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滲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瑰寶,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個人人文修養和自我審美意識。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審美能力,將審美教育完美地融入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本文主要以審美教育為前提,詳細地從四個方面來闡述了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有效開展和完美滲透,旨在更好的指導學生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審美教育;漢語言文學教學;滲透性
漢語言文學是高校課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審美教育融入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當中,使學生能通過文學作品來提升一定的審美能力,從而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挖掘文本中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漢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美,而文學作品也帶有自身的審美因素,它們是各個作家智慧與審美的結晶。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去利用這一點,不能完全的進行“照本宣科”,教師要注意挖掘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具體的內容和字眼,組織學生體會其中的內涵和延伸意義,觀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學表現形式以及文學作品內在的結構,從而去挖掘作品中的審美因素,以此來吸引學生自主地去發現作品的美,從而情不自禁地產生審美意識,在這日積月累的過程中來提升自己的審美的能力。比如,在古代文學《唐詩三百首全卷》中李白的《行路難》中,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來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大有比興的意蘊。試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話,詩人更是借助云帆、長風以及滄海這樣的意象,來描述出了詩人美好的愿景,忽隱忽現的云帆正在他心中的憧憬。教師就是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小細節,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注重教學中的方式革新,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若要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活動中不動聲色地滲透審美教育,首先教師要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方式進行一定的創新;同時還要結合學生個人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其中。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加一些互動的環節,從而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們的教學要把重心由聽講放到理解上,在課堂上可以隨機安排學生進行部分作品初理解的分享與交流。只有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才可以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例如,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當中,可以通過將名人故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方式來融入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中。像講到新月派的現代格律詩的時候,談到了《徐志摩詩集》,學生可能因為之前了解他因接受過西方的教育,擅長寫一些浪漫的詩文,如《再別康橋》。但是理解還是淺層次的,那么我將徐志摩的一生在不同的時期遇到的不同女人而寫作風格的不同變化一一呈現開來,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凌淑華、陸小曼四個女人之間的愛情故事以及作品的不同特征講,學生聽的也入迷,自然也會激發去自主閱讀更多的格律詩歌。
三、利用作品內的作者情感,鍛煉學生的審美鑒賞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文學,也因為不同的作家給我們文學的世界帶來了不一樣的審美景觀。漢語言文學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場景或意境,無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實的生活經歷或者內心寫照,帶有著強烈的時代感。因此,教師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解讀作家的文學作品,而是要解讀作家本身的情感。通過作品幫助學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當時在寫作時的某種情感。要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文學內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師對于學生審美鑒賞的鍛煉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層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國文學就是傾向于對于歷史的沉思,以至于整個時代的主旋律為審美中的沉思。通過作家創作的角度看出,歷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撥亂反正也正是賦予文學創作的心靈呼喚。像盧新華的《傷痕》,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張宇的《疼痛與撫摸》等,在這些作品當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來的。正是由于對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對直面人生的審美沉思,才使得那個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獨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點。教師可以教學生從作者的感情入手,來鍛煉審美鑒賞。
四、引導學生來自由想象,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定的文學作品其實都是作者內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很多教師在進行漢語言文學講課的時候過于重視一些純粹地理論性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自身實踐,這樣就導致了整個文學課堂的“滿堂灌”現象和全班學生的“有口說不出”的尷尬境地。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一定要借助熟悉的實物或者情境,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純粹的理論呈現,使學生能夠對漢語言文學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觀察能力,真正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曹雪芹《紅樓夢》中,其實有很多地方就是通過夢境來表現了主題和人物心理的場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思維拓展,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遐想。像中間秦可卿將寶玉安排到自己臥室,然后寶玉就做了夢,夢中與可卿有了兒女之事。讓學生通過這個場景來猜想秦可卿這個人物。就有同學說,這個人物應該是有原型的,是曹家實有的一個裊娜纖巧的人,而雪芹可能在少年時代也曾被她所癡迷,長大后通過理性的分析,出來了紅樓夢中的可卿。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所以,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學的優勢和特點,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徐武生.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審美教育[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4)
[2]王尹華.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審美教育芻議[J].北方文學,201(52)[3]師會敏.美育視野中的文藝學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335)
作者:梁善雅 單位:廣西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