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貨幣政策調控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改革出現了突破性進展。這一轉變是本世紀中國金融業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屬于制度變遷的范疇,在中國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一、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轉變首先表現在,在非常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中國貨幣政策始終堅持“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目標。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變革的另一重要標志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三、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轉變,還表現在政策工具運用的變化上。四、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貨幣政策自身還無法完全解決貨幣政策傳導的效率問題。
近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改革出現了突破性進展。以取消對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限額控制、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和擴大公開市場業務為標志,中國貨幣政策調控基本實現了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這一轉變是本世紀中國金融業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屬于制度變遷的范疇,在中國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一、貨幣政策目標
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轉變首先表現在,在非常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中國貨幣政策始終堅持“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目標。
字串4
一般來講,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基本目標有四個: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這也曾是許多國家的貨幣政策目標。然而,這四者之間的內在沖突,嚴重削弱了政策效應。許多沉痛的教訓,尤其是80年代西方國家“滯脹”的歷史終于使人們認識到,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責是創造一個穩定的貨幣環境。在這四大目標中,中央銀行只能選擇穩定通貨作為其政策目標。9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貨幣政策目標相繼完成了從“多目標”到“單目標”的轉變,即以穩定物價作為貨幣政策目標的基本取向。1993年以前,中國貨幣政策目標是雙重的,即“穩定貨幣,發展經濟”。1993年,國務院確定了“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自此,中國人民銀行一直為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而努力。1994年,通貨膨脹率曾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零售物價指數達到21.7%,消費物價指數達到24.1%。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堅決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積極采取各種政策措施治理通貨膨脹,取得了顯著成效。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軟著陸”。1998年以來,經濟中出現了物價水平持續走低的現象,到1999年12月份為止,全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連續27個月和21個月負增長。為抑制通貨緊縮趨勢,中國人民銀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支持經濟增長。去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出現了重大轉機,社會需求全面回升,帶動經濟加快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通貨緊縮得到有效緩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開始止跌回穩。字串2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同時經濟運行中的矛盾也日漸突出,多年積累的金融風險開始暴露。在新的經濟環境中,中國人民銀行如何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保證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是對新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考驗。不僅需要嫻熟的調控藝術,而且需要堅定的信念。
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變革的另一重要標志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建立了以基礎貨幣為操作目標、貨幣供應量為效果目標的中介目標體系;二是公開市場業務成為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三是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基礎貨幣。基礎貨幣是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的總和,是銀行體系貨幣創造的基礎。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節基礎貨幣影響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經過三次變化:
第一、再貸款。1984-1993年,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再貸款曾是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中國人民銀行由此提供的基礎貨幣約占基礎貨幣增量的80%以上。其中,1993年為84%。近年來,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98年和1999年分別為24%和-9%。再貸款規模的縮小,一方面與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充足有關;另一方面,也是貨幣政策主動調整的結果。因為再貸款與實際經濟活動較少直接聯系,是一種純信用性的合約,并帶有一定的信貸分配色彩。今后隨著我國公開市場業的發展,中央銀行再貸款的規模將繼續趨于縮小。字串6
第二、外匯占款。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之后,外匯占款一度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1994年,外匯占款增加
額在基礎貨幣增加額中的占比達到78%。1997年之后,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1998年,這一占比為13%,1999年為28%。實際上,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政策目標約束下,外匯占款不可能成為中央銀行主動調控基礎貨幣的工具。
第三、公開市場業務。1999年,中國基礎貨幣的主要供應渠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公開市場操作成為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的主渠道。全年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基礎貨幣1920億元,占全年基礎貨幣投放的52%。公開市場業務的發展,使中央銀行可以通過金融市場調節基礎貨幣,影響貨幣供應量,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合理配置資金。
2、貨幣供應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沒有明確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一直使用的是信貸計劃和現金計劃。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開始公布M0(流通中的現金)、M1(狹義貨幣)和M2(廣義貨幣)三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指標。正確地確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目標,是中央銀行的一項重要任務。就1999年貨幣政策執行的情況來看,貨幣供應量指標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貨幣供應量增長達到預計目標。1999年M2增長14.7%,M1增長17.7%,流通中的現金增長20.1%,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
字串1
第二、貨幣流動性增強。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金融深化和居民貨幣收入增長等因素的影響,貨幣流動性呈逐漸減弱的趨勢,M1占M2的比重由1986年的63%下降到1998年37%,1999年5月末達到34.53%。從理論上講,中央銀行調整貨幣流動性有兩種辦法:一是提高M2的增長率以帶動M1增長;二是在維持M2增長率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提高M1的增長率,使M1增長率略高于M2增長率,促進儲蓄向消費和投資轉化。中國人民銀行采用了第二種方法,即通過降低利率、征收利息稅、增加公務員工資等途徑,增加現金投放,分流儲蓄存款。從1999年7月份起,貨幣流動性開始逐月回升,1999年12月達到38.23%,比上年末提高0.9個百分點。今年以來,貨幣流動性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上,8月份為38.25%。