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地理教學分析(4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初中地理課堂環境教育探討
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及地域系統的科學,是解釋地區特征、人與環境在地球上出現、變化和分布規律及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其思想性是突出當今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闡明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富含熱愛家鄉、熱愛祖國、關注全球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育內容。這就是要通過地理課堂向孩子們滲透環境教育,新課程標準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列為課程的核心問題,這是地理學科的獨特特征。
作為一名對家鄉的資源環境變差的見證者,我有說不出的心痛;作為一名地理老師,我覺得給家鄉的青少年滲透環境教育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如何在地理課堂上滲透環境教育呢?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
一、結合身邊的實例滲透環境教育
家鄉五峰是湖北省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縣,其森林覆蓋率達到81%。但是隨著縣城的搬遷,也有很多影響環境的地方。比如縣城搬遷占用大量耕地,建設過程中挖出的大量棄土來不及處理,天晴會產生大量揚塵,雨天少部分棄土又會流入河流,污染河水。當然這些都是暫時的,但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感受到環境的變化。再如家鄉的重晶石礦產的開發不那么合理,就有同學的家庭周邊因挖出的礦渣沒有及時回填在雨天發生泥石流。還有水資源的污染造成河里的魚大量減少。通過這些身邊的實例,教育學生要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而且要回去向家長宣傳,尤其是不要將垃圾直接倒入河里,夏季在河里游泳和野炊后要將垃圾帶走,不要濫伐森林,盡量少用農藥等,能做到這些就是對家鄉最大的熱愛。
二、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和收集的資料在教學中及時滲透
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就更低了。在講“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時,我結合生活中頻繁接觸的一次性筷子展開,啟發學生觀察用完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樣處理的?學生很快得出結論:當垃圾扔掉。告訴學生最早發明一次性筷子的是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對用過的一次性筷子的處理不是作為垃圾遺棄,而是回收起來用來造紙,做到了可持續利用。同時針對同學們吃飯喜歡用一次性碗的現象,專門進行了一次國旗下講話,從而啟發學生如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又如在學習“水資源”時,如果單純從水的儲量、覆蓋面積和水循環看,學生就很容易產生“水是取之不僅,用之不竭的”的錯誤想法,但如果教師將地球上各種不同的水體按其所占的比例進行分配,體現在扇形統計圖中,學生就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只占地球水資源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人類繼續污染水、浪費水,最終會導致全球水危機,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水資源的分布也是極不平衡的,讓學生計算自己所在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引發學生思考,并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進行交流,分析缺水的人為原因,探討解決方法。
通過交流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如洗手時水龍頭盡量開小一點,涂肥皂時要先將水龍頭關上,洗完后要將水龍頭關緊,洗衣服用過的水可以沖廁所、澆花等。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進一步認識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了環保意識。再如在七年級上冊學習氣象符號時,有一組符號在我國春季常涌現在氣象預報圖中,這就是后來增加的“沙塵暴”符號。近年來沙塵暴日漸嚴重,在我國氣象預報中涌現的次數明顯增加,表明我國北方的土地荒野化問題比較突出。我結合教材中提供的《空氣質量指數》,引導學生看出大氣污染的程度,并提出問題:這是如何造成的?并向學生提供一組數據:20世紀50年代我領土地沙化面積每年約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發展到每年2460平方千米。學生通過討論得知,由于我國西北部毀林開荒、超載放牧等,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變得更加懦弱,讓學生認識到土地荒野化已直接影響到空氣質量,同時舉例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國“倫敦煙霧”事件,1943年9月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宜昌發生的長達近一個月的霧霾都是大氣污染的結果。提醒同學們不要等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知道環境的重要。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政府針對以上環境問題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動,取得了什么成果,讓學生知道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應該重視環境保護,樹立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思想。
三、利用環保紀念日滲透環境教育
讓學生收集以環境有關的節日制成手抄報展覽。如2月2日世界濕地日,3月12日是植樹節,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中國水周,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等等。不僅讓學生了解這些紀念日的由來,而且讓他們知道在各個紀念日里自己該做些什么。如果學校有條件,就可以請環保部門來學校進行知識講座,使之從小關注環保,參與環保,宣傳環保。
四、利用多媒體視頻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比較抽象或難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師單純地進行口頭講述,就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也不容易讓學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但是如果使用多媒體教學,則會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印象,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學生的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學習興趣濃厚,思維高度活躍,能夠積極參與課堂交流,并主動探究保護環境、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如在講“中國的海洋資源”時,我播放了海洋污染的錄像,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觀看結束后,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形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為環境中的一員,應該怎樣保護環境?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不亂丟垃圾,在平時生活中注意節約用紙,對廢紙進行積極回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植樹造林,每年的植樹節,都親自栽幾棵小樹,節約用水,并監督和呼吁身邊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又如在介紹湖北省時,告訴學生湖北省曾經是“千湖之省”,現在已經名不符實了,并借此機會讓同學們觀看2013年“中國十大魅力濕地”,同學們興趣高昂,積極收集資料了解濕地的作用。這樣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在農村,環保知識普遍薄弱,這點我在生活和教學實踐中都有深刻體會。老家周圍的群眾喜歡將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里,我卻不能說服他們不這樣做,我覺得政府宣傳也很重要。目前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政府將垃圾房增加并加強對群眾的管理和環保宣傳教育。環保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課堂更是我們進行環保教育的最好陣地,只有教師有強烈的環保意識,才能讓學生成為新時期的環保主義者,成為綠色生活的倡導者,才有可能讓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在發展國家經濟的同時主動考慮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問題。
