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民美好生活的融通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落腳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文章在澄清美好生活內涵的基礎上,通過探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民美好生活的三個融通點來論證思想政治教育關涉人民美好生活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問題。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好生活
黨的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P11)思想政治教育是關涉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其整個過程受制于社會存在,同時又反過來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關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經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
一、何謂美好生活
1.美好生活是一種求善的生活。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尋是永恒的。亞里士多德從幸福的角度闡釋了美好生活,認為幸福生活需以良善生活為根基。“美好”一詞既包含了善的倫理價值,又包含了愉悅滿足的美學價值,介于“當下”和“彼岸”之間,既有現世的體驗又有超越的精神追求。美好是個體對自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種體驗和評價,向善是美好所具有的天然的倫理價值。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論中將“生活”理解為有生命的東西在某個環境中的生生不息的狀態。杜威指出,“‘生活’包括習慣、制度、信仰、勝利和失敗、休閑和工作”,“表示個體和種族的全部經驗”[2](P7)。在這里,他將“生活”等同于“經驗”。可見,“生活”應該包括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動兩個方面,具有主體性、實在性、連續性和動態生成性等特點。“美好生活”是人通過自覺的實踐活動實現的一種總體滿意的生活狀態,既包括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滿足,又指向無限可能性的未來生活。2.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生活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基礎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3](P537)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不論體力、智力等自然天性方面有多大差異,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生產生活,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按照每個人的需要而非個人貢獻獲得生活資料。這表明,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們不再受制于社會分工的限制,勞動也不再是謀生的手段,實現了勞動與自身生命價值的融合統一,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正是對這一共產主義美好生活圖景的呼應。3.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是在現有生產力發展狀況下的側重民生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沒有一個絕對的、固定不變的標準,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美好生活有不同的要求和內容,它是一個漸近的發展過程。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見中外記者時首次使用了“美好生活”一詞,在黨的報告中14次使用了“美好生活”,并將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歸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概念的提出是在我國40年改革發展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后。具體而言,就是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4](P2)、“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5](P2)的國家戰略規劃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物質生活基礎上提出來的。黨的報告雖未對“美好生活”進行明確定義,但是通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6](P11);“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7](P11-12);“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8](P23)等話語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可能性的美好生活圖景。新時代的“美好生活”不僅是發達的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滿足和基本民生的改善,還要求實現對人民生活的全面的和高質量的供給,關涉到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生態的和精神的方方面面完整的結構形態,是一種全面共同富裕基礎上的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式的生活。圍繞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闡釋的美好生活內涵既體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也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
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關涉人民美好生活何以可能
探討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關涉美好生活何以可能就是要探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與美好生活的融通點,在立足新時代美好生活內涵的基礎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維度去求解如何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1.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美好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價值旨歸。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崇高社會理想和目標,是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最高價值追求,是培育時代新人的最高目標,與我們黨的教育方針、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以及個體發展需要的目標是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做人的工作,通過滿足人的發展需求、全面提高人的素質;通過增強凝聚力來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實現人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創造有利的物質和精神條件。究其實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完善自己的生活,進而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價值指向。價值目標與教育對象相統一,促進人的成長和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和價值旨歸。2.思想政治教育是滿足美好生活精神需要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突出的意識形態屬性,其內容是對現實生活的折射和反應,其目標是在實現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同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是主觀的,也是對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物質生活的反映,是具有客觀依據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把握社會物質生活狀況提供美好生活精神需要的內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正確的把握時展大勢凝練新時代美好生活精神需求的內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的主要手段通過引導人們正確把握精神需求的內容和價值取向,用理想關照現實,用精神超越物質,用未來指引當下,用崇高超越世俗。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個多方共同努力的過程,但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層次的有效途徑,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要把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作為時代課題。3.構建美好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指向。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完整而真實的載體。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作用于人的思想來滿足社會關系需求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生活形式,其過程總是內涵于生活過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起點、空間以及歸宿都只能蘊含于生活過程之中,而不能凌駕于生活之上。首先,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將構建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道德水平轉化為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是當下及今后較長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使命和任務。其次,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關涉美好生活才能發揮其作用。不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甚至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種種方法或模式最終想要發揮其作用都必須要轉化為個體的生活實踐。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過成就個體的美好生活追求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否則必將流于形式,也不具備恒常性,也就無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
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關涉美好生活如何可能
現實的個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使人能夠用理性審視自我并追求美好生活是教育存在的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思想和制度的進一步解放,生活之于人不再僅僅是生存問題,而是對價值和意義的追求。基于此,助力美好生活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時代任務。1.思想政治教育教化人民追求善以成就美好生活的超越需求。一旦當我們能感知生活世界的意義的時候,感知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相互牽絆的時候或者意識到生活世界中眾多價值(意義)的選擇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面對“道德問題”,不得不思考“人為什么應該有道德地生活?”這關乎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生的終極意義。蘇格拉底曾用“認識你自己”來表達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未經理性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著名的倫理學命題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是可以選擇并實際上選擇著自己的生活,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善與惡和好與壞,而道德生活應該是一種“善的生活”或者“好的生活”。好生活需要以善為根基,通過人的實踐理智可以引導人們做出合乎道德的選擇。教育的最大目的即求善,求善也是美好生活的最高層次需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亞里士多德也提出,倫理學不是以認識為目的,而是以過一種幸福生活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告訴人們事實是怎樣的,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且還要幫助人們知曉什么是善以及如何實現善。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通過教化人民追求善來成就美好生活,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價值追求。美好生活既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也是社會發展的目標,具有理想性、艱巨性和超越性的特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會理想和社會現狀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張力的,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可以促使人民變期盼為動力。2.思想政治教育用新時代價值觀教育引領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利益分配、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多元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對“思想分化”的難題。傳統鄉土社會中的約定俗成的道德準則漸漸失去了對人的約束力,而適應陌生人社會運作方式的新規范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難免出現“道德真空”現象,造成人的心靈秩序分化,也無法適應要求社會良性運行的美好生活要求,人們也就無法從現實生活中獲取愉悅、幸福的精神享受。因此,美好生活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將新時代的價值觀具象化、微觀化為一系列能夠緩解人們價值困惑、獲得善的生活的心靈價值秩序,通過對新時代價值觀的詮釋培育人的道德智慧以引領人的美好生活精神需求。這一詮釋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解讀政策,它更蘊含解釋的因素,即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學理邏輯將教育內容中蘊含的理想信念維度闡發出來,用生活化的方式轉換成人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價值準則。要完成這一轉化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生活、直面時代問題并解決問題,用新時代價值觀培育啟迪人感知生活的美好。3.發揮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功能培養人民獲得美好生活的能力。在前不久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南。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設計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找準結合點和切入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實踐中強調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內容方法的梯度性和主題思想的統一性,以課程思政為抓手,通過一體化設計,既保證整體架構,又分層有序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首先,通過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三個維度引導青少年學生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中,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理論必然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的現實必然中,堅定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其次,通過大中小學思政課程設計,引導青少年全面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最后,通過“人格養成”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整全人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落腳點。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韓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