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育視野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 要】戲劇作為綜合性藝術,蘊含著悲劇美、文化美、語言美、風情美 , 以及通過美感來凈化學生心靈、提升道德素養的獨特功能,這些都攜帶著優質的美育基因,具有培養學生審美人格的獨特優勢。本論文試圖將高中戲劇教學與美育聯系起來,把握高中戲劇教學的時代新脈搏,施教者在戲劇教學中過分強調人文性內容,通過視、聽覺手段使課堂成為藝術課;或過分強調工具性內容,使課堂成為政治課。由此,在美的環境中促進教師、學生和戲劇文本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高中語文戲劇教學美育
在中國古典美學中,主情論于各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最為突出的莫過于明清時期的戲曲家們。臨川湯顯祖的主情論反映在“世總為情”的人世觀與審美觀,“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創作觀。在“有情之天下”的理想世界與“有法之天下”專制政治思想統治下的封建末期,湯顯祖認為戲曲的功能在于引起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不足,進而彌補,使自身完美調和,達到個人、人際、社會的完善。會稽王驥德強調“美不在快人而在動人”,要求曲家不要止步于音律和諧圓美,應在“有聲有色”中創造出一種“煙波渺漫,姿態橫逸,攬之不得,挹之不盡”的境界,沁人心脾。蘭溪李漁強調戲曲的創作目的在于勸善懲惡,作品貫穿倫理道德,用美來動人,凈化思想,即以美感引人入道,由外部情感延伸至深層理性。西方悲劇美學中,亞里士多德悲劇表演借助語言,模仿行動,引起觀眾的憐憫與恐懼,使他們的負面情緒得到宣泄,從而凈化情感。悲劇正是綜合著審美意義上的快感與道德意義上的陶冶這兩種功能。黑格爾認為沖突是悲劇的根本,劇藝可以把美的最完滿最深刻的發展表現出來。
一、戲劇教學的理論貧瘠需要美育
(一)理論性不強
有關高中語文戲劇教學的研究大都圍繞著實際操作,如總結教學方法、重難點,或以一課為例開展教學設計。這些成果實際價值較高,但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實際成果顯得深度、廣度不足。
(二)融合度不夠
將美育概念引入戲劇教學的研究寥寥無幾,大多成果直接將美學的理論范疇引入高中戲劇教學中,并沒有進行融合,更有甚者,只在原來美學理論名詞前加上“語文教育”做定語,使之成為語文教育的專用術語。美育視野下的高中語文戲劇教學屬于邊緣研究,囿于歷史,美育戲劇教學研究受到西方唯心主義美學和前蘇聯文藝美學影響,漠視了這兩種理論與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國古典戲曲文本的隔膜。將“美育視野下的戲劇教學”和“戲劇教育藝術”“戲劇教育審美”等概念混為一談,極容易造成分析流于空洞夸張的理論贊美、盲目鋪張的感性欣賞,導致了理論上的主觀隨意性,難以發掘豐富的戲劇美育資源,使學生游離于文本、課堂。這種理論性不強、融合度不夠的原因大致有三:
1. 現有理論不足以支撐學科獨立性;
2. 依附于美學的慣性思維;
3. 教學立足于美育的基點尚在尋找。
二、戲劇教學的實踐困惑呼喚美育
(一)考察漠視
從近二十年的高考試題出發,戲劇考點基本上是不作要求,就是考,也隱匿在文學常識類題目的相關選項中。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高考(全國卷)試題中沒有一題是有關戲劇知識的,連市面上的一些教輔資料也鮮少覓得戲劇類的解說。
(二)教學疏忽
作為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目前大多或主要采用科學的方式,忽視審美的把握。在高考的指揮下,戲劇教學常常被視為閱讀教學的附庸,具體表現為:
1. 教學目標
大部分教師沒有準確把握戲劇文本的教學目標,沒有深入思考戲劇文本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價值,以及戲劇文本應該怎樣教。
2. 教學設計
教師介紹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戲中人物性格或命運,先行定下文本主題基調,接著指導學生在文本中尋找零星的材料(如語言)來印證人物性格,憑借節選內容對作品的主題和人物進行空洞的分析,戲劇本身的藝術魅力和美感已蕩然無存。教學一味注重戲劇主題、情節發展、矛盾沖突、語言特色、人物形象,甚少涉及營造戲劇情境和評析戲劇意象等內容。這樣的教材處理方法與一般文本閱讀教學相似,湮滅了戲劇自身所獨具的特點,忽視學生對戲劇文學的藝術性及審美的體驗。
