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珠三角跨境貿易融資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今世界正處于新的歷史時期,全球經濟最大的問題仍是需求不足,尤其是亞洲發展中新興國家迫切需要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但很多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利用國內先進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與資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進行產能合作,打造“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因此,“一帶一路”戰略不是現代絲綢之路的加強版,其應成為一條為全球繁榮創造新機遇、激發新活力的增長通道,旨在為中國的產能、商品、服務、人民幣國際化、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等找到新的著力點,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維護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珠三角經濟的開放度一直處于在全國前列,在實施“一帶一路”與自貿區戰略背景下,粵港澳區域經濟合作一體化將成為“一帶一路”中一個重大突破,以服務貿易作為重要戰略支點,通過服務貿易,更好地加強我國與東盟自貿區合作。2015年隨著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CEPA協議)全面落實,中國將盡快實現服務貿易與區域開放有機融合,珠三角成為在國內外具備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服務市場。因此我國珠三角與東盟成為我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戰略核心區。
一、“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東盟重要地位與珠三角地區的作用
(一)“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東盟突出作用與重要地位2016年9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RCEP)成員國在老撾聯合聲明①,標志著這一人口約占全球人口50%,國內生產總值、貿易額和吸引外資接近全球1/3的亞洲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正在順利進行。這個RCEP是由東盟主導的“10+6”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因此東盟的重要戰略地位主要來源于以下幾方面:1、區位優勢東盟與我國南部接壤并隔海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從起點出海之后的首站,歷史上與我國文化貿易交流頻繁,具有相同的文化傳承。這一重要區位主要體現在“一帶一路”戰略將打通東盟到歐洲陸路運輸的國際通道。隨著六大經濟走廊建設全面推進,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國際陸路干線運輸與海陸聯運能力將得到跨越式發展,以往東盟國家運往歐洲的貨物需繞道蘇伊士運河,將來只需要轉運中國沿海港口經由國際鐵路干線就能直抵歐洲,中國內地將成為連接東盟與歐洲的樞紐,大大縮短運輸時間,降低貿易成本。2、貿易規模東盟是僅次于歐盟的我國貿易伙伴,同時我國也長期保持在東盟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雙邊貿易額4523.29億美元,年均增長18.5%,雙邊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額的比重由1991年的5.9%上升到2016年的12.35%。3、產業互補從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的貿易結構來看,東盟各國的優勢行業主要集中于農產品、食品與礦產等資源,而我國的比較優勢在于溫帶、亞熱帶農作物與健全的工業體系。雙邊貿易提升的新引擎在于服務貿易,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服務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在建筑服務、海運服務、計算機信息服務與商務服務等方面具有較強競爭力,可以與東盟各國的金融服務、旅游服務、酒店與會展服務形成優勢互補。4、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目前,中國眾多中小企業,尤其是沿海企業在產業轉移和企業“走出去”浪潮的推動下,將東盟國家作為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主要原因在于,東盟與我國友好睦鄰,資源優勢形成互補,勞動力與自然資源成本較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借助當地的自由貿易政策等便利條件轉運歐美市場。
(二)珠三角地區具有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重要樞紐地位珠三角地區作為連接中國內地與東盟國家之間的橋頭堡,一直以來具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同時產業基礎雄厚,產業布局合理,作為東南沿海區域中心和水路交通樞紐,區位優勢顯著。研究表明,我國珠三角地區應當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契機,進一步夯實珠三角在對接“一路”—中國內陸—“一帶”的全新區域價值鏈中的樞紐地位。在“一帶一路”的六大經濟走廊規劃中,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將東起珠三角經濟區,沿南廣高速公路、桂廣高速鐵路,經南寧、憑祥、河內至新加坡。這條走廊一旦打通,珠三角地區將成為貫通東盟到歐洲之間客貨海鐵聯運的關鍵樞紐。
(一)我國珠三角及周邊省區與東盟對接跨境貿易融資的現實基礎我國珠三角與東盟對接方面。從廣東對東盟貿易額看,2016年廣東對東盟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334.18億美元,占全國東盟進出口總值的29.5%,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13.6%;2016年廣東對東盟10國的進出口增長7.5%,對歐盟的進出口增長3.2%。東盟已超越歐盟成為廣東第三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出口來源地。從廣西對東盟貿易額看。2004—2016年,由10億美元增長到285.75億美元,增長了27.58倍,占全省外貿總額比重增至57.97%。自2001年始,東盟連續第15年保持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出口市場地位。從云南對東盟貿易額看。云南省借助毗鄰東盟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與東盟國家的雙邊貿易,雖然2016年受全國外貿環境影響,云南省較上年同期對東盟貿易略有下降,為114.4億美元,但比重依然攀升,占全省外貿比例達到56.8%。