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主義意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可能會日益顯露,人們的價值選擇、觀念取向日益多元化。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西方資本主義某些國家把中國作為意識形態滲透的核心,企圖通過網絡意識形態的傳播與誘導達到其“分化”“西化”我國的目的。因此,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強化馬克思在主義意識形態就成為在新時期堅持和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途徑和對策。本文立足于我國復雜的內外環境,通過闡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從不同角度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剖析,為論述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對策研究提供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新世界以來我國的改革逐漸進入了深水區,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各種價值觀念、文化相互碰撞,各種思潮相互激蕩。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日益強烈,因此鞏固我國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已經刻不容緩。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就要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不斷深化改革,完善上層建筑,以確保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中國的主導地位。
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特征
在人文科學研究領域,“意識形態”是一個抽象名詞。它被解釋為意識形態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抽象的概念。意識形態是在階級社會中,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體現統治階級利益的表象、情感和觀念的總和。意識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聯系,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就是為了維護一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的利益和地位而表現出來的階級和政治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體現著意識形態的作用和功能。兩者實際上是有機的統一體,意識形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性和社會性兩個屬性和功能來表現出來。思想政治教育是宣傳和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途徑,與意識形態具有天然紐帶關系。它們二者相互作用、難以分割的整體,思想政治教育是宣傳和傳播意識形態的方式和手段,而意識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目的與手段、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思想政治教育
意識形態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歷史上一切統治階級都需要憑借某種途徑將自己所屬階級的意識形態灌輸到社會中的其他各階級中去,以完成對整個社會控制。但是另一方面,意識形態總是在一定的矛盾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對受教育者進行意識形態的灌輸和傳播,從而形成與統治階級要求相符合的思想觀念和觀念體系,使統治階級的利益在思想領域得到鞏固。作為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就具備這種功能,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反映,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引導作用,有助于我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樹立和鞏固。當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著主導地位所具有的作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要求。
二、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
(一)網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網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思想宣傳與引導的平臺和媒介,他們通過向人們灌輸和傳播科學、正確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促使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形成和堅持正確的、主流的觀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而且使網民獲得了各類信息而且他們也能通過隱性教育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深受其影響,使得網民不斷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則來規范自己思想和行為規范。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對著不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整個社會,我國還有巨大的手機網民,這樣就更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輻射力,并對其它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構成一種補充和相互作用。
(二)網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益處
網絡具有開放性、信息量大、及時性、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等特點,通過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相作用,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主體可運用網絡有意識、有目的的對受教育客體進行“傳統式”的灌輸教育;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今,僅僅依靠傳統式的灌輸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要求我們不斷的創新、不斷發展。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賦予教育者新的教育手段,還能給受教育者提供更廣泛的學習平臺。
三、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隨著網絡在我國的逐漸普及,網絡也日益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影響甚至改變著我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網絡已經成為新時代人們生活不可獲取的重要媒介。通過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實現對人民群眾實現價值引領和規范導向,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來。在改革不斷深化,社會正在轉型的關鍵時期,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來達到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現實意義尤為關鍵。以下將從幾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首先要不斷的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在繼承和發展中保證其先進性和科學性。這里指的理論研究不僅僅是從理論單方面來講,而是要堅持“實踐”這一原則,以實踐作為理論創新的基點,結合中國不斷發展變化的國情進行研究創新。除了這點外,還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的觀點科學的對待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吸收有利因素壯大自身,以自覺抵制西方社會思潮的侵蝕。第二,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堅持對廣大人民群進行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結合時代與社會發展要求,不斷分析教育對象的新特點,注重教育對象的層次性、差異性。第三,注重掌握話語權,加強對社會思潮的引領,提高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為指導準則,加強主流網站和網絡社區以及新媒體的建設,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教育和服務活動。
[參考文獻]
[1]俞吾.意識形態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石書臣.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與非意識形態性的統一[J].探索,2003.
[4]馬振清.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
[5]李遼寧.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研究[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6]石書成.論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性與非意識形態性的統一[J].探索,2003(3).
[7]張華.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8]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徐建軍.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J].現代大學教育,2009(5).
[12]童星,羅軍.網絡社會:一種新的、現實的社會存在方式[J].江蘇社會科學,2001(5).
[13]郭宏霞,馬強強.論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J].黑龍江史志,2013(15).
[14]孫厚彬,李秦,唐忠.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科技資訊,2013(13).
作者:何奕洋 單位: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