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培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基于我國新課改的要求,聲樂教學的內容和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和變革,加入了聲樂審美的要求。聲樂審美對于提升我國音樂專業學生的聲樂技巧、提高聲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進而能夠發現美、再現美、創作美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審美藝術培養在聲樂教學的必要性,繼而探討了審美藝術在聲樂教學中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我國聲樂教學改革提供一點思路和借鑒。
基于我國新課改的要求,聲樂教學的內容和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和變革,加入了聲樂審美的要求。就聲樂而言,其本身就是一門與審美密切相關的藝術。在聲樂實踐者的藝術表達中,歌聲和韻律通過歌者的身體各個部位有效配合,形成優美、動聽,與當下大眾審美一致的歌聲。聲樂審美對于提升我國音樂專業學生的聲樂技巧、提高聲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進而能夠發現美、再現美、創作美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聲樂教學工作者應該不僅注重對學生聲樂技巧的培養,還應培養學生更多的審美意識,幫助學生深刻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內涵,進行審美實踐探索和嘗試,最終實現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審美意識培養在聲樂教學的必要性
(一)審美意識培養是聲樂教學與審美之間的有效鏈接
藝術的核心內涵即是美,藝術存在的根本價值就是為大眾帶來感觀上的美的感受以及心靈的愉悅。人們在欣賞或是創作聲樂作品時,都需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需要具有能夠感知作品情感的感悟能力。有的歌者盡管發聲技術好,在演唱中也調動了自身全部的理解和感情,但其演唱作品卻難以獲得觀眾的有效共鳴,這是由于歌者自身審美能力有限,以片面的自我感覺完成了作品表達,與觀眾的心理預期產生了落差。由此可以說,歌者的審美能力決定了歌者演唱作品的情感表達高度和準確度,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學生要具有較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就需要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意識的培養。聲樂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為目標,是一門以人為本的教育學科,對于人們感受美、創造美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同于其他傳統的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聲樂教學實踐性強,具有獨特的聲音和韻律的特點,而聲樂專業的學生通常在樂理知識以及聲樂演唱實踐中均有所欠缺,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專門的審美意識培養,將審美教育融入聲音教學的全過程,進而提升學生在鑒賞作品和演唱作品所需的審美能力。
(二)審美意識培養能有效提升聲樂教學教學效果
聲樂專業是一門需要大量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實踐演練的專業門類,對聲樂專業的學生而言,僅僅是課堂有限的理論學習以及聲樂演練時間是極為有限的。如果沒有給學生培養審美意識,學生就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對的,在有限的在校時間內,茫然失措,缺乏對自己正確、綜合、全面的評價,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對癥下藥,盡快提高,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精力。有的聲樂教學僅僅是傳授聲樂技巧和技術的“聲樂課堂”,培養的學生音色洪亮,但其演唱卻毫無美感可言,缺乏藝術表現魅力與情感張力。而在教學中側重審美意識培養后的學生,即使音色并不突出,但仍能較為完整、流暢地演唱,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美感。
(三)審美意識的培養對于聲樂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目前,大多數的聲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缺乏對審美意識和審美意識培養的正確認知。聲樂教學中,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生的發聲技巧和技術,形成了重技術而輕音樂的局面。而很多學生憑借自己不錯的嗓音條件,一味地炫耀自己的音量、音域,卻極少去考慮演唱方式是否與作品表達相匹配,是否能夠引起聽者的情感共鳴,而非僅僅是炫技般的自我陶醉。盡管自古以來的音樂名家,無不是具有高超演唱技巧之輩,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也僅僅能夠帶給觀眾“發聲機器”的感覺,而非藝術的美感和體驗感。也有的學生盡管演唱水平較好,但是臺風與個人形象較差,也未能達到較好的演唱效果,這也是審美意識不足的表現之一。只有學生知道了什么是美,并習慣這種審美意識后,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聲樂實踐,進而自然、清晰地去表達美、展示美。
二、審美意識培養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的實施
(一)培養正確的聲音概念與審美觀
