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資源經營風險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城市經營本質上是對城市資源的經營,它越來越受到城市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而在此過程中,由于城市經營者對城市經營理念的粗淺認識及對經濟效益的一味追求,可能會引發城市資源經營風險,從而阻礙城市的發展。為有效防范該類風險的發生,發展循環經濟,最終實現城市社會和諧發展,我們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城市資源經營風險防范指標體系。
關鍵詞:循環經濟城市資源經營經營風險防范指標
一、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發展戰略正由傳統的建設導向轉入經營導向。城市經營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得到各級城市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為新世紀城市發展的熱點課題。隨著認識和實踐的深入,城市經營,尤其是對城市資源的經營出現了不少急需解決的問題,人們不得不面對能源短缺、環境惡化、交通擁擠、供水不足、污染嚴重的“城市綜合癥”所帶來的巨大壓力,這就產生了城市資源經營風險。如何預測和防范這樣的資源經營風險是擺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面前的又一難題。實踐證明,能夠全面解決城市資源、環境問題的發展戰略,是發展由模仿自然生態系統運行而產生的循環經濟。
二、循環經濟與城市資源經營
(一)從循環經濟到循環社會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要求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將經濟活動由過去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物質單項流動導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閉環流過程,使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只產生很少的廢物。循環經濟的特征是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物的低排放,其核心內涵是實現社會經濟系統對物質資源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的最佳運用,即在資源減量化優先為前提下的資源最優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延續和深化。
與發展循環經濟相對應的社會形態就是循環社會。循環社會是一種生態型、循環型的社會發展形態,是具有能夠支持整個社會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核心的結構組成和功能機制的社會形態。它具有一定的正負反饋功能和保持社會經濟系統穩定平衡的自協調功能,能夠長期支持社會經濟系統按照生態學規律運行和發展。循環社會的核心內容是實現經濟發展模式向循環經濟的模式轉變,以及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到社會、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兩部分。
(二)從城市資源經營到城市資源經營風險
1、城市資源經營概述
城市經營是指以城市政府為主導的多元經營主體根據城市功能對城市環境的要求,通過運用市場機制和市場規律來調控城市發展要求與發展條件之間矛盾的一項經營管理活動,是對構成城市空間和城市功能載體的資源進行集聚、重組和營運,最大限度的發掘這些資源的潛力,在整個城市范圍內實現資源配置容量和效益最大化、最優化,以謀求城市資產的流動增值。
城市經營本質上就是城市資源的經營。這里的資源是一個泛化的概念,即一切可以由城市管理部門直接和間接運用市場和政策手段來進行整合,有利于城市建設發展,有利于城市知名度美譽度提高和城市形象提升,能夠資產化、資本化的城市資源都是城市經營的對象。城市可經營資源主要包括:城市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城建資源,如城市道路建設、戶外廣告等;房產資源,如單位建房、出售商品房等;交通資源,如出租車、航空權等;文化資源,如文物建筑開發經營等;體育資源,如體育隊伍發展、體育場建設等;信息資源,如通訊、互聯網等;旅游資源,如文物名勝、名人故居等;教育資源,如社會力量辦學、課本書報雜志等;人力資源,如擁有技術、資本和能力的人力資源;城市無形資源,如品牌效應、名人效應等。以上各種資源都是城市整體資源的組成部分,每個城市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以市場為主導觀念來審視城市的泛資源概念,發現一切可以用來經營的資源。
2、城市資源經營風險
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節約資源、合理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是促進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保護生態環境是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首要條件,而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又分別是城市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最終目標。可見,資源高效合理利用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求,也是實現資源代際均衡的基本要求。
城市資源經營既然是一種對城市資源的市場化運作,一種經營行為,那么必然帶有風險。這些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城市資源浪費風險
許多地方政府歪曲理解城市經營的理念,一味追求政績,大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顯示城市經營的成果,城市建設中缺少科學規劃,造成很多基礎項目重復建設。另外,在實現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耗費大量資源,城市經濟仍以“高投入、低產出”的方式在增長,這必將造成城市資源的大量浪費。
(2)城市資源流失風險
經營城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城市競爭的核心是城市人才的競爭,綜合實力也是通過人才的成果來表現出來。起用人才,留住人才應該成為一種戰略。城市經營過程中,人的素質是第一資源,提高市民的素質是首要的要求,而全民素質的提高是我國城市整體水平提高的標志。許多城市已經注意人才資源在城市經營中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很多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但很多機制仍停留在物質上,如果一味依賴物質激勵,在這個“用腳投票”的時代,必然會面臨人力資源流失的風險。
(3)城市資源破環風險
這里的資源主要是指城市生態環境資源,包括水資源、空氣資源等。城市環境的經營既是培育城市區域創新能力的需要,也是實現城市循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城市環境的經營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從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和生活環境等方面進行改善。但是,許多城市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往往忽視了環境效益,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等已經成為嚴重的城市問題,而且嚴重制約了城市的循環發展。如果繼續走老路,以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必然面臨資源破壞的風險。
(4)城市資源枯竭風險
這類資源主要是指土地、石油等非可再生資源。土地經營是政府經營城市的一項主要內容。我國城市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對企業經營性用地實行有償使用,是利用市場機制優化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措施。但土地屬于非再生資源,城市土地更是有限。政府在經營城市中,為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不僅要征收近期土地使用費,而且把土地未來收益也收入囊中。表面上看政府收益頗多,其實流失更多。因此,以經營模式管理城市,追求近期城市土地收益最大化,總有一天會導致土地資源枯竭。
