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淺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可見,青少年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因此,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如何,關鍵就要看青少年的整體思想道德狀況如何。而高中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特別是世界觀的形成和知識的積累大多是在高中階段完成的。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基礎學科,在使學生掌握語文工具的同時,吸收文化涵養,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適當進行德育滲透,方能達到教書育人“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筆者結合自己從教以來的語文教學體會,談淡自己的幾點做法,請教于大方之家。
一、利用課本中的故事啟迪學生,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
在我們的高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我們可在語文教學中,利用這些故事的積極意義啟發并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可通過賞析《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答應鄭伯出使秦國”的故事,培養學生在國難當頭之時,不計個人得失,以大局為重,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可利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負荊請罪”這一小故事,教育學生要有寬廣的胸懷和知錯就改的良好品質;利用《陳情表》中李密為盡孝道,辭不赴命的故事,讓學生懂得“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教育學生要懂得感恩父母、學會感恩父母;利用《記念劉和珍君》中劉和珍生活艱難卻毅然預定了全年的《莽原》、敢于反抗廣有羽翼的校長、想到母校前途便黯然落淚以及在反動派的槍林彈雨中與同學互相救助的故事,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追求真理、不畏權勢、有遠見、有責任心、團結友愛的新青年。
二、利用那些人情味十足、反映人情冷暖的課文,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如通過必修二師陀的《說書人》和必修三楊絳的《老王》這兩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懂得生命無貴賤,每一個生命的個體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最平凡普通的人,在他們的身上也閃現著勤勞、正直、與人為善的人性的光芒,教育學生要尊重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要懂得敬畏生命、善待他人;通過必修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選)、必修五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和選自《楚辭》的《漁父》這三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懂得: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生既會有燦爛的陽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風雨,不論順境還是逆境,不論是幸運還是厄運,都要認真對待。教育學生要熱愛生活、敬畏生命,直面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通達樂觀的健康人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中去,這樣,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價值,尤其是身處逆境、遭遇厄運的時候,更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奏出命運的交響曲。
三、充分發掘課文中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如在講授必修一的《勸學》(節選)時,利用荀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一觀點,對高一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教育學生學習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善于積累,要從每個知識點的點點滴滴抓起,切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在講授必修二的《落日》時,利用課文中的“我們最后的勝利是以百萬將士流血成仁,千萬民眾流血犧牲為代價換來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又如在講授必修四的《季氏將伐顓臾》這一課時,利用孔子批評冉有、季路“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這一觀點,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教育學生要“在其位,謀其政”,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
四、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翻閱我們的高中語文教材,在其中,不乏言簡意賅、思想豐富、發人深省、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這些名言警句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德育滲透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老師要充分挖掘這些名言警句的德育功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例如講解《廉頗藺相如列傳》時,不僅要讓學生欣賞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些歷史故事,更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那句體現藺相如“在國家危難面前,不計個人恩怨”寬廣胸懷的名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講解《離騷》(節選)時,不僅要讓學生把握楚辭體的文體特點,領略作者的政治抱負,更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體現屈原“用盡一生為天下蒼生而不斷奔走呼告”精神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講解《報任安書》(節選)時,不僅讓學生認識到《史記》在我國史學界和文學界的重要地位,和司馬遷遭受宮刑后所表現出來的堅韌意志,更要讓學生深刻領悟表現司馬遷崇高人生觀和生死觀的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內涵。
五、結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要做個有心人,善于并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習慣和行為習慣,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趙冬坤 單位:江蘇豐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