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紅色家書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紅色家書作為特殊時期的仁人志士信息交流的載體,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真實性及教育性等特征。要深入挖掘紅色家書在寫作教育、語言文字教育、詩歌教育、文學閱讀教育等方面的語文教育價值,通過搶抓第一課堂、用活第二課堂、占領第三課堂,全方位融入語文課程,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
關鍵詞:愛國主義;紅色家書;大學語文;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浸潤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堅定信念,是中華民族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的強大精神動力。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問題,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重視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素養基礎課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經典作品的鑒賞,形成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語文課程的責任與義務。紅色家書作為特殊時期信息交流的載體,深入挖掘其語文教育教學價值,并積極應用到高職大學語文課程中,對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紅色家書的內涵與特征
千百年來,家書作為出門在外的人與家人互通往來的信件,成為維系家人情感、互通消息的重要方式。在中國革命、建設時期,一批批仁人志士告別父母,離鄉背井,為了國家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英勇奮斗,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愛國壯歌。他們將對親人的思念付諸筆墨,寫成一封封充滿親情、激情與愛情的家書,這些家書承載著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犧牲精神。后來人們將這些家書與象征鮮血、象征革命的顏色相聯系,稱之為紅色家書。紅色家書中所蘊含的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理念,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寶貴資源。紅色家書作為特殊時期的文化資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民族性。紅色家書誕生于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批批仁人志士把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置于個人與家庭之上,勇敢打破舊社會,創造新中國。這是老一輩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是獨屬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資源。二是時代性。紅色家書本質上屬于“私房話語”,但一個人的家書,承載著寫信人的真情實感,記錄了寫信人在特定階段的理想與信仰,而一群人的家書,則承載著一個時代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反映特殊時代的鮮活歷史。三是真實性。紅色家書內容直白,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寫信者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付諸筆端,真實再現了歷史潮流,是研究史實的有效材料。四是教育性。紅色家書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艱苦奮斗等精神,其內容健康向上,與現在大力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風教育、語言文字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紅色家書的語文教育價值
1.紅色家書是開展寫作教育的典范
書信是語文課程中實用文體寫作的教學內容之一,它包括稱呼、問候語、正文、結尾、落款等固定格式。紅色家書作為極具代表性的書信,在書信格式上能夠作為范本,在內容上所呈現出的追求真理、誠信友愛、孝順謙恭等精神,能夠成為書信這一實用文體寫作教育的典范。
2.紅色家書是開展語言文字教育的范本
紅色家書是革命志士在特殊年代用語言文字記錄下的所見所思所感,許多家書的作者受到過高等教育甚至出國深造過,即使這些家書只是他們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匆匆寫就的,但也書寫規范,語言質樸真實、簡潔精練、感情真摯、情節生動。如1949年端午節,袁志超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詳細講述渡江戰役中的所見所感:“(跑到山上去逃難的老百姓)一家人在樹底下,又冷又餓,衣服濕了都貼在皮上,像猴子一樣,光瞪著眼睛喘氣。”
3.紅色家書是開展詩歌教育的教材
在一些紅色家書中,創作人以詩言志。這些詩歌既有古體詩,也有現代詩,抒發的是壯志未酬的抱負、保家衛國的決心等。如在李立三1919年寫給父母的家信中有一首現代詩:“我是一個斷梗的浮萍,隨著那風波兒上下飄零。……我還要唱那自由之歌,撞那自由之鐘,喚醒可憐的同胞,驚起他們的酣夢。鼓蕩雄風,振作精神,造一個光明燦爛的新世界,作一個幸福無比的新國民。”該詩抒發了作者救國救民的凌云壯志。
4.紅色家書是開展文學閱讀教育的指導
紅色家書中有許多是長輩寫給晚輩的,長輩結合自己的求學經歷、讀書心得等,傳授晚輩閱讀方法,指導他們求學、做學問。比如潘琰在1945年寫給弟弟妹妹的信中提到,“讀書要像細雨一樣,一點一滴的浸入……要養成讀書的習慣……不是有人督促或者為了考試……(讀書)第一是恒心,第二要有耐性……”,捧讀這些家書,寫信者的諄諄教誨、殷切希望猶在耳邊。
三、紅色家書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的路徑
1.搶抓第一課堂,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呈現多樣化趨勢,但課堂學習兼具基礎性和系統性,仍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主陣地。因此,教師要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功能,全方位融入紅色家書。首先,教師要調整課程目標,在素質目標中明確依托紅色家書加強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其次,要改革教學內容,將紅色家書相關內容融入應用文寫作、詩歌、新聞等教學單元。比如,學習《離騷》中作者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時,可以列舉紅色家書中報效祖國、拯救民眾于水火的句子,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學習“千古孝思絕作”《蓼莪》時,可以引用烈士趙云霄的遺書,在短短的遺書中她呼喊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小寶貝”“小寶寶”達12處之多,讀來令人潸然淚下。講解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消息時,可以引用渡江戰士袁志超的家書———《渡江來信》,從一個戰士的視角觀照渡江戰役,讓學生對這一史實有更全面的認識。教師還可以開展紅色家書專題教學,從文化角度解讀中國家書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還可以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情境法、任務驅動法等,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實現育人目標。
2.用活第二課堂,創新開展特色活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在語文課內課外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創建“第二課堂”,使語文課“活”起來,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在第二課堂融入紅色家書,開展“重溫紅色家書故事”“紅色家書誦讀”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選擇紅色家書,并搜集家書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經歷等,思考家書所蘊含的時代價值,撰寫誦讀稿后在班級中分享、交流閱讀體會。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讓學生感受至真至誠的愛國情懷,從中汲取奮力前行的力量。
3.占領第三課堂,營造紅色文化空間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學生更習慣在網絡媒體上獲取知識。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推進,教師紛紛依托網絡教學平臺,構建語文線上教學的“第三課堂”。為提高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教師可以依托各類語文線上教學平臺,增設紅色家書模塊,篩選優秀的紅色家書微文,激勵學生深入品讀紅色家書。同時,還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搜集紅色家書,上傳紅色家書讀后感、心得體會、實踐成果等,并投票評選優秀達人,營造紅色文化空間,拓展語文課堂的廣度與深度,線上線下同時運作,以貼近學生的方式進一步宣傳紅色文化,提升育人實效。紅色家書是革命特殊年代的見證,也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美德的縮影和紐帶,其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挖掘紅色家書的教育教學價值,并將其有效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韋鳳.紅色家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7.
[2]蔡榕津.將紅色家書融入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9(11).
[3]張珊珊.紅色家書內涵與育人價值探析[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9(03).
作者:柳熙 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