作者:李純燕 單位:五峰縣漁洋關鎮中學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學
摘要:學習情感是學生學習中的催化劑,是認知活動的好幫手,本文在認真研究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就學習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學的影響及如何激發學生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情感以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習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學習情感;初中地理;情感滲透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不同于情緒,是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較復雜而有穩定的態度體驗。學習情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心理體驗和感受,包括學習興趣、學習自豪感、學習自尊感、學習價值感和學習成就感等。近年來,學生的學習情感問題為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教育科學領域所關注,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指出:“沒有感情上的變化,就沒有認識上的變化。”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學生學習中的催化劑,是認知活動的好幫手,不重視學習情感,必然導致教育教學在多數學生身上失效。學習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何影響?應如何激發學生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情感以促進他們的地理學習?本文試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探討。
一、學習情感對初中地理教學的影響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情感極易被激發,且認知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認識世界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地理課堂中學生情感活動即學生從事地理學習的動機激發程度,如果把學習活動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汽車的發動機,那么學習情感就是汽車的燃料。學生的學習情感在地理教學過程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它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甚至調控整個學習的狀態。因此初中地理教學應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感活動,當情感活動是積極的,學習者表現的特征為學習興趣、主動參與、積極思維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無疑與積極情感活動緊緊相連,同時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情感對學生成就持續有積極影響,它的發揮又加強下一輪所產生的積極學習情感,實現良性發展。消極的情感則會如脫韁的野馬,桀驁不馴,使事物發展走向反面。“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就是教師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這是教育者所應實施的真正的教學。
二、激發學生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情感以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習
針對初一480名學生學習情感問卷調查,主要圍繞學習興趣感和學習成就感等調查,其中對地理學習不感興趣居然占13%,學習中無成就感占19%。調查現象從更深層面反映出地理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習能力的外層認知結構,忽視其內層元認知結構,使得學生學習情感的積極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從而產生對學習厭惡的現象。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感情決定著對情境的接近或回避傾向,從而影響著人的智能努力朝著什么方向或方面發揮。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情感是強烈的,如何發揮學習情感的積極功能,讓地理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呢?
1.喚醒學習情感,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興趣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是學習的原因,學生對地理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強化地理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情感,處于蟄伏狀態時,對學習沒有熱情、興趣,甚至無作為學習。所以喚醒學習情感,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尤為重要。而學生學習情感的投入與教學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體驗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應讓學生獲得積極體驗,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導入《美國》這節課時,緊扣熱點“令人揪心的馬航MH370黑匣子搜索行動,哪個國家提供“拖魚”和“金槍魚”的兩樣搜尋設備?”(美國),用“活生生”事例導入,喚醒學生學習情感,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緊接著設計的環節是交流“我眼中的美國”,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由此拉開美國教學的“序幕”。再如:學習關于南極的自然環境,可借助信息技術設計“小企鵝的故事”,通過動畫視頻,充分了解南極的環境特征,讓學生情因企鵝而發,在感興趣的故事中獲得新知,達到學習最佳效果。
2.激勵學習情感,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當學生的學習情感得以喚醒,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極大興趣和熱情,從而產生對學習的需要,教師此時要趁熱打鐵,就是激發學習情感,學生在需求和活躍狀態中,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促進積極思維。思維活動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在探究的樂趣中持續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學生鋪設探究問題既巧妙地提出了學習任務又創設出探求的最佳情境,例如學習“美國農業”,設計環節為“發現之旅”,通過在資料“2010年美國主要農產品在世界的位次”中發現什么?引入美國優越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進一步通過讀圖引導分析:地形特點、氣候特點及河流湖泊等,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通過視頻資料“美國現代的農業”又發現什么?引入美國農業生產專業化、機械化等特點;通過觀察圖”美國農業帶的分布“,看看美國主要形成哪些農業帶(區)?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等。用循序漸進“問題驅動”,牽起勃勃奮發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楊帆破浪,繼之舒疏,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和需要。