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資源經營風險預測防范指標體系,在有效防范這些風險的過程中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城市資源經營風險防范指標體系研究
(一)指標選取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概念必須明確,且具有一定的科學內涵。權重系數的確定、數據的選取、計算與合成等要以公認的科學理論為依托,從而避免指邊間的重疊和簡單羅列。
2、全面性原則選取較少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反映較全面的情況。為此,所選指標要有一定的綜合性,指標間的邏輯關聯要強。
3、靈活性原則所權指標要能過反映出城市資源經營風險在長期中的變動趨勢,而且在內容上可以拓展。
4、因地制宜原則不同城市的資源稟賦不同,選取指標應該建立在這些差異之上。
5、可操作性原則所選指標應盡量于現有數據銜接,必要的新指標應定義明確,便于數據采集。
6、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有些指標不能用準確的數據來描述和表達,只能定性地加以闡述,因而必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提高分析的準確性和說服力。
(二)指標選取目標
1、保持城市資源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
資源結構是一定區域內各種各種資源的組合特征和分配關系,包括各種資源的分布情況、數量、質量、開發條件等的空間關系。產業結構是以社會分工和協作為基礎形成的各產業各部門之間的結構關系。制約產業結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會需求、科技水平、交通通訊狀況以及各產業和各部門的協同關系外,自然資源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任何一個區域的自然資源都呈現一種結構性狀態,它的這種結構狀態必然要影響到具體勞動的結構,從而在一個區域內形成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并最終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社會分工和產業及部門的結構狀態,要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保持資源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一致。
2、創造良好環境,提高城市競爭力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背景中,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要素集聚放大效應愈發體現出來,尤其對于至關城市功能提升的高新技術、生產性服務業,優美和諧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競爭中取勝的絕對要素。從這種意義上看,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城市經營中值得高度關注的戰略性資源。城市資源經營應強調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經濟發展為條件,社會全面進步為目的,注重維護生態平衡,營造綠色氛圍,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協調好各產業之間的關系及各種資產的開發及其經營。通過建立生態城市,改善生態環境來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3、確保資源代際合理分配
可持續發展并不意味著就要保護目前的資源儲備,既然要發展,就要利用資源,但利用應當是有計劃、有限度的。其利用的限度是以不影響將來的生產為前提,也就是說,必須解決資源在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證當代人合理需求,又要為后代人流向較好的生存和發展條件。這是因為當代人與未來各代人由同樣的權利提出他們對資源的需求。與后代人相比,當代人在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處于“壟斷”的主宰地位,可持續發展要求當代在考慮自己的需求消費時,也要對未來各代人的需求與消費肩負起歷史與道義的責任,保證資源代際合理分配。
4、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步
通過建立指標體系,有效防范城市資源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高效合理的經營城市資源,發展與生態環境相結合,有調節的經濟增長、綠色市場、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最終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步發展。
5、建立循環社會,和諧社會
循環社會是循環經濟理念基于生態學原理的升華,建立循環型社會是最終實現和諧城市的基本要求。循環型社會的最終歸宿是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人類的一系列行為方式和發展模式都轉變到與生態系統相協調,共同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達到類似于古老的“天人和一”的發展境界。所以,建立循環社會、和諧社會是我們進行城市資源經營的最高目標,也是最終目標。
(三)指標選取
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結合城市資源經營良性循環的基本要求,我們嘗試性的建立了一套基于循環經濟的城市資源經營風險預測防范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基于循環經濟的城市資源經營風險防范指標體系
硬指標軟指標
城市自然資源存量
城建資源存量
可經營資源房產資源存量
存量指標交通資源存量
體育資源存量
信息資源存量
旅游資源存量
教育資源存量
人力資源存量
無形資源
可經營資源資源綜合利用率
經營狀況指標資源投入產出成果
資源投入經濟效益
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
生態經濟效益
單位經濟增量廢棄物輸出率
資源超采率
可經營資源再循環境治理能力
環經營能力指標污染控制能力
稀缺資源開發控制率
再生資源產出率
可再生可循環資源開發率
生態退化恢復建設率
替代性資源開發能力
該指標體系主要由可經營資源存量、可經營資源經營狀況以及可經營資源再循環經營能力三個大類組成,共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4個指標。這24個指標又被分為硬指標和軟指標,其中硬指標是指比較容易定量的指標,如城市自然資源存量、資源綜合利用率等;軟指標是指一般不容易定量的指標,如無形資源、環境治理能力等;其中又有一些指標是需要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度量的,如人力資源存量、教育資源存量等。限于文章篇幅,對指標的定性和定量在本文不作具體分析。
綜上所述,隨著人類對自身生存發展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積累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熱點和趨勢。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人類社會只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只有正確確定人類自身的生態位,科學利用城市資源經營手段,才能最終實現與自然循環、和諧、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杰等.城市競爭力[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2]崔鐵寧.循環型社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3]馮年華.區域可持續發展創新[M].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2004.
[4]姚士謀等.區域與城市發展論[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4.
[5]楊愛華.經營城市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思路[J].山東大學學報,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