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外匯儲備投資現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進入21世紀之后,伴隨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惡化,全球外匯儲備規模不斷上升。1999年底,全球外匯儲備約為1.78萬億美元,到2007年底上升至6.40萬億美元,增長了2.6倍。全球外匯儲備的增長又集中體現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外匯儲備的增長。1999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約為1.05萬億美元(占全球規模的59%),到2007年底上升至4.90萬億美元(占全球規模的77%),增長了3.7倍。相比之下,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同期內僅增長了1.1倍。
在發展中國家里,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更加迅猛。根據外管局網站的數據,1999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約為0.16萬億美元(占全球規模的9%),截至2007年底上升至1.53萬億美元(占全球規模的24%),增長了8.6倍,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
中國外匯儲備的飆升主要歸因于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自1994年至今,中國經濟連續14年出現了國際收支雙順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由于中國政府選擇了“小幅、穩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了大量國際短期資本流入中國套利,這加速了中國外匯儲備的累積。僅2007年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就增長了4619億美元,與2006年底相比增長了43%。如果考慮到央行向中投公司注入外匯資產,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用美元繳納人民幣法定存款準備金等因素,則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增加額超過了6300億美元。
幣種結構
由于中國外管局并未披露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我們只能利用其他國家披露的相關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的“官方外匯儲備幣種構成”(CurrencyCompositionofOfficialForeignExchangeReserves,“COFER”)數據庫提供了138個國家(包括27個工業化國家與106個發展中國家)匯總后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雖然COFER數據庫中未包括中國這一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是一種遺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匯儲備規模畢竟占到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64%(2007年)。同時,中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投資并未表現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迥然相異的特征。因此,我們不妨用COFER披露的幣種結構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潛在幣種結構。
進入21世紀后,IMFCOFER數據庫中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的主要變化包括:第一,美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下降,從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歐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上升,從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鎊取代日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中第三重要的幣種,2007年英鎊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為5%,而日元資產比重為3%。上述結構性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該時期內,歐元和英鎊處于相對強勢地位,而美元和日元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導致各國央行主動或被動地實施了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
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調整更加積極。從1999年底至2007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比重由69%降至61%,歐元資產比重由19%升值28%。俄羅斯、伊朗等國更是將石油交易計價貨幣由美元轉換為歐元,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歐元在全球儲備與交易貨幣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內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由73%降至69%,歐元資產比重由23%升至33%。近年來,隨著美元有效匯率的下跌,中國外管局主要是在外匯儲備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資產比重,在外匯儲備存量上的減持是有限的。這意味著中國央行的幣種多元化行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相比是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用COFER數據庫中發展中國家的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截至2007年底,我們估計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約占65%,歐元資產約占25%,其他10%包括英鎊、日元及其他幣種資產。
資產結構
由于中國外管局并未披露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我們只能從投資東道國披露的相關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構成。
作為中國外匯儲備最重要的投資東道國,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系統(TreasuryInternationalCapitalSystem,“TIC”)定期公布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證券的明細資料。最近一期公布的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證券的資產組合如表1所示。
盡管美國財政部公布的資產組合數據中并未區分外國官方投資者和外國私人投資者,但是由于中國尚未完全開放資本項目,中國居民對美國證券的投資只能通過QDII,規模相當有限。因此,中國國內的美國證券持有者主要包括外管局、商業銀行以及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假定中國官方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外匯資產組合是相似的,同時假定外管局在其他國家投資的資產結構與在美國的投資類似,那么,可以從上述資料中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從相關數據推斷,截至2007年底,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最重要的資產是長期國債(約占儲備規模的50%)和長期機構債(約占儲備規模的40%),股權、長期企業債和短期債券的比重非常有限(僅占儲備規模的10%左右)。中國外匯投資的資產結構與發達國家以及石油輸出國相比存在重大差異。第一,在其他國家的外匯投資中,股權投資占有相當比重。例如,日本占18%,英國占46%,加拿大占73%,中東石油輸出國占45%。第二,在其他國家(除日本與中東石油輸出國外)的外匯投資中,長期企業債的比重顯著高于長期國債與長期機構債的比重。例如,英國的長期企業債占外匯投資的規模為44%,而長期國債與機構債占外匯投資的規模為8%;加拿大的相關數據分別為18%與5%。
