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提高服務交通新水準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者:付冬梅單位: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
2008年,組織開展了全國公路水路運輸量專項調查和第三次全國港口普查,摸清了運輸量基數,獲取了省際間客貨流量流向數據,更為準確地反映了公路水路交通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作用;全面掌握了在港口體制改革逐步深入、港口業快速發展條件下,港口總量、能力、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通過開展大型交通基本情況調查,逐步形成了日常統計和周期性普查相結合,全面調查、經常性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和定期數據更新有機結合的統計調查體系。制度建設和管理逐步規范。2009年制定并印發了《交通運輸經濟運行分析工作制度》,明確了分析工作的制度安排、框架內容和任務分工,提高了分析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編制并實施了國家高速公路網交通量調查觀測站點布局規劃,進一步提升了交調數據采集能力、路網運行監測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了對各類交通統計調查制度、主要交通經濟運行數據的統一、歸口管理,維護統計數據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技術手段不斷創新。GPS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統計調查中得到廣泛應用。2009年,交通統計信息系統(一期)工程投入運行,實現了建國以來交通統計信息的綜合查詢、處理交換和更新維護等服務。2010年,啟動了國家干線公路交通情況調查數據采集與服務系統試點工程,推進重要公路通道及區域路網的智能化交調數據采集與服務平臺建設。2、統計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按照政務信息公開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交通運輸統計信息制度,定期、定時各類統計信息。統計產品和成果載體不斷豐富,形成了內部匯編和對外資料、詳細數據和指標摘要、國外交通運輸統計信息等不同類型的統計產品,開通了中國交通統計信息網,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和報紙、刊物等平面媒體開展統計公共服務。按照國家經濟監測預警工作及部黨組要求,開展了季度和月度分析工作,建立健全部內各單位及省廳、科研機構、交通運輸企業共同參與的會商分析工作機制。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加強了對運輸服務、建設規模與投資形勢、航運市場、安全生產等方面數據和宏觀經濟形勢的跟蹤,拓展分析深度和廣度,為部黨組提出“調結構、控規模、保重點、促穩定”的工作思路和相關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據。圍繞國家重大活動及突發事件的運輸保障組織開展專題分析,為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提供了支撐。
當前形勢發展對于提高統計服務能力的新要求。“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主要是:保增長、保穩定仍然是基礎,轉方式、調結構是主線,擴內需、惠民生是新的發展主題。“十二五”期交通運輸行業的總體發展要求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積極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行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特點對改進交通運輸統計工作、提高統計服務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交通運輸發展理念的轉變對提高統計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交通運輸發展“三個服務”的理念要求交通運輸統計不僅能反映交通運輸行業自身的運行情況,而且要充分體現交通運輸與國民經濟間的互動關系,要求通過統計數據分析為部領導提供決策支持,面向社會公眾及時行業信息,不斷豐富統計信息服務內容,拓展統計信息服務渠道。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轉變對拓展統計內容的全面性與及時性提出了新要求。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要求交通運輸統計部門在傳統的公路、水路基礎設施存量和生產“實物量”統計的基礎上,拓展運輸服務、運輸經濟、綜合運輸、土地及岸線資源利用、節能減排等相關統計內容,以滿足交通運輸相關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向廣度、深度發展的需要,以有效支撐對交通運輸發展方式轉變程度的跟蹤、評價和決策的需求。提高政府執政能力,對提供相關信息的及時性與準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時有效處理與交通運輸行業相關的突發事件和應對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迫切需要建立相應地快速統計調查體系,做負責任的行業,提高社會公信力。
提高交通運輸統計服務能力的思路。1、深化交通運輸統計改革,把統計工作提升到戰略研究高度,更好服務于行業管理、科學決策以往開展的交通運輸統計工作,為總結“十一五”發展成就、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從反映交通運輸經濟運行和規劃實現的角度看,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統計改革,全面提高統計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以便為規劃實施、科學決策等做出新的貢獻。今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我部正式印發了《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與以往相比,交通運輸“十二五”規劃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第一次從以往單一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向行業發展規劃轉變,突出體現了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構建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現代物流、加強公共服務等新的發展要求。二是第一次用可評估、能檢查的量化指標來表述每個領域的發展目標,發展目標更加明確。其中:基礎設施方面,包括公路、水路、航道、港口、機場、郵政局所在內的指標有17個;運輸服務方面的指標有15個;科技與信息化發展方面的指標有4個;綠色交通方面,包括污染物排放、能源資源消耗與利用等指標有9個;安全與應急方面的指標有8個。設置這些量化指標,就是要對規劃的實施成效進行評估、檢查。交通運輸“十二五”規劃是我們行業第一個全方位發展規劃,實施成效究竟如何?需要統計工作對規劃確定的各個重點發展領域,圍繞發展指標加強跟蹤、分析,為評估、檢查提供支撐。這些量化考核指標,有些現在已經建立了指標體系,有些還需要研究來建立,因此,統計工作必須主動銜接,盡快將這些量化指標納入統計,以便在中、后期評估時能夠用數據說話。2、加強信息公開,積極推動交通運輸統計公共服務,從服務行業向服務全社會方向發展按照“公開為原則、保密屬例外”的政府信息公開要求,打造“透明交通運輸統計”。拓寬公布渠道,豐富公布載體,充分利用新聞會、政府門戶網站、報紙、刊物等公布統計數據信息和月度、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分析報告,履行定期、定時公布承諾,增強公布數據的時效性。及時編印內部統計資料匯編、對外資料、年度統計指標摘要、國外交通運輸統計信息等適合不同群體、不同層次需要的統計產品。自今年起,我們已經在原有年度匯編資料基礎上,正式啟動編輯出版向全社會公開發行的《中國交通運輸統計年鑒》這項工作,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全面、系統了解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狀況的需要。3、改變傳統工作方式,把統計信息化建設作為提高交通運輸統計服務能力的重要抓手當前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提高統計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已形成共識。“十二五”期間,部黨組明確提出要統一組織開展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監測預警與決策分析重大工程建設,據此,綜合規劃司組織實施了交通運輸統計分析監測和投資計劃管理信息系統,旨在推進統計及計劃管理業務流程電子化、網絡化和對重點業務領域的動態監測。目前,部級系統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首批試點省份也相繼完成了的方案初步設計與審批工作。為了盡早發揮全國交通運輸統計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效能,明年部還將進一步擴大省級系統建設的試點范圍。統計信息化建設全面推進,將為提高交通運輸統計服務能力提供可靠保障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