尤其是對毗鄰的越南、老撾、緬甸三國貿易總額達到88.08億美元、同比增長4.3%,占對東盟貿易總額的77%。其中,對緬、對越貿易繼續保持了增長勢頭,增幅分別為3.8%和17.9%。東盟各國與中國貿易對接方面。據統計,自2003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以來,中越雙邊貿易發展迅速,2016年中越進出口貿易額達到878.4億美元,越南超過馬來西亞成為中國在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在區域貿易協定方面,中國東盟高端制造業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在中國與東盟地區形成新的生產網絡和消費市場,實現在國際分工中向高端環節的轉化,同時促進提升東盟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見表1)。表1顯示了2015年中國與東盟各國進行裝備制造業雙邊貿易的情況。其中,東盟各國與中國進行裝備制造業雙邊貿易量最大的國家為馬來西亞,占東盟裝備制造業總貿易量25.61%,占兩國貿易總量高達53.46%。新加坡僅次于馬來西亞,占中國—東盟裝備制造業市場份額20.19%。從而說明中國現代工業的迅速崛起和產業轉型升級,充分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向高端延伸,而東盟中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承擔了部分裝備制造業產品的研發或加工組裝,所以在裝備制造業出口占有較大市場份額。
(二)我國珠三角和東盟跨境貿易融資問題與困境1、國際支付與結算能力在區域內有待提升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國際化2016》統計,2015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穩步擴大,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7.23萬億元,同比增長10.38%。綜合反映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的量化指標RII達到3.6,五年間增長逾十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29.36%,較2014年增加4.6%,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全球占比也從2014年第四季度的3.04%提升至2015年第四季度的3.38%。2016年由于受到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和人民幣小幅度貶值等因素影響,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為5.23萬億元,同比下跌27.7%;當中貨物貿易跌幅較大,下降35.5%至4.12萬億元;服務貿易卻顯著上升31.2%至1.1萬億元。另一方面,國內沿線省市以“一帶一路”為契機,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見表2)。珠三角地區是人民幣國際化最有活力的地區。其中,2015年1月3日,廣西區域性跨境人民幣業務平臺正式啟動,輻射港澳、東盟及南亞地區,促進該地區進一步成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的橋頭堡。2016年,“一帶一路”重點省市跨境人民幣結算表現好于全國,尤其是西部省份如新疆和陜西,實現逆勢增長。廣東省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占全國比重從2014年22.99%上升到2016年51.63%,超過全國一半規模,這與廣東經濟實力是密切相關的,充分證明中國—東盟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核心區,無論對貿易和人民幣國際化均有巨大潛力和需求。但是國際支付與結算能力在我國珠三角與東盟各國區域合作中,仍有很大提升空間。2、跨境與離岸市場投融資實力在區域不夠強大伴隨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與資本賬戶的進一步開放,人民幣直接投資持續保持增長,但是跨境與離岸市場投融能力仍不夠強大。三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為3.1萬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6%。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國已開通中歐班列共計39條,承建大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38項,涉及“一帶一路”沿線26個國家;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有53個經貿合作區,已通過考核的經貿合作區達13個,累計完成投資156億美元;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中國—俄羅斯東線天然氣管道、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國—哈薩克斯坦物流合作基地等一批示范項目已經建成或者積極推進。2015年,中國已成為投資凈流出國,除個別年份外,2008年到2016年間,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投資持續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經濟的互補性較強,中國投資占比具有較大發展空間,鼓勵企業對“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有利于構建以中國主導的新區域生產網絡。人民幣離岸市場迅猛發展,作為外國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外國債券,熊貓債規模增幅巨大。2016年全年,我國債券市場共有30家主體發行了65期熊貓債券,總額為1290.40億元。發行額度與發行期數較2015年增幅分別達到了1213%和712.5%。3、國際儲備貨幣功能影響力在區域內有待增強伴隨著人民幣國際貿易與金融計價交易功能的完善,人民幣正在向國際儲備貨幣邁進,其影響力仍然有待增強。2015年,馬來西亞宣布將人民幣納入其官方外匯儲備。2015年11月,IMF執董會正式決定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前景明朗。新的SDR貨幣籃子將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人民幣成為其第五種貨幣,權重10.92%。
三、推動我國珠三角與東盟跨境貿易融資發展路徑
