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實施情感教育,能豐富學生的人生情感,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需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引導課外閱讀,擴展和延伸學生情感體驗。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責任感;使命感;核心素養
情感教育事關學生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塑造和培養,對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知輕情”的情況,學生的情感發展與認知發展并不同步,這與傳統教育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對學生的認知教育,而忽略學生的情感教育,往往會導致學生的情感出現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進行探究。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與其他學科相比,它的情感性尤為突出。在這樣一門人文類基礎學科中,加強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也是更好地貫徹語文新課標的需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開展情感教育,能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化情感教育適合發展學生的獨立思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強化情感教育,可以讓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完善教育教學計劃,在增設動態考核標準的同時,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不僅能引導學生關注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涵,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還能加強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有利于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讓學生更加關注語文這門學科的人文性。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情境教學能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中,進而促使他們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語文學科蘊含豐富的人文元素,能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讓學生與文章內容建立深層次聯結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感。采用情境創設的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融入情感教育,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為提高情感教育實效,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整理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以培養學生自主總結文章內容、自主體會文章情感的能力。創設教學情境,開展情感教育,具有較好的教育彈性,有利于舒緩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在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文字的魅力,體會到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此外,教學情境的創設,能讓學生在情感教育的引發中,在多語境、多文化的文本內容研究中,實現思維模式的轉變。例如,在《陳情表》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教學課件,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放慢課堂教學節奏,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探索文章內容蘊含的人文思想,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為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找準情感教育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情感體會的路徑,將情感教育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引導學生體會文本所蘊含的情感,提高情感教育效果。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本感知能力。學生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感知,才能體會文本所蘊含的情感,領會文本的精神實質。無論是文本的情感因素,還是文本所蘊含的人文思想,都是作者思想的表達。教師要扣住文本的情感因素和所蘊含的人文思想,利用富有感情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對文本情感進行體會,將學生帶入文本所蘊含的情感世界之中,增強學生情感體會敏感度。例如,在《蜀道難》一文的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從更廣闊的視角拓寬學生的情感體驗渠道,使情感因素成為學生品味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工具。教師在教學中不應一味地強調教學進度,而應放緩教學節奏,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促進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教師要做到以聲傳情,語語入情,讓學生受到感染,帶動起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
3.引導課外閱讀,擴展和延伸學生的情感體驗
引導課外閱讀,擴展和延伸學生的情感體驗,能解決高中生詞語儲備不夠、表達語言匱乏等問題。同時,無論是詞匯的表達使用,還是語文素養的形成,都需要擴展和延伸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應以擴展和延伸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主,利用課外閱讀文本中不同角色的行為狀態及語言表達所透露的情感特征,調動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在文本內容的情緒感知中,語句語法的記錄與應用中,體會到文字背后所隱藏的情緒特征,完成更多語文知識的內化。在引導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細膩及具備情感調動作用的教學語言,避免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出現情緒低落等問題,讓課外閱讀成為一種加深學生文本知識理解的工具。同時,引導課外閱讀,擴展和延伸情感體驗,易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獲得學生的認可,讓學生在積極且健康的課堂中獲得思維能力及語文素養的提升。例如,在《藤野先生》的課外閱讀中,只有教師利用細膩及具備情感調動作用的教學語言,才能幫助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同時,在課外閱讀中擴展和延伸情感體驗,可以緩解學生梳理文章脈絡過程中的緊張感,在深化學生理解文本創作思想的同時,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技法。這種調動學生情感的寫作教學方法,是為了讓學生不滿足于課文內容的表象,使其能夠在課外閱讀的文本內涵研究中、寫作技法的整理中,不斷提升語文綜合素質,最終能夠在語法錯誤的改正中成為一名好的寫作者,將自身在文本細讀中的體會和發現,通過寫作等方式表現出來。
三、結語
總之,語文學科在基礎學科中的人文性最鮮明,但在高中階段受“考大學”這個“終極目標”的影響,而更重視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語文的人文性卻常常被忽略。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語文情感教育的育人價值也越來越明顯。新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了語文的教學目標,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納入了課程體系,這是語文課程本質的回歸。語文這門學科蘊含各種各樣的文化知識,文化研究的情境創設有利于帶動學生的探索興趣,使學生對課本內容產生較為深刻的學習體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聚焦于文本內容的知識性與人文性,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增加對我國語言文化、經典作品的研究維度,在與不同作品建立深層次情感聯結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文化滲透作用,培養學生文本情感的感知能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魏孔燕.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天津教育,2019(06).
[2]劉曉娥.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索[J].成才之路,2020(11).
[3]王浩.高中語文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以“生命誠可貴”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9(83).
[4]尹宇飛.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的教學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8).
作者:趙海民 單位: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