開設網絡學習資源服務中心,契合新時期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學生常用的媒體形式分享學習資源,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網站等網絡服務平臺進行學習資源的分享和討論,使學生能夠及時獲取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
3.開放教師的專業工作室,為引領學生進入各專業領域提供服務。教師的專業工作室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和訓練的場所,但是很多教師的專業工作室名存實亡,很多是為了應付檢查掛掛牌子、撐撐場面,并沒有有效利用。要充分利用專業工作室,發揮教師的導師作用,結合各級各類的專業技能大賽,有計劃地組織相應的專業學習活動,使師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互動。
4.創建專業社團,每個專業保證有1—2個針對性較強的專業社團,挑選專業素養較強的教師擔任社團的指導教師。專業社團的學習與教師的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選拔本專業有學習興趣、專業基礎扎實的學生作為社團負責人,帶領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專業學習,通過專業社團的活動來營造專業學習的濃厚氛圍。
5.規范課堂教學的秩序,通過引導對學生手機進行自主管理,使學生對手機的關注度逐漸降低,使學生的心回歸課堂,使課堂的學習質量逐步提高。通過這種方式也給教師施加一定的壓力,使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
(二)分層次、分類別設計學風建設的活動
1.在學生會的學習部中建立學風建設中心,通過學風建設中心系統設置學生的專業學習活動,有意識地將專業學習活動與學校的部分活動相互融合,也可以將專業活動與學生的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專業學習活動為主開展系部的學生活動。
2.專業社團每月舉辦1—2次專業活動,在每學期的社團計劃中進行課程學習安排,定期開展專業學習活動,并定期進行專業成果的展示。
3.在大一學生中每月定期組織專業基礎大比拼的活動。可以以宿舍區為擂臺開展專業基礎大比拼,以幾個專業班級聯合承辦的形式進行專業成果的展示,營造一種比學趕超的專業學習氛圍。
4.在大二學生中開展職業文化節的活動,結合平時的課堂學習成果進行比拼。另外,積極準備參與專業技能競賽,以專業教師帶隊,形成多個專業技能競賽小組進行專業集訓,通過參加各級各類的專業競賽的形式提升專業技能。
5.在大三學生中采用與企業合作的模式進行冠名競賽,并將競賽的結果與學生的頂崗實習機會相聯系,讓學生在競賽的過程中完成崗位的競聘,使企業在競賽中選拔優秀的員工,讓學校、企業、學生三方能夠實現共贏。
(三)抓落實、樹典型,保障學風建設的運行
1.通過落實學風建設責任制,在學習平臺、學習活動、專業社團、專業工作室、自主學習中心建設等方面落實責任人,明確其職責,保障學風建設及時、有效運行。
2.通過典型引路,在全院范圍內開展優良學風班級、學習標兵、優良學風宿舍的申報評比,以點帶面,全面營造全員學習的良好局面。學風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關系到高職學院的未來與發展。通過學風建設搭建良好的外部環境、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手段,使學生能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接受教育,這樣學校才能不斷向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從而進一步促進高職學院又好又快地發展。
作者:喬麗娟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