(一)積極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為電子商務貿易提供便利東盟各國正是中國跨境電商“物流運輸”的重要選擇區,東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核心區并且同屬東亞地區,在文化、語言、消費習慣方面對于中國有較高的認同,因此正是我國電子商務企業以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重點推進區域。中國有許多互聯網名企,就如阿里巴巴以支付寶,及騰訊用財付通跨境支付系統,在東盟各國民間也有較高的滲透率。這種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形式根植于民間草根,人民幣的認同與接受具有普遍性,勢必為人民幣“走出去”夯實了基礎。珠三角地區應當積極依托廣東省跨境電商領域的強大優勢,積極主動拓展與跨境電商領域相關的金融創新服務。人民幣國際化的主體是企業,先逐步打造一批有定價權和結算貨幣選擇權的中資跨國公司,使人民幣成為東盟國家的關鍵貨幣。其次讓商業銀行跟隨中資企業走出去為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合理設置海外機構并開發符合東盟企業投資需求的人民幣金融產品,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民幣結算服務。然后嘗試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跨境電商企業使用人民幣貸款,或鼓勵金融機構與東盟國家同業開展跨境人民幣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等,營造有利于跨境電商活動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良好環境。
(二)推動人民幣為大宗商品計價貨幣,及投資資本輸出的主要貨幣從貿易結構來看,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糧食、能源、農業原材料、礦產和金屬等多種大宗商品,其中東盟占有重要地位,珠三角地區則是東盟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費市場和中轉樞紐。當前這些產品主要以美元計價,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慣性”,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東盟與中國貿易更為密切,為降低以美元計價貿易和投資所產生的風險,若以人民幣計價結算,不僅有利于穩定中國市場的進口需要和東盟國家穩定的出口收入,還有利于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增長和經濟發展。我國目前進行的“一帶一路”以及發起成立的“亞投行”將會助力人民幣由結算貨幣向計價貨幣轉變,提升人民幣對大宗商品的標價力,進而提高我國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遵循“先結算再儲備后計價,先周邊后區域再全球”的路徑,推進我國資本項目基本可兌換,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基礎設施投資是增加資本形成、提高經濟效率和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東盟十國以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為主,只有新加坡符合發達經濟體定義,其他各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有一定發展潛力,卻對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巨大。2017年3月,亞洲開發銀行報告預測,從2016年到2030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將超過26萬億美元,年均達到1.7萬億美元。據統計2015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流量創歷史最高突破百億美元達到146.04億美元,同比增長87%。中國對東盟租賃和商務服務的投資相當重視,其中這部分投資高達66.74億美元,占比45.7%。2016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與上年基本持平,珠三角的中小企業作為該領域的主力軍投資主要分布在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中國對東盟制造業的投資達到26.39億美元,占比18.1%。該領域投資地區主要分布在印尼、泰國和新加坡等地。2016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功組建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保障,中國已然從資本輸入國轉變資本輸出國。
(三)借助區域價值鏈優勢推動國際金融合作邁入新階段截至2016年6月末,中國人民銀行已與33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互換協議,協議規模達3.16萬億元,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貨幣互換協議規模為1.37萬億元,占總協議的43%,人民銀行與多個東盟國家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額達14000多億元,為人民幣國際使用提供了流動性支持與信息保障。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各成體系,又緊密相聯,亞投行等金融機構的成立將有力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自2015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與東盟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央行簽署人民幣清算安排,并分別指定中國工商銀行(新加坡)有限公司、中國銀行(馬來西亞)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泰國)有限公司。中國加快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建設,該系統部分滿足亞洲、大洋洲、歐洲等時區人民幣業務支付需求。作為戰略金融基礎設施,CIPS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強力的硬件支撐。我國珠三角地區擁有改革開放排頭兵與主力軍的傳統優勢,在未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價值鏈逐漸形成新的歷史時期,穩步推行人民幣國際化,鼓勵廣東自貿區的廣州南沙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片區建立商貿、旅游、物流、信息等服務貿易自由化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在發展中應發揮“一帶一路”高端制造業貿易網絡中珠三角地區的“橋梁”和“樞紐”地位優勢,建立以珠三角地區為橋頭堡、中國大陸為核心的國際生產、貿易網絡體系,消化國內過剩產能。將國內高端技術研發產業打造成最具有優勢的經濟產業,與東盟國家共同構建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體系。
◆注:
①RCEP由“10+6”組成,即東盟十國,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
作者:于立新,裘瑩 單位:武夷學院商學院;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