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語文生態課堂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生態課堂的內涵分析
生態課堂的內涵理解核心在于“生態”,利用中國語言的語詞分析法,可以看到生態中的“生”是學生、生命、生機的意思,“態”是狀態的意思。生態課堂也有兩層含義:一是,生態課堂是以生為本的課堂,是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教育規律的課堂,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課堂;二是,生態課堂就是體現學生生命本真的課堂,是充滿教師的人文關懷,閃爍著師生思想和智慧碰撞的火花,洋溢著生命氣息。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兼顧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真正建立教學和學生發展相統一的特征。相對于傳統課堂,生態課堂由關注教育結果向關注教育過程轉變,由關注教育客體向關注教育結果轉變,由關注知識積累向關注學習能力轉變,由關注目標的單一化向多元目標轉化。
1.教學目標的主體性和發展性。
傳統教學的目標關注的是知識容量,關注的是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發展性。生態課堂更加關注學生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的程度,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學目標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課余的語文閱讀量,關注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高。
2.教學主體的平等性和主體性。
生態課堂是平等的課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權威者和控制著,而是圍繞教學內容和學生進行交流的對話者,生態課堂中無論是師生關系還是教學關系等平等交流和對話的關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在班級規則下自主地進行探究和發言,能夠對問題進行質疑和詢問,不必在受制于教師,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學生的思考角度和內容。生態課堂是要多維的對話體系,進行討論和爭辯,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3.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多元性。
生態課堂是開放式的課堂,認為教學內容不應該只局限于教材上內容,而且應該把生活中的語文素材和資料納入到語文課堂中來,形成大語文教學觀。生態課堂的多元性指的是從多個角度看到語文現象和語文規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靈活開放,不能刻板地按照教學設計或者預設開展教學,而應該根據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并以寬容的態度對待課堂教學中的多元化理解,在傾聽和交流中,促進創新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
4.教學活動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生態課堂的教學活動要回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從生活中獲取教育資源,在生活中運用知識,將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教學活動也不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活動包括學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對生活事件的體驗,對生活故事的語言描述以及對生活中景觀的情感抒發,這些教學活動是充滿探究性和創新性的,也只有吸收了結合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才能使教學活動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中,才能激發學生主體探究的熱情。
三、構建高中語文生態課堂的有效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是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法,學習的學習處于被動的無聲狀態,通過機械記憶和模仿習得知識。生態課堂強調教學不僅應該關注教學客體,知識的傳遞,而且要關注教育主體,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在開展教學前一周,引導學生搜集有關詠秋的詩詞,并通過板報的設計在自己的小組展示秋的美景和意境。然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合作學生對課文的自主學習。導學案包括文章及作者背景、整體思路、內容理解、情感體會等,以內容理解為例教師設計的導學案包括,讀1~2段,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概括出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文章哪一部分最能夠體現故都的秋味,是怎樣體現出清、靜、悲涼的?作者描繪了幾幅故都秋景,分別是什么?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寫出了故都的秋哪些特點?在上課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文章部分,進行小組合作設計,并設計本小組的展示方案,借助小組之間的交流來自己課文內容的交流和溝通,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習是由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借助相互討論和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建構新知識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
2.認真解讀教材,找到生態課堂實施的鑰匙。
隨著教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輔助教學的資料越來越多,許多教師在拿到教材后,便會打開教學參考書或者查找網上現成的教案和ppt完成對新內容的解讀。但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目標的要求更加的廣泛,知識的理解、學生的能力、生活資料的運用都成為教學應該考慮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只有結合班級學生的個性特征、地區生活資源的特色,才能夠真正建立生態課堂。例如,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收集學生作文中描寫親情的文章,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片段,制作成動畫,引導學生走進課文中。然后,帶領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編寫全文提綱,并合作探究父親的愛和母愛有什么特點?并結合生活中的故事進行說明;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有什么特征?作者認為人成熟的標志是什么?父愛和母愛是學生生活中常常能夠感受到的,教師收集生活中父愛和母愛的瞬間圖片,以及有關父愛和母愛的故事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支撐,這些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情感共鳴的重要條件。
3.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活力。
新課程背景下經過教育學者和一線教師的不斷研究和實踐,產生出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如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翻轉課堂等,這些教學方法是相互結合的,在生態課堂構建的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綜合,才能夠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在《拿來主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借助自主學習完成對課文內容的初步學習,引導學生明確在新知識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教師會以小組為單位將文章的內容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并借助小組的展示實現更大范圍的交流和學習,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更加充分,有原先的多媒體教學向交互式多媒體教學轉變,課堂教學過程中全網絡覆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隨時地上網搜集資料,由原先多媒體單純地為教師的教服務,向信息技術為學習的自主學習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由權威向對話轉變,教學過程向著學生主體學習的課堂轉變。入,在拿來主義的,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的展示提供方面,同時可以就學生的疑難問題,迅速地組織學生查找資料進行研究,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展示片段進行錄制,為學生的反復學習提供幫助。當然,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指導學生的課余擴展學習,組織學生活動,也成為生態課堂構建的一大特色。
四、結語
綜上,生態課堂是學生主體的課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在教學目標上是發展的,在教學內容上是開放的,在教學主體上是平等的,在教學活動上是多元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樹立全心的學習方式,通過認真解讀教材,找到生態課堂的鑰匙,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教學的色彩。
作者:李新文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