三、美育觀照下的高中戲劇教學
美育觀照下的高中戲劇教學應建立在學生的審美心理機制上,引領他們求真,向善,崇美。
(一)“ 求真 ”—— 整體感知,養成探索品質
美的感知應根據學生心理,從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出發。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體系,著眼于全局,通過自己的眼睛,對戲劇文本進行整體領悟。在文本教學中,教師應放手讓學生獨立對整個戲劇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根據學生的興趣選取節點進行分析鑒賞,而重要的選段基本集中于人物形象分析、情節轉折和矛盾沖突之處,通過這些手段,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回歸整體,歸納總結。
(二)“ 向善 ”—— 體味細節,覺醒道德意識
黑格爾認為戲劇是史詩的宏大敘事原則和抒情詩的澎拜情感原則的矛盾統一,而這兩者就統一于戲劇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恰恰揭示了人性與人性的對撞、階層與階層的斗爭。因此,要引領學生體會戲劇中的道德之美,就必須從梳理戲劇情節開始。這時候就可以借用數學的線圖,將跌宕起伏的情節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三)“ 崇美 ”—— 探究討論,建構自由心靈
在戲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語言和行為來表現自己的特征,這就為學生的表演提供了天然的平臺。整體感知過后,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導演,大到對情節的刪改調整,小到對服裝發飾的搭配……這些奇思妙想都可以給學生帶來新的體驗。通過學生的演繹,戲劇人物飽滿立體地呈現在教室中。“小演員”通過演繹這些人物,體會這些人物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編劇演員還是觀眾,對于戲劇文本的理解都會再上一層臺階。 多年來,教學中強調工具性內容,淡化文本美與情的感染功能,割裂學生與自然、社會溝通的途徑,從而造成智慧被禁錮、精神被摧殘、美感被撕裂的局面。針對這種弊端,應實施美育視野下的戲劇教學,要在美育觀照下進行,即以東方美學、西方美學、馬克思主義美育學和語文教育學的理論來觀照高中戲劇教學。語文美育應當筑牢馬克思主義美育學和語文教育學的理論地基,體現以人為本、促進個體審美發展的人文性功能;體現以美儲善、以美啟真的工具性功能;完成重建學生審美意識、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兩大任務,達成學生自身及學生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這與當下語文美育目的、任務與價值不謀而和,相輔相成。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 , 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學生,但“以生為本”的宗旨尚未回歸。為此,美學視野下的高中戲劇教學力求使學生既能“求真”——整體感知,養成探索品質,又能“向善”——體味細節,覺醒道德意識,還能“崇美”——探究討論,建構自由心靈。語文教學以“語言的構建與運用”為實戰基礎,以“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與鑒賞”為抓手,達成“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開拓學生“健全人格完整發展”的新領域,使戲劇教學走出困境,邁向新時代。
參考文獻
袁和平 2006《中學戲劇教學論》,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沈新元 2007《高中語文戲劇教學法初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韓同常 2007《優化中學戲劇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孫慧玲2007《把戲劇當成戲劇來教——以 < 雷雨 >教學為例》,《當代教育科學》第 14 期。
劉婷2010《中學語文戲劇教學與學生審美人格的培養》,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閔雪 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