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主義與高校思想政治創新研討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由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江蘇省公民道德建設與人的現代化研究基地、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聯合承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學科發展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討會于2016年12月28日在河海大學召開。參加本次研討會的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教育部社科中心、南京大學、吉林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等20多所單位的40多位專家學者。本次研討會涵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存在的主要問題”“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方向”“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現狀”“國家
意識形態建設發展路徑”4個主題。
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術研究中出現非意識形態化、非政治化傾向。侯惠勤教授指出,當前我國學術研究中出現了淡化政治的傾向,主要表現為把馬克思主義話語邊緣化,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與學術研究完
全分開,有人認為講政治就是悲劣的,只有不講政治的純學術才是高尚的。因此,高校中厭惡政治、淡化政治的情緒有增無減。他進一步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我們對政治的概念界定較為模糊,
忽視了政治這一范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在當下,政治應該有三重含義:其一,講政治就是要自覺堅持和維護共產黨領導的政權意識和執政意識。其二,講政治就是要堅持工人階級先進性
的階級意識和人民意識。其三,講政治就要努力自覺地去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最高的政治組織形式,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其核心任務就是維護共產黨的政權穩
定。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學科中淡化政治,就等于消解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2.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存在孤立化現象。許蘇明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存在畫地為牢的現象,習慣將自己劃定在一定范圍內,缺乏整體性建設,直接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其他人文社會
學科之間缺乏互動性。金林南教授也同樣認為,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中存在的自我隔離現象導致了其沒有承擔起引領作用。侯惠勤教授對此問題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學科的關門主義現象,不僅源于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身存在自我封閉傾向,同時還源于其他學科將馬克思主義當做意識形態而非學問進行排斥。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在維護政權穩定的過程中,不僅挽救了中國,也同時挽救了中國文
化,為各學科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因此,各學科應正視馬克思主義與自身的關系,重新接納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也要對各個學科進行前提性批判,真正實現學科之間的融合互動。
3.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缺少學科規范。金林南教授從學科規范方面指出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存在的幾點問題:一是方法論淡化,甚至抽象化,缺少與經驗現象相匹配的研究方法,難以讓學生學會
透過現象看本質。二是研究對象模糊。一、二級學科研究對象的邊界很模糊,每個二級學科的研究對象也沒有形成有效共識。三是學科共同體建設滯后。在學科評價等方面未形成有效共識,并且存在話
語體系缺失等現象。四是出現學術生產的無序化現象。造成該學科的知識增量不足、科學實踐性效果不佳,人才培養作用不強等問題。
4.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缺乏現實解釋力。許蘇明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對現實問題缺乏解釋力,始終難以對生活中真正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加以解決或解決缺乏穿透力。尤其體現為馬克思主義
理論沒有真正能夠運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
二、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方向
胡大平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一般性學科與特殊性學科的統一,應該包含3個特點:首先,系統性。馬克思主義學科必須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進行有機結合,從中獲取素材和經驗來建立系
統性和科學性。其次,戰斗性,任何學科都要捍衛自己的學科邊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而言,堅持戰斗性就是要有理論勇氣與責任擔當,自覺肩負起傳播意識形態的使命。再次,反思性。要堅持挖
掘理論的深度,保持講授的溫度,即一方面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呈現給學生,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原理表述的精確性和生動性,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實現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融合
融洽。吳宏政教授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價值觀教育應該與科學精神及民族精神相結合。一方面,要樹立真理至上的價值觀態度,實現真理觀與價值觀的統一;另一方面價值觀教育要與民族精神
相聯結。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存在感是在民族精神中建立的,民族精神就是一個國家的靈魂,這個靈魂建構的核心任務需要高校承擔,高校的思想文化建構是使得這個民族獲得精神存在感的重大活動。金
林南教授提出衡量馬克思主義學科是否做的好有兩方面標準:一是看學術成果及創新;二是看其培養出的人才素質及產生的社會效果如何。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他提出四點意見:從政治維度上
看,要建立自由開放的思想市場。從政策維度上看,學術資源分配要公平、透明。從學風維度上看,要有科學包容力,提升自我凈化能力。從學理維度上看,應當進行學科基礎理論和跨學科研究。從學