3.鼓舞學習情感,強化學生內在學習品質
霍姆林斯基這樣說:“成功的歡樂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學生在積極體驗中獲得興奮和快樂,感受知識的力量,這一切建立在學生不斷的成功和進步上。建構主義的教學觀特別強調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次成功和進步的評價、鼓舞,對促進學生獲得積極體驗的重要性和引導作用。因此,正確評價、鼓舞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與學習成果等,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就會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在接納每個學生的同時,要積極鼓舞每個學生,給學生以自信,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成就感。鼓舞學習情感,讓學生成就感產生積極的影響,養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習慣,從而強化學生的內在學習品質。
例如:在學習“大洲和大洋”時,設計其中一環節是“找一找”:一架飛機從非洲沿赤道向東飛行繞地球一圈,經過的大洲和大洋有哪些?許多學生并不能一下子很正確地找到,教師此時要不斷給各組加油,甚至要注意各組學習情感比較消怠的同學,不留指導痕跡給予成功的暗示,當學生每次進步,借用杜魯門母親的話給予贊賞:我為一直努力的同學感到驕傲,同樣我也為不斷進步的同學感到自豪。通過鼓舞學習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理解新知,增強學生自信心,學以致用,強化學生內在學習品質,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呂世虎,鞏增泰.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5).
[2]李潔新.教學與情感互融[J].教育實踐與科研,2013(3).
[3]歐陽芬.多元智能與建構主義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6).
[4]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沈陽出版社,2002(12).
作者:曾毓平 單位:閩江學院附屬中學情感研究
第三篇:體驗學習在初中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摘要: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及現代社會需要,我國素質教育正穩步推進,傳統初中地理教學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培養新時代學生的需要。而作為新興的有效教學方法的體驗式教學能更好地搭配初中地理教學需要,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講述體驗式學習方法及注意要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體驗學習;教學方法
1.引言
體驗學習指在實踐中認識事物,有更多心理感受,更多地體會到學習樂趣,很符合初中生的心理。新型教學模式不僅給學生帶來樂趣,還能更好地施展教師自身獨特的教學模式,以實現更高的教育目標。
2.體驗學習在初中教學中的方法
2.1情景體驗法
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讓學生融入情景的方法進行教學,即情景體驗法,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是教師通過精心策劃,設計出符合教學的情景和體驗環境,隨后積極組織學生融入其中,在體驗中深刻學習書本知識,增強自身能力,同時,激發學生興趣。情景設計過程中教師不可忽視教學內容的重要性,不能脫節,此外積極組織學生加入角色應注意啟發學生的思考而不僅是體驗,注意情景學習和教學內容一致,讓學生自主扮演一定角色,便于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地理問題,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享受樂趣,將地理問題帶到學習中,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并積極融入角色,深刻體會生活。
2.2實踐體驗法
通過參加實踐活動為學生增添一抹生活的情趣,并從生活中客觀理解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這種方法有利于引發他們對體驗學習的反思,同時對日后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具體有兩種方法:(1)實地考察:讓學生實地考察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如植被覆蓋率情況、河流分布情況及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在實踐中發現地理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以眼前最真實的境況給予他們最深刻的認識,從現實中看到書本的影子,從而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以及對家鄉的熱愛,更能呼喚出他們對家鄉環境的保護之心。(2)社會調查:通過讓學生親自制作社會調查問卷并發放的形式,提高學生探究地理知識及實際操作能力,是初中教學中的重要目標。
3.體驗學習方法的教學設計要點
3.1體驗教學與學習環境的完美結合
體驗教學設計不能脫離教學目標,要結合教學大綱,同時不能過于死板,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地理學習中學生的興趣往往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就要求把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要求有一定的創新,走出傳統模子,增加更多學習樂趣,增強體驗的新穎性。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那么體驗式學習的優點就體現出來了,學生會自覺探究地理知識并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因為地理學習過程中,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是和學習氛圍和興趣相關的,這是傳統教學模式達不到的。
3.2正確的教師引導
體驗式學習是有計劃性、目的性的,教師要根據學生體驗實際情況,對學生做出相應的指導并組織靈活多樣的活動,同時要注意的是教師給學生的不應該是答案,更應該是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要提供更多信息,以提供更多學習方法和思路,此外在體驗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一定的手段保證對學生的監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同時指導記載研究數據,以及自身真實的體驗感受,為以后總結提供數據支撐,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形成正確價值觀,從而更好地與人交流,更好地融入社會。
3.3促就體驗學習與學習樂趣的結合
體驗學習不可簡單定義為粗糙的體驗,需要強調體驗內容,即教師設計的體驗教學應當是符合學生興趣的,而不是粗糙的體驗。為此,要求教師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及全面看待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能夠提高學生興趣的體驗教學模式。初中地理老師針對地理這一學科的獨特特點及初中生特有的好奇心,選擇在地理中有突出地位的、起重大作用的地理事件或地理人物,以及重要地理概念和地理基本發展線索,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好奇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地理發展基本脈絡,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此外,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如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
4.結語
地理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前人積極探索及當代人的努力,以及后代創新。時代不斷發展進步,新時代對學生的要求也不斷更新,這就要求體驗式學習不斷創新,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設計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體驗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何黔.體驗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9):334.