評價
在上述對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與資產結構進行粗略估計的基礎上,我們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如下:
首先,當前中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動性為首要目標。這主要表現為在外匯儲備的資產構成中,傳統上低風險、低收益、高流動性的國債和機構債占90%左右;
其次,美元資產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所占比例過高。無論是從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2007年為19.1%)還是從對美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來看(2007年為7.3%),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65%的比例都過高了。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貨幣中依然占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現了中國政府進行外匯儲備幣種多元化的困境: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減持美元資產必然會造成美元匯率下跌,從而影響到外匯儲備中存量美元資產的價值。
再次,近年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大幅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遭受嚴重損失。由于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65%以美元計價,那么美元相對于其他貨幣的貶值必然造成以貿易加權的一籃子貨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顯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突破了1.8萬億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資產占65%,那么一旦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0%,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將縮水1170億美元,相當于抹殺了3.9個百分點的GDP增長。
第四,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資產除了面臨匯率風險外,還面臨美國國債、機構債信用等級調降、市場價值縮水的風險。2008年7月,美國兩家房地產巨頭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機,需要募集750億美元資本金以避免資不抵債風險。如果美國政府不對其進行救援,則兩房發行的機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如果美國政府為兩家機構買單,則信用風險最終為美國政府所承擔,美國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無論出現哪種局面,對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的中國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后,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日益凸現,中國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的壓力。中國外匯儲備的90%投資于美國國債與機構債,收益率不超過5%,而根據世界銀行對中國120個城市1.24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外國在華FDI企業的平均收益率超過22%。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如何積極管理外匯儲備,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成為當務之急。
前景
如何進一步通過幣種多元化與資產多元化來分散投資風險,以及通過更多地投資于高風險高收益率資產來提高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率,是中國外匯管理當局面臨的嚴峻挑戰。
從幣種多元化角度出發,如何在不對美元市場匯率造成顯著沖擊的前提下,逐漸降低美元資產比重,提高歐元及其他貨幣資產比重,將成為中國外匯管理當局的中長期目標。這意味著,對美元資產的減持必然是漸進的,更多地依然通過增量減持的方式進行。在美元匯率走強的背景下減持美元資產對外匯市場造成的沖擊較小,但是這可能會造成短期虧損。
從資產多元化角度出發,中國外匯管理當局應逐漸提高股權、企業債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適度降低國債、機構債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外匯儲備的整體收益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進一步分散風險。
考慮到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因此,保證外匯儲備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依然非常重要。這意味著,外匯管理當局應該將外匯資產分為兩類進行管理,一類依然投資于低風險低收益金融產品,另一類則實施更加激進的多元化投資策略。中投公司(CIC)的設立是中國政府在積極管理外匯儲備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中投公司的首要目標就是通過實施比外管局更加激進的投資策略,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自2007年9月成立以來,中投公司已經進行了多筆金融股權投資。目前,中投公司的投資組合偏重于美國金融股權,受次貸危機爆發與深化的影響,當前中投公司股權投資的市場價值不容樂觀,例如對黑石的股權投資迄今為止賬面價值縮水了40%左右。
在中投公司的競爭壓力下,外管局從2007年年底開始,也明顯加大了對發達國家資源型企業及金融股權的投資力度。2007年12月,外管局通過自己在香港的子公司華安投資,投資了三家澳大利亞商業銀行不到1%的少數股權,總投資金額為1.76億美元。2008年4月,外管局購買了法國道達爾公司(歐洲第三大石油公司)1.6%的股權,投資金額為28億美元。同月,外管局以10億英鎊購買了英國石油公司(BP,英國最大的公司)接近1%的股權。據媒體披露,外管局正在與美國私募股權基金TPG商談合作投資事宜。
我們認為,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外管局、中投公司、社保基金、國開行等主權投資機構加大對外股權投資的力度,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有助于提高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這一趨勢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斷增強。當然,中國政府也需要形成一套對外投資的綜合戰略,上述主權機構的海外投資應該相互配合相互補充,而不至于在某些項目上陷入無謂競爭。
最后必須指出,由于次貸危機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外匯儲備投資要取得令人滿意的收益率是非常困難的。對于中國外匯管理機構的投資業績,我們應該用客觀公正的基準去評價,而不應該僅因為收益率下降就去責怪管理當局。事實上,如果不能從源頭上遏制外匯儲備的增長,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整體投資收益率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中國政府需要盡快調整出口導向和引資導向的外貿外資政策,盡快實現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以改善國際收支失衡,降低外匯儲備累積速度,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平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