聲樂首先是一種聽覺藝術,是一種藝術美的欣賞和表達的過程,甚至聲音訓練本身已經蘊含了美,如BelCanto美聲唱法,其另一翻譯即為“美歌唱法”。而要想感知音樂美感,第一階段就是用耳傾聽。學生在入學前,往往缺乏對聲樂的系統學習,也沒有聽取優秀作品的習慣。因此,自新生甫一入學,教師就應該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每日定量傾聽優秀作品,傾聽他人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以美聲唱法為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如意大利作為美聲唱法的發源地,其審美特征熱烈、直接而充滿激情;法國美聲則浪漫、纏綿,充滿了神秘色彩;如古典時期的聲音作品,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對仗工整;而當現代聲樂作品,則更注重對社會和人性的探索。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審美素材,要求學生不斷地傾聽,不斷地對比,通過長時間傾聽感受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音樂語言和藝術之美,幫助學生積累對不同類型聲樂作品的審美經驗,并通過傾聽后的討論總結,幫助培養學生抓住音樂作品情緒以及基本框架,形成音樂畫面感的感受能力和對聲樂作品的核心審美能力。即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系統練習,因為這種審美意識的存在,其對聲樂作品的鑒賞和演唱能力依然不會有太大的審美偏差。
(二)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用具,融入審美意識培養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對于相對教學方式較為傳統的聲樂教學,適時引入更多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模擬法、自我探究法,和教學用具,如現代化的影音、圖片、視頻教學等,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如可以在備課階段準備當下較為熱門的影視劇片尾曲,或是MV片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當學生不能準確領悟老師意思的時候,也可用現代化的視頻方式予以記錄,讓學生在與優秀作品比對中自我感知不足,繼而在教師輔導下予以修正、調整。再如,當學生在進行較為枯燥的發聲練習時,往往毫無感情地仿佛發聲機器訓練,練習效果不佳,而如果教師讓學生模擬在練習一段或激昂、或纏綿的經典聲樂作品時,三級的跳音代表果敢和干脆,大跨度三度進行代表戲劇的張力,這時學生更容易身臨其境,放松身心,打開共鳴腔體,完成教師的訓練要求,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此外,教師應改變教師示范、學生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搭伴練唱,促使同學之間互相對比,分析彼此的不足和長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自我辨識,建立聲樂方面的審美意識。
(三)聲樂教學全過程注意審美意識的培養
聲樂教學包括備課、曲目選擇、練聲曲練習、音域擴展練習等,教師應注重在聲樂教學的全過程均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并不斷挖掘教學中未被發現的審美因素。首先,教師應注意在每一個步驟內均對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培養,如曲目選擇不再是只參考技術訓練,也應考慮聲樂作品的思想性和審美性。再如,在三度音階的發聲訓練時,當學生難以領悟老師的“不要提氣,把氣吸下來”的抽象指導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模仿輕聞一朵小花香氣的動作,而大多數學生在模仿動作后,均能更快地掌握吸氣的動作要領。其次,聲樂作品是聲樂表演的前提條件,只有深入研究聲樂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樂譜標注的每一個細小記號,并以審美意識去不斷完善,才能在作品共性的基礎上發揮出個人的審美表達。如歌詞,歌詞是聲樂作品情感與主題表達的載體,本身具有強烈的審美和情感色彩,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仔細、細細挖掘每一段、每一句歌詞,深刻領悟其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如聲樂作品音樂,教師應讓學生仔細研究音樂本身的旋律、節奏、曲式、速度、調性、調式、伴奏等多方面因素,使其能夠深挖音樂作品,豐富立體化音樂作品。再次,在充分研讀聲樂作品歌詞、音樂的各方面內容后,在歌曲的演唱階段,教師更應該在之前基礎上進一步貫徹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把握聲樂作品的整體意境,并根據自己的審美,建設歌曲的藝術風格和情景,之后進一步對聲樂作品的細致處進行審美把握。
(四)提升聲樂專業教師的審美能力
在聲樂教學中,盡管現在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和學生自主探求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仍在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為教師是各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自身審美能力以及綜合鑒賞能力,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關鍵。有的教師側重于音色、音量的技術之美,有的教師則側重于作品的情感和內涵之美,對于學生的影響也自然有所不同。在歌曲范唱中,如果教師的審美意識較好,能夠將其自如地在演唱中表達,就可以為學生建立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在演唱中讓學生理解作品之美,藝術之美,并給予學生審美啟發。
三、結語
聲樂藝術本身具有強烈的審美性特質,而在目前的大多數聲樂教學活動中,聲樂教學脫離了聲樂藝術的本質,而是更側重于對聲樂技術、發聲技術的培訓和提高,而絕大多數學生沒有經過專門、系統的聲樂審美培訓。在聲樂培訓中加強審美意識的培養,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可以通過自己深一步的感悟和理解,唱出具有靈魂和藝術美感的聲樂作品。對教師而言,應在聲樂教學的全過程貫穿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并極力探索其中仍未被發現的審美因素,為學生感受聲樂之美,創造聲樂之美提供氛圍和條件。
參考文獻
[1]沈略,徐亞楠.論聲樂教學中情感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J].音樂創作,2016(10):189-191.
[2]劉喜梅.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審美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227-228.
[3]馬馳.論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作者:李舒幸 單位:宜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