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學教育論文:外國文學教育思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白永紅作者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
筆者在幾年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了解到,許多學生不愿意學習外國文學,主要是兩種錯誤觀念在作怪,使他們從一開始就反感外國文學。一些人認為:不就是幾個外國人嗎?有什么了不起的,咱們老祖宗孔夫子編“詩三百”那會兒,歐洲幾乎全是野蠻人,斗大的字還認不了幾個呢。不就是莎士比亞會來點你殺我斗、尸橫遍臺(舞臺)嗎?咱們先賢關漢卿寫《竇娥冤》,可比他先生早了整整四百年。他們認為:什么事情都是老子天下第一,等學好了中國文學之后,再去學他們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也不遲。這可以稱之為“狹隘民族主義”,看起來似乎很愛國、很有骨氣,其實他們人在21世紀,腦子卻長出了阿Q的小辮子。閉目塞聽,甘當井底之蛙,其結果是阻礙中華民族的發展、繁榮,也讓自己失去了大好的學習機會。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哦,你看,人家荷馬史詩多氣派,但丁的地獄、煉獄、天堂多深刻;咱中國,不就是楊柳依依、風花雪月嗎?至多就是來點大江東去,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之類。這可以稱為“民族虛無主義”,以為月亮是外國的圓,妄自菲薄,這種民族自卑心理同樣會阻礙我們民族的發展。所以,學習外國文學,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態,樹立正確的觀念。要正確認識學習外國文學的重要性:(1)提高人文素養。外國文學在中文系開設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效果良好,使之成為中文系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人文觀念是西方文學的重要內容,貫穿于西方文學的始終,應把“人文觀念”作為主要線索貫穿于外國文學教學中,拉近經典作品與當代大學生的距離,揭示出外國經典作品流芳百世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從而促使學生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形成健全的人格。(2)增強文化內涵。外國文學的教學目的不單單是為了了解外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閱讀作品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外國文學史的發展脈絡的梳理,及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從更高層面上感知他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風土人情,發展、完善、提高已經形成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3)促進全面發展。各國文學都是相通的,互相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中文系的學生學好中國文學就行了的想法是錯誤的。例如,一個中文系的學生只會背“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而不知道了解19世紀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那他是悲哀的,他所學的專業知識是不全面的。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我們的外國文學教學按照教科書上的安排,逐章逐節地講,講不同的文學流派、文學風格、創作背景、人物性格和藝術成就等等,面面俱到的授課學生覺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對外國文學課產生了反感情緒。筆者認為,外國文學教師要化繁為簡,切實貫徹少而精的原則,使教學內容最優化,真正突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做到“線、面、點”的有機結合。首先,“線”指外國文學史的發展脈絡。教師要對外國文學發展的淵源和發展史有一個宏觀的把握,為學生學習建立起一個基本的框架,能簡明扼要地概括出每一個歷史時期文學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理論基礎以及文學上的繼承關系;其次,“面”指每一個歷史時期文學的發展概況、文學流派的產生,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等等,比如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教師要分析這一時期文學的總體特征,及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情況以及各國的代表作家、作品。再者,“點”指文學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代表作品。比如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重點是拜倫的《唐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等。教師要對這些經典的作品做深入細致的講解,包括作品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思想意義、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逐步讓學生了解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方式方法,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這樣學生在宏觀上把握了課程內容,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把重點內容講清講透。
加強對文本的閱讀
由于外國文學經典著作篇幅長、內容龐雜,并且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使得學生不愿看,也不想看,盡管教師三令五申,但是效果還是不很明顯。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方式方法,給學生營造一個能夠進行文本閱讀的環境,使其更好更快地感受經典、領悟經典。在閱讀作品之前,先讓學生明白作品寫作的社會歷史背景、文化背景和社會政治因素,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思維方式,以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給予點撥與幫助,適時地幫助他們走出閱讀的困境,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析,發掘文學經典的魅力,適當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感性的角度培養學生的文學感覺;最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課外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文學評論,這樣就從理性角度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水平,使閱讀有了真正的意義,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外國文學的教學要吸引學生,還需要跟上時代的潮流,充分利用現代的音像資料,這樣外國文學課就可以上得更直觀、更形象。大量的外國文學的經典作品被改拍成了電影或電視劇,有些還被制成錄像帶或光碟,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比如,在講完雨果的生平、思想與創作后,可以組織學生去看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為了減少學生看電影的盲目性,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以避免學生只是了解故事情節而不進行深入的思考。另外,教師在備課時,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現代化的網絡工具,使教材中的內容與最新的研究成果結合在教學內容中,使教學更具有理論的深度和前沿性;教師在上課時,也可以通過制作課件把本章節所涉及到的文學流派、文學思潮、代表作家作品用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得學生對所講內容一目了然,便于把握教師講課的重點、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