者維度上看,學者要有科研、教育、服務能力的統一。吳靜教授認為,在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整個人文學科中的定位問題時,應該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定位為帶有科學研究規范的理論學科,而
不將其作為單純的理論形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不應該將其局限在陳舊的問題意識及陳舊的知識積累之上,應從當代意義和從現實出發,不回避國外研究領域提出的問題,在積極與其研究、探討的過
程中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本身。許蘇明教授認為當前馬克思主義學科在指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需要發揮三方面功能:首先,價值引領,應該利用馬克思主義價值學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來
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話語引領,應該將文本話語轉化為生活話語,明確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第三,方法引領,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該從本身出發建立起指導思政工作的新方法。
三、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現狀
王永貴教授認為我國意識形態建設與時俱進,整體呈現出良好態勢,集中表現出7個方面變化:一是思想內涵的轉型。意識形態的內涵逐漸豐富,逐步增加了人們價值選擇等方面的內容,例如核心價值體
系與核心價值觀已成為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二是功能定位的轉型。由單一強調政治功能轉而開始強調經濟功能與外交功能。三是話語變遷的轉型。改革開放后,意識形態的話語中心是建設問題,話語
體系更側重于傳達出建設美好生活的目標。四是關注對象的轉型。目前意識形態建設將黨員和青少年群體作為重點關注對象。五是傳播機制的轉型。意識形態傳播媒介更依賴于新媒體,表述方式也同時
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六是意識形態的領導和管理方式的轉變。過去側重于管理,現在側重于治理。七是國際交鋒關系的轉型。隨著國際局勢的轉變,國與國之間的意識形態爭斗更為復雜,維護本國意識
形態的穩定也變得更為重要。針對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問題與挑戰,黃明理教授認為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意識形態建設成為一個新的挑戰,其中網絡批判民粹化傾向問題成為網絡意識形態建
設中需要關注的焦點問題。他指出,當前網絡批判民粹化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其一,批判的泛道德化。集中表現為人權、人性至上,用抽象人性對抗法律或以個別人的權利取代人民的根本利益,將以人
為本曲解為以個人權利為本,將公權與私權對立起來,使公權虛幻化。其二,崇拜自發性,反對黨的領導與領導權威。提出領導越偉大,法治越渺小的觀點,認為提倡核心意識就是倡導個人崇拜。事實
上,當前的核心意識和集體領導的智慧是統一的,向黨中央看齊實質是向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看齊,這些政策、路線方針恰好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由此反對核心意識其實是對人民利益的不尊重
。其三,網絡批判泛政治化與去政治化傾向。泛政治化表現為將環境問題、法律問題、道德問題等非政治問題政治化,進而否定黨的領導能力。李俊奎教授從執政黨意識形態轉型現狀入手,提出國家意
識形態引導整合能力下降的問題成為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又一大挑戰。他認為,但由于歷史原因所造成的舊的意識形態被消滅的不徹底性問題直接限制了當前意識形態的創新發展空間,由此削弱了意識
形態引導與整合的能力,導致了以下幾方面后果:一是影響了執政黨的合法性問題。意識形態的軟實力就是要論證執政黨的合法性基礎,目前意識形態在這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難以凝聚全社會力量。二
是導致黨的干部理想信念動搖。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動搖就反映出我們意識形態的引導功能弱化。三是導致腐敗的盛行。腐敗問題的出現也與當前意識形態整合能力下降有關。四是導致社會行為發生了
變化。一些人的社會心理發生了變化,當前出現的信仰邪教等行為都是意識形態未發揮出其能力的主要原因。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路徑
1.構建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提升現實解釋力。侯惠勤教授認為目前存在兩種現象,一是在學術研究中,很多人習慣用西方或傳統文化的方法構建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二是很多人將馬克思主義變為
背誦經典,鮮少用它來解決現實問題。為此,必須要做兩方面努力,即在建立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同時提升現實解釋力與批判能力。馬克思主義是否被人接受,是否有廣泛生命力的關鍵在于其是否有
能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分析并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同時,侯教授指出在意識形態創新過程中要注意,話語表達形式的創新并非是最重要的,即便是革命年代的口號能被用來解釋
當代問題,也同樣是一種創新。總之,今天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就在于如何利用新的條件,使得對問題能夠更有解釋力。
2.吸收民族文化精神,樹立意識形態自信。王永貴教授認為意識形態自信首先來自于我國三個獨特的方面: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中國獨特的歷史命運、中國獨特的國情。在吸收文化的過程中,其核心
要義在于不忘本來。不忘本來就是不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要對最核心價值理論進行造性的轉換,轉換的過程中避免出現拿來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要體現我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需要將中
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吸收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之中,使得馬克思主義落地生根。
3.樹立“三大”觀念。郝清杰教授指出當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要樹立“三大”觀念。首先,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應該有大格局觀念。需要把意識形態建設放到整個社會大局中來認識它的重要性并理
解它的內涵。其次,馬克思主義應有大的發展。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真正貫徹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用它來指導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再次,理論工作者應有大作為。要通過馬克思主義
學科各位學者的力量激發整個社會活力,引領社會走向正確的方向。
作者:劉興平,劉夢雨,郝娜單位: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