[2]張永軍.體驗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東方文化周刊,2014(10):251.
[3]王玉琢.淺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關愛明天,2015(7):415.
作者:安慶陽 單位:富裕縣教師進修學校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學方法思考
摘要:現代教學,不論哪一門科目,都應當與時俱進,嘗試新的教學理論與新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應當與時俱進,避免機械化的、應試化的求分式教育。從事地理教學多年,多次課改,感受頗多,就對課改中教學方法的認識,談談對地理教學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教學
新課程改革主觀要求依據“以人為本”的觀念對教育工作整體進行一次深刻改進,其目的不僅僅在于提高學習成績和素質,更在于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下,將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成長,如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主動學習,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搭建平臺。
一、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方法的核心問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教學只有在學生具有學習地理濃厚興趣的前提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反之,就達不到預期目的。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利用直觀的教具、課堂游戲、詩歌、諺語、謎語、社會新聞熱點、動漫等資源創設富有“磁性”的情境。教師善于利用課程資源,如教案、教學用書、課件、新聞媒體、圖書資料、網絡、社會實踐,等等。在平時工作中不僅要積極開發利用這些資源,還要不斷積累和更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資源儲備,適應教育教學、學科發展的需要。地理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有了,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讓學生在學習中繪制地理圖表
新課改的核心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改變過去單一的、被動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動筆畫圖的最大特點是學生的參與性強,看圖、析圖、繪圖,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地圖是地理這門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眼過千遍不如動手一遍。”如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畫“經緯網地球儀,海陸、六大板塊、中國主要山脈”等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圖;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直觀化、形象化,從而使難點問題迎解,學生很容易就掌握,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自信心。學生有了良好的繪制圖表的地理素養,“動”起來,課堂有效性更高。
三、培養學生多思善疑、好問善問的學習習慣
1.鼓勵學生多思多問,在上課過程中碰到疑點可以立即舉手發問。學生的發問看似打斷了正常的教學進程,其實質卻是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爍,也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2.在課堂上留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提問,這個時間段專門針對學生的不惑進一步解惑。在學習地球與地圖時,有學生問:“世界上第一個計算出赤道周長的人是誰?是用什么方法測量得來的呢?”當時就難倒了筆者,作為老師,筆者并沒覺得下不了臺,畢竟學無止境。筆者就從容坦誠告知,并許諾課后查資料。第二節課回答問題之前,筆者表揚了提出問題的學生:“謝謝你的提問,讓我們懂得了更多。”我們要強化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生活經驗等存在差異,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甚至跟授課無關,有的關聯性不強,課堂非預設的生成性教學行為增強了。同學間的互問,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斗志”,而且學生在相互質疑的過程中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解決疑問,形成良好的競爭態勢。教師給予適當點評、充分肯定與表揚,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功、自信、快樂,從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結合新科技,讓學生反客為主
多媒體教學,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對于那些空間想象力差的學生,讓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例如,上地球的運動的時候,播放相關動畫視頻,進行多媒體教學,試聽同步,視頻的動態效果,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地球運動的微妙。當然,新科技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新模式,讓“學霸”自己當老師下載地理錄像和視頻,這并不是我們偷懶,而是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現在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一種風尚,讓學生自告奮勇地上講壇,讓學生的能量在這一個時刻完美展現,可能他們講得還是很生澀,但是引起了學生的強烈反響,這樣的課堂讓學生能感覺到公平性。從此以后,筆者更能理解學生的想法,他們不是沒能力,也不是不敢,有時候是我們沒搭建讓學生嘗試的平臺,我們需要用新的方式引導。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要及時更新理念,并時刻提醒自己: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主導。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牛峰.淺談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及對策[J].新課程,2014,(05):142-143.
[2]楊迪海.淺論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教育界,2013,(14):174.
作者:張麗娜 單位:河北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王灘鎮聶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