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股抑價因素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文章從體制缺陷、發行市盈率、發行規模、大盤漲跌幅、中簽率、發行時機等方面,探討影響我國新股發行抑價的主要因素。
所謂新股發行抑價指的就是新股發行價明顯低于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盤價的現象。在我國,上市首日漲幅超過100%的股票經??梢?,普通股(A股)發行定價偏低的現象已近乎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自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購買原始股一定有利可圖”幾乎成為一種規律,說明我國首次公開發行新股存在著發行價明顯低于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盤價的現象,即“新股發行抑價”的現象。
一級市場的定價效率問題實際上就是檢驗新股首次公開發行是否存在抑價的問題。國外學者通過大量的經驗研究表明,新股發行抑價現象在世界各國的股票市場中幾乎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成熟市場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都存在顯著的新股發行抑價現象,平均抑價幅度為4.2%~80%,其中發展中國家的新股抑價幅度明顯高于發達國家。而我國新股發行的抑價幅度更是長期居高不下,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將展開討論,研究影響我國新股發行高抑價的因素。
自20世紀70年代新股發行抑價問題被提出之后,西方學者為解釋這一長期普遍存在的現象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和努力,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解釋:
投資者掌握的信息可能比發行人多,但不同的投資者擁有不同的信息量,Rock(1986)據此提出了“贏者詛咒”假設;根據非對稱信息理論,Welch(1992)建立了負信息流模型,他認為投資者購買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行為不是發生在某一個單一的時間內,而是有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此時最初的股票認購情況會影響到以后其他投資者的購買行為;Chemanur(1993)提出了“信息收集假說”,他認為新股發行抑價是對外部投資者情報收集的適當補償,績優公司可以通過IPO的高抑價率來區別績差公司。還有諸如承銷商托市、股票配售等理論假說。
我國的理論界也對我國新股高抑價的現象進行了詳盡的理論和實證分析。
通過研究國內外學者對于新股發行抑價的理論解釋,我們發現新股發行抑價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并且,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影響程度也都不同,而且各個因素之間可能互相影響,加大了抑價因素分析的難度。我們認為,影響我國新股發行抑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種。
一、體制缺陷
我國的證券市場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逐步成長起來的。1990年我國證券市場建立初期,由于法規不夠健全,市場各方參與者不夠成熟,要求上市的企業過多且質量參差不齊,各行業、各地區發展又不平衡,急需加以宏觀調控和嚴格審查,因而對股票發行申請采用了審批制。審批制是一種帶有較強行政色彩的股票發行管理制度。這主要表現在:股票發行實行下達指標的辦法,同時對各地區、部門上報企業的家數也做出限制;掌握指標分配權的政府部門對希望發行股票的企業進行層層篩選和審批,然后做出行政推薦;監管機構對企業發行股票的規模、價格、發行方式、時間進行審查。這種行政控制方法導致一級市場股票供給嚴重不足,股票上市后二級市場的旺盛需求使得股價升幅巨大。此外,政府經常要用行政手段干預股市,當二級市場長期走勢低迷,政府就會減少一級市場發行的總額度,這更加劇了二級市場供求矛盾。
現在我們實行股票發行核準制,比起審批制來,核準制的行政化色彩要少一些。但是核準制仍然是批準制的一種,仍然需要管理層又“核”又“準”。新股發行速度和發行總量仍然會因為批準與不批準而受到控制,和目前發達國家證券市場所實施的“只需要登記”就上市的“注冊制”還有很大的差距,市場供求關系嚴重不平衡的矛盾并沒有從制度上得到根除。因此,在新股發行的市場供給并不是由市場說了算的情況下,要消滅一級市場的暴利仍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是由于體制缺陷的存在,導致了其它比如發行市盈率、發行規模、大盤漲跌幅等因素對發行抑價的影響??梢哉f,這種體制的不完善是我國股市的特征,也是我國股市高抑價的理論根源。
二、發行市盈率
發行市盈率的選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發行價格的大小。在企業價值一定的基礎上,發行市盈率越高,發行價格就越高,發生抑價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發行市盈率的大小是影響我國股票發行抑價的因素之一。在很多中國學者的研究中也都將市盈率做為一個重要的指標。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體系中承銷商要根據公司實力和市場供求關系,確定一個較為合理的價位區間,再進行路演才能確定發行價格和市盈率。但是我國不管公司素質和行業的差別一律以13~16倍市盈率為標準,而在二級市場上市盈率高達50~60倍,巨大的缺口使得首次超償回報很高。管理層在1998年之后,曾經采取了取消股票發行市盈率不得超過15倍的限制。想用提高一級市場市盈率和股價的辦法與二級市場接軌,抑制一級市場的投機行為。事實證明,這種人為提高市盈率的辦法等于“火上澆油”,只能助長市場投機。同時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存在“水漲船高”的效應,一級市場市盈率提高了,促使二級市場股價漲得更高,在一級市場無風險運作仍然有利可圖。這種提高發行市盈率的做法,不但未達到調控市場的效果,反而制造出市盈率高達88倍的股票獲得批準發行。
三、發行規模
從實踐上來看,發行規模很有可能是影響新股發行抑價的一個重要因素。發行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的新股發行抑價較低,而發行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新股發行抑價則較高。而從理論上來看,發行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由于市場影響較大,關注的分析師往往數量較多,因此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程度較低,未來的不確定性較小,從而新股發行抑價的程度較小;相反,發行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市場影響較小,關注的分析師數量也較少,從而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就較高,未來的不確定性較大,從而新股發行抑價的幅度就會較大。
四、大盤漲跌幅
市場指數的累計回報率高,說明市場狀況良好。投資者投資愿望強烈,大多數公司會選擇在這時發行股票上市,這也是所謂新股發行存在熱點市場的原因之一。由于同一時期有很多公司上市,大量的信息涌現;而另一方面是投資者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這使非信息占有的投資者搜尋信息的難度更大,從而加大了信息的不對稱性,要求新股有更高的發行抑價。從另一方面來看,當市場本身的回報率高時,投資者所要求的回報率也會相應高;并且在市場處于上漲階段時,還會普遍存在對信息的過度反應,這些都加大了新股首日的收益率。
五、中簽率
中簽率也被認為在兩個方面對新股發行溢價有著影響。一方面對申購者的成本存在著影響,從而對新股投資的回報需求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新股發行抑價幅度。如果發行中簽率較低,則說明投資者的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從而投資者的回報要求較高,因此新股發行抑價幅度可能較大。另一方面,中簽率往往反映了投資者對新發股票的一種價值認同,因此如果中簽率較低,往往意味著投資者認為新股的發行價格相對較低,因此其二級市場很有可能出現較高的抑價。
六、發行時機
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當最初的股票發售出現“熱銷”的情況時,以后的投資者便會不考慮其自身掌握的有關上市公司方面的信息而大量認購,即出現所謂的“流行效應”。發行主體為了首先吸引少量的潛在投資者認購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進而吸引其他投資者大量認購該股票,使流行效應產生,會有意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定價偏低。否則,IPO定價太高使知情人不會參與申購,非知情人也不會參與,發行者很可能全盤皆輸。在實際操作中,體現為承銷商和發行人往往愿意選取較好的發行時機,比如說大盤表現較好的時間發行上市,從而獲得良好的市場表現,使股票上市首日就能獲得超額收益,從抑價表現上,就體現為高抑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承銷商和發行人存在著先天的動機,為了保證發行成功而選